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王興興的創業法則

2025-07-31 08:16

原標題:王興興的創業法則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又一次把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打下來了。

2025年7月25日,宇樹發佈新款人形機器人R1,這是繼宇樹H1和G1之后的第三款人形機器人產品,相較於G1*售價9.9萬元,R1售價低至3.99萬元。

「3.99萬元,幾乎把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拉到跟四足機器人同樣的價格水平,大大降低了行業進入門檻,這將會倒逼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進步。」一位具身智能從業者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上向《中國企業家》評價道。

2025蛇年春晚,當宇樹的H1人形機器人穿着大花襖扭起秧歌時,一個創業者的名字——王興興,也被大眾熟知。緊接着,春節后的2月17日,王興興作為*的「90后」企業家,與雷軍、劉永好等一起出現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

一時間,王興興和他創辦的宇樹迅速「爆紅」,帶火了整個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按照王興興於2025年7月的説法,宇樹四足機器人的銷量已佔到全球出貨量的60%~70%,除了四足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宇樹也是出貨量最多的公司。

這家看上去突然「出圈」的機器人公司,實際已成立9年。2016年,王興興離開大疆,創立宇樹,最初公司只有他一人,因他沒有TOP院校的背景和大公司高管經歷,公司融資屢屢受挫。

回望王興興的創業之路,用他自己的話描述,「開局一條(機器)狗,裝備全靠打。」實際上,宇樹成立的第二年,就接到了四足機器人訂單,有了商業化收入。不過,2017~2018年間,最早的一筆融資款花光后,王興興只好自己拿錢給員工發工資。如今,宇樹已擁有上千名員工,年營收規模突破十億元,並已啟動上市輔導。

光環和業績背后,是這位出身浙江寧波的90后創業者的獨到生存法則。

一方面,王興興對自己和團隊有着「要做*」的工程師式嚴苛要求;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商人的敏鋭,不打無準備的仗,有錢先賺。

在宇樹的淘寶店鋪,除了主營業務機器人,以及激光雷達、相機、電機、電池等配件,宇樹的淘寶店鋪還在售賣健身泵、龍門架、雙手杆等健身裝備,還有一本王興興參與編著的《四足機器人控制算法》,售價49元。

健身泵等設備看似與主營機器人業務毫無關聯,但在王興興看來,它們與機器人的力控設計原理高度關聯。因為當下讓人形智能機器人馬上去家里干活,還不太現實,商業空間也沒有完全打開,所以王興興的策略是,先技術轉化,「取得部分商業價值」再説。具身智能大熱之前,他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小眾市場,「要把能賺的錢都賺了」。

關於未來,他既相信AGI的實現,但也要求當下的機器人必須要「能干活」。在業務佈局上,一方面,他用四足機器狗打入教育、安防等行業市場,建立現金流與供應鏈能力。另一方面,他用人形機器人押注明天的戰場。

「哪怕你買了我的機器人硬件,然后把我的軟件全給刪了,這完全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也非常歡迎這類事情。」王興興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

宇樹的技術驅動路徑,和王興興務實的創業思維,也給早期投資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初心資本合夥人許暘洋在王興興發表碩士畢業論文成果時,就關注到了他。「王興興的思路不一樣,他很極客,也很*,在整機的設計優化、穩定性測試、量產等方面,明顯優於其他團隊。一方面宇樹的商業化比較早,經歷較多反饋和迭代;另一方面,他的系統化工程能力更強,在生產側投注的精力也比較多。」許暘洋曾告訴《中國企業家》。

2022年之后,宇樹迎來了融資高潮,經緯創投、敦鴻資產領投B輪;到B+輪和B++輪時,美團、金石、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與騰訊投資等紛紛參與;2025年春晚的爆紅后,中國移動旗下基金、騰訊、阿里等巨頭聯合領投C輪,最終完成了宇樹超百億元的投前估值。

此外,在機器人的未來形態是不是必須是「人形」上,王興興也從來不糾結,不執拗。「人形機器人是不是一定要腿,我們從來都不堅持,因為如果有些工廠要用,可以用兩個手臂就行了,甚至單個手臂也完全ok,這其實是非常自由的一件事情。」王興興解釋。

這些創業哲學幾乎滲透到公司的每一個業務決策中:比如什麼時候啟動創業,要不要做人形機器人,什麼時候開始做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真的需要5根手指嗎,定價多少,要不要做AI,多大力度投入AI,等等。

分得清愛好和創業

王興興最終選擇創業,是謹慎思考后的結果。

2013年,王興興大四考研時,雖然總分達到了浙江大學的分數線,但是因為英語單科成績未能達到要求,最終進入上海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讀研期間,王興興就動手鑽研小型化電動四足機器人。

王興興的碩士導師,上海大學上海市智能製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足式機器人專家賈文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王興興完全是興趣驅動,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廢寢忘食。連節假日都堅守在實驗室。有一次,他凌晨3點鍾還在實驗室調試機器人。」

按照正常的學制,2015年6月本該是王興興碩士畢業的時間了,但當時他的機器狗還只做了一半,他認為做一半的工作是完全沒有價值的,所以他主動申請了延迟畢業。一邊是對夢想的堅持,一邊是現實的緊迫,眼看着身邊其他同學畢業了,王興興也曾感到過壓力。

后來,王興興帶着自己以延期畢業為代價研製的機器狗作品,參加了上海的一個創業比賽,幸運地拿了二等獎,獲得了8萬元獎金,這是他賺到的*桶金。王興興研發的那個機器狗,關節電機由盤式無刷電機改裝,控制系統代碼全靠手寫,總成本不到2萬元,遠低於國際知名機器人公司或實驗室的四足機器人成本。

讀書期間,王興興也曾受喬布斯等偶像的影響,想過要不要乾脆去創業,但這在當時也只停留在想法層面,寧波人天生的商業感知力,很快就把他拉回現實。

「我很喜歡科技,但我分得很清楚,哪些科技是好玩、有趣,哪些科技是可以商業化的,這一點我一直想得比較明白。好玩的科技和商業化的科技,兩者的差別其實非常大。」王興興曾在接受極客公園的採訪時表示。

2016年6月,王興興碩士畢業后選擇了南下深圳到大疆工作。在此之前,他從2009年起就開始在視頻平臺上上傳自己設計、調試的機器人視頻。

在大疆工作不到兩個月,王興興突然發現自己做的那款機器人在海外「火」了一把,有人願意買,也有人願意給他投資。最終,王興興決定離開大疆,獨自創業。

要不要做人形機器人?

王興興一直非常關注公司和產品的商業化閉環,他做機器人有一條關鍵標準:「市場有需求,宇樹才做。」

無論是2016年起步做四足機器人,還是2023年做人形機器人,王興興都是看到行業里已經有一些「苗頭」了,甚至已經有客户詢單了,他才選擇入局。

因此,2016年宇樹科技成立,2017年四足機器人產品預售時就開始接訂單了,等到2018年,機器人就能開始正式發貨了。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王興興是拒絕做人形機器人的。雖然他在2009年大一寒假期間就做出了很小的人形機器人。甚至2022年之前,有很多投資人問他,宇樹做不做人形機器人?王興興都斬釘截鐵地跟他們説:「我們不做人形機器人。」

王興興並不是不喜歡或不想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形機器人控制技術,「還差一點火候」。在他看來,過早或過晚入局都不是太好,即便努力做出來的人形機器人也沒有什麼商業價值。2009年做出那個人形機器人之后,王興興一直在關注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進展,但在當時,他對全球範圍內整個人形機器人的科技發展速度感到悲觀。

直到2022年10月的特斯拉AI Day,馬斯克團隊研發的*款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亮相,這讓王興興感到震撼。加之2022年底ChatGPT的「火爆」全球,很多人對AI能力的信心爆增。

那時候宇樹還沒開始做人形機器人,但已經有客户找王興興想買人形機器人。從2023年開始,王興興決定重新佈局人形機器人,僅用了半年時間,王興興就帶領團隊「從0到1」研發了*雙足機器人。

在王興興看來,人形機器人與四足機器人底層原理比較類似,從關節電機、減速器到傳感器、電控系統再到控制軟件、AI算法等等,自己和團隊在過去做機器狗時,積累了眾多底層技術。

2023年8月15日,在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宇樹正式發佈*人形機器人產品H1,H1定位為「國內*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對標特斯拉Optimus。

不過,在機器人形態上,王興興從來不糾結。在他看來,機器人最終是否是人形其實都無所謂,最關鍵的是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尤其在落地執行層面。他關注的目標方向是,人能做的事機器人能做,甚至人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

人形機器人一定要5根手指嗎?

爲了測試H1走路的穩定性,王興興在發佈視頻中用腳踹了該機器人,結果它也不會倒。

時任OpenAI研究科學家、特斯拉前AI總監安德烈·卡帕蒂(Andrej Karpathy)在社交媒體上説,他想買一兩個,或者一些,並建議王興興不要再踹機器人了。

2024年5月,宇樹正式發佈人形機器人G1,定位為「人形智能體」和「AI化身」,主打高靈活性與低成本,售價僅為9.9萬元起。

在G1的手指設計上,宇樹沒有遵從大多數廠商的仿人五根手指方案,而是選擇了三根手指。

這是出於實踐的考慮。通常人形機器人的手指數量設計需要平衡功能實現和成本控制。王興興和團隊在實踐中發現,三指方案能滿足人形機器人90%以上的抓取需求,且能抓得很牢。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硬件設計越簡單,越可以大大降低設計和製造的難度,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此外,王興興認為宇樹G1的身高只有1.3米多一點,如果選擇給它裝個五指,會發現這個手有點太大了,非常不協調。更重要的是,在王興興看來,隨着AI技術越來越進步,對硬件的要求也會越來越低,比如硬件的自由度、數量、外觀靈活度等等。

2023年下半年,宇樹的人形機器人開始全球發貨。如今,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已經歷經五次迭代,從最初學會走路、上下樓梯、跑步,現在,已經學會跳舞。繼2024年年初宇樹H1機器人實現全球首次電驅人形機器人原地后空翻之后,今年3月,宇樹G1機器人成為全球*完成原地側空翻的人形機器人。

宇樹G1的9.9萬元起的價格,也是機器人行業關注和討論的重點,它的價格不到H1的2成。而宇樹最近發佈的R1,其價格更是將人形機器人的門檻降低至3.99萬元。

王興興曾在接受《晚點LatePost》的採訪時強調,宇樹會持續降低成本。「降本的關鍵是對整個生產鏈路、生產工藝,包括整個設計,要有足夠理解。基於此,關於機器人的設計就是降本最關鍵的原因,其次纔是大規模量產,單獨靠大規模量產是個彎路。」

要花多大精力投入AI?

雖然近兩年,具身智能發展得如火如荼,王興興也極關注AI與機器人結合的最新進展,但他也曾稱,宇樹當前對AI的投入是比較剋制的。

王興興坦承,現階段AI對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太強了,也確實太燒錢了。在產品研發實踐中,他發現當前所有機器人*的瓶頸,是底層的AI的能力不足,即便在全球範圍內也還沒有達到一個像初代GPT的能力,技術方向也還沒開始收斂。「機器人AI的通用模型相比通用AI的發展,落后了差不多有10年左右。」王興興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等媒體採訪時表示。

不過,在王興興的計劃中,宇樹也不會完全不做AI,只是還在觀望。「因為我們如果不做AI,我們真的對AI不瞭解的話,其實不能很好地做好人形機器人的本體,因為大家也知道,你的硬件還是要給AI做服務的。」王興興解釋稱。

因此,王興興給團隊的準則是,雖然目前不會大規模投入AI,但是要時刻關注和了解未來全球的技術和產品導向。「一旦哪家公司在機器人AI上實現質的突破,我們年底前在硬件上可以直接給你搞10萬個機器人。」王興興表示。

王興興認為,AGI的實現,除了需要AI的發展和加持,還需要視覺和身體對物理世界的感知,比如碰撞、動力、摩擦力、光學的理解。

雖然他深知,「未來最強的機器人公司一定是最強的人工智能公司。」但他認為當前制約人形機器人的更多是硬件問題。他預測,未來2~5年智能機器人技術重點是完成端到端智能大模型的研發,同時行業需要同步解決「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壽命的硬件,實現超大批量地製造」的問題。

關於未來,曾有人問王興興,宇樹未來是否會跨界做別的產品?王興興在知乎給出的答案是:「只要公司未來發展良好,很可能聽到宇樹或子公司搞核聚變新能源,基因醫療等。畢竟宇樹成立的初衷,就是能幫人類點電科技樹,用產品變革世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