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09:05
微軟今天發佈了該公司的2025財年第四財季及全年財報:營收為764.41億美元,同比增長18%,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17%;淨利潤為272.33億美元,同比增長24%,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22%。
財報發佈后,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執行副總裁兼CFO艾米·胡德(Amy Hood)等公司高管出席了隨后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解讀財報要點,並回答分析師提問。
以下是電話會議實錄: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Keith Weiss:公司頭部應用的使用情況如何?
薩提亞·納德拉:工作負載方面的成果對我們而言極具價值,我們可以從中學習,進而開發產品和平臺。而且,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説,隨着時間推移,這些成果會實現融合。事實上,艾米和我所追蹤的不僅包括頭部應用的使用情況,還有各類二級應用的開發情況,這在某種程度上恰好能回答你的問題。只要我們有頭部應用來塑造平臺,之后就會出現擴散效應,而這兩種情況目前都在我們的觀察範圍內,所以我對未來的深入發展和持續推進充滿信心。
伯恩斯坦分析師Mark Moerdler:投資者都非常高興公司能夠超越上個季度的業績。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如今已經開始兩年多的時間了,其採用率仍處於初期階段且在不斷上升。管理層認為軟件公司將通過何種最佳方式實現人工智能在SaaS(軟件即服務)領域的商業變現?
管理層是否認為,像微軟365 Copilot或Dynamics CRM Copilot客户關係管理這類橫向的、更為適用於通用場景下的應用,與那些針對性極強的應用相比,在商業化變現方面存在差異?此外,從長期來看,應該如何看待SaaS人工智能業務的利潤率走向?
薩提亞·納德拉:如果不侷限於SaaS這一個類別來看的話,就像從服務器到雲的轉型本質上是服務器使用量的擴大一樣,雲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這樣。過去我們要做大量服務器相關的工作,但問題是,部署服務器、搭建架構、進行擴容需要專業知識、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這些都是難題,所以當時的市場規模也就那麼大。而有了雲之后,你可以靈活地按需購買服務,能快速擴容也能及時縮容,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這帶來的變化是數量級上的。現在正在發生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你認同「智能本質上是計算的對數」這一觀點,那就意味着計算需求會不斷增長,而我們必須儘可能高效地利用計算資源,才能持續創造智能。除了基礎設施層面,這種趨勢還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剛剛提到過基礎設施、數據層和應用服務器正在逐步成型。這些都是傳統的基礎設施類別,它們會繼續存在,但規模會擴大一到兩個數量級。實際上,我們還在追蹤一個數據:每一塊GPU都需要相應的存儲和計算資源支持,這一比例的增長對於基礎設施而言也是呈指數級的。
再看到應用層,SaaS應用本身現在確實在界面中融入了智能代理和聊天功能,而且還在開發自主代理。代理有點像應用程序,比如數據庫應用程序,但它們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用户交互過程中。我覺得GitHub Copilot程序員人工智能助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從一開始只是集成在IDE(集成開發環境)中的代碼補全工具,之后我們為它添加了聊天界面,接着又加入了代理模式,現在已經有了自主代理,能夠完全異步運行。所以,這四種功能如今都是GitHub的一部分。
順帶一提,其他所有涉及編碼的工具也都在越來越多地借鑑GitHub的功能。所以,説到GitHub的商業化,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GitHub企業版來實現盈利,另一方面也可以針對GitHub Copilot以及它的各種功能形態來探索變現方式。微軟365和Dynamics 365的情況也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我們必須放開思路,拓展數據層、業務邏輯層和用戶界面層的功能,只要做到這一點,用户使用率就會上升,而這一點在業績數據中也有所體現。
艾米·胡德:如果想了解各層級相關的所有情況,我們會發現,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商業化變現的模式也十分相似:有按用户收費的邏輯,也有分等級的按用户收費模式,這些等級有時與使用量相關,有時則是純粹的按使用量計費模式。我覺得隨着人工智能模型能力的提升,這些模式會繼續融合。企業團隊最終會找到調控使用量的方法,為特定任務匹配最適合的模型。所以,這種多種模式的融合在未來會持續下去。
瑞銀分析師Karl Keirstead:這已經是公司連續第二個季度Azure實現了相當顯著的增長,似乎這一成績源於本地部署向Azure遷移活動的加速。我想請問管理層,結合你們與客户的交流,有沒有兩三個具體的推動因素在驅動這種遷移?以及你認為這一趨勢的持續性如何?
薩提亞·納德拉:主要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是遷移活動。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我在發言中提到的雀巢公司的SAP系統(企業管理和優化)遷移,他們將大量相關數據連同多臺服務器一起遷移到了Azure,這算是一個典型案例。無論是VMware(數據中心虛擬化解決方案)遷移、SAP系統遷移,還是我們自身服務器的遷移,目前進展都很順利,但實際上,這一進程還遠未結束,樂觀估計可能纔剛到中途。
其次,雲原生應用正在不斷擴展,這里先不考慮所有人工智能相關的內容,單是那些傳統的雲原生企業,比如電子商務公司,其規模正在大幅擴張,其中一些客户以前並未使用Azure,但現在越來越多地選擇了我們。他們最初可能是爲了AI而來,但留下來的原因遠不止AI。在我看來,這也是推動Azure整體業績增長的一個因素。當然,還有新的AI工作負載。這三個因素在某種程度上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着我們的增長。
傑弗瑞分析師Brent Thill:這個季度有沒有什麼事讓管理層格外注意到,或者感到意外的?那些公司本來沒預料到,卻實實在在發生了的事?因為我覺得這次業績增長的幅度,確實讓不少人感到震驚。
薩提亞·納德拉:我其實不覺得有什麼事真的讓我們感到意外。我們在開發這些人工智能應用的過程中,以及從整體來看,發現平臺的功能已不再侷限於「這里有個模型、這里有個API,你調用一下就行」這種程度了,要知道,即便在一年前,這種模式或許都還算是最先進的。而現在,一種極具創新的應用模式正在興起,這甚至需要我們對整個應用技術棧進行大幅重新思考。就拿存儲層來説,其複雜程度已然提升——你需要通過預處理構建多大規模的索引,才能讓你的上下文建構,變得更出色、質量更高,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
我認為這一切都在逐步形成。所以,像Azure Search(AI驅動的信息檢索平臺)、Fabric(適合企業使用的端到端分析平臺)和Cosmos DB(全球分佈式多模型數據庫服務)這類產品,我發現它們周邊的各種框架正變得愈發強大,足以支撐開發複雜的應用。讓我感到欣喜的是,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大家的學習曲線都在上升,技術棧的普及速度以及應用開發的推進速度都快了很多。要知道,想當年關係型數據庫剛出現時,人們是花了好長時間才搭建出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但如今,依託不斷提升的成熟度,我們能以極快的速度開發出相當複雜的應用。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Raimo Lenschow:有一個關於Copilot的問題,首先,我個人作為巴克萊的用户,對其表現非常滿意。我覺得我們都意識到,Copilot是AI的部分,但數據變得越來越重要,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可以開始思考智能代理(agents)的作用了。在與客户的交流中,管理層有什麼新的發現?比如,大家是否都明白,Copilot其實只是起點,而在此之后,其應用範圍會變得越來越廣。
薩提亞·納德拉:我認為你説得沒錯,即便在Copilot內部,想必你也注意到了,比如現在有分析型代理、研究型代理,這只是舉兩個例子,當然還有各種第三方代理。所以,這類情況確實越來越多了——這不再只是請求-響應的模式,本質上是生成一些應用程序,讓它們自主運行然后返回結果。但用戶界面(UI)仍然非常重要,即便是異步工作,要下達異步工作的指令需要UI,要監控異步工作也需要UI。這些UI可能會有所不同,或許不是聊天界面,當然,你還需要一種方式來查看異步工作的情況。就拿我之前提到的GitHub來説,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即便你不用GitHub Copilot來創建代碼提交或拉取請求,GitHub Copilot的代碼審查代理的使用量也在大幅增長,即便你可能是用Codex之類的工具寫的代碼,所有這些系統都在發生這樣的變化。你説得完全正確,一開始確實需要某種更側重於聊天的UI,但很快就會超越這一範疇,這一點在微軟365和Dynamics 365中都能看到。
高盛分析師Kash Rangan:一個問題問給艾米。我記得幾個季度前,你曾説過,當資本支出增長(capex)放緩到一定程度,公司就會進入加速增長的階段,現在你們確實做到了。我想知道未來的前景如何,看到下一季度的資本支出指引時,我當然認為這是業務訂單量或雲服務表現良好的積極信號,但結合未來幾年Azure的增長率,我們該如何看待資本支出曲線的走勢?尤其是薩提亞提到AI技術棧會消耗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我們是否正處於這樣一個階段:那就是必須持續加大投入,同時期待推理和應用層面能逐步發力,進而帶來更豐厚的毛利率結構?
艾米·胡德:我想先退一步談這個問題,當大家思考我對全年capex的相關表述,以及第一季度超過300億美元的支出指引時,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我們有3680億美元的已簽約未交付訂單需要完成,這不僅涉及Azure,還涵蓋整個微軟雲業務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投資回報率、增長率以及相關性方面,我信心十足。我們當前的支出與賬面上已簽約的業務緊密相關,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任務,需要我們的團隊全力以赴,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落實產能。如我們之前所講的,資本支出同比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核心在於,我們的投資,尤其是在服務器、GPU、CPU、網絡和存儲等短期資產上的投資,與我們看到的未交付訂單以及需求曲線密切相關。
今年1月我曾提到,我們原以為到6月供需狀況會有所改善,而現在我希望到12月能有好轉。這並非因為我們資本支出放緩了,即便我們的支出加速增長、努力提前租賃設備、儘快將CPU和GPU投入使用,需求仍在不斷持續增長。所以,我並不急於確定一個營收增長與資本支出增長交匯的時間點,因為我更加關注的是積累未交付訂單、拓展業務以及提升產能,就目前而言,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回報率是可觀的。我不希望大家過度糾結於某個轉折點,因為在這種業務擴張的階段,若非要選定一個時間點,往往會造成在市場份額獲取和業務不斷拓展方面顯得過於保守,因此,我的精力更多放在了業務拓展上。
薩提亞·納德拉:我在上一次財報會議上也提到過,託管服務商和超大規模雲服務商的區別在於軟件,這一點在當下同樣適用。就拿我舉過的GPT-4的例子來説,它完全依託軟件,僅僅在過去一年里,我們就對其進行了諸多優化,我們知道如何運用軟件技術,將任何一款硬件的性能提升數倍,而這正是收益的來源。就如艾米所言,當你真正着手擴建基礎設施時,不必空談理論,只需在所有這些方面全力以赴,隨着時間的推移,成效自然會逐步累積。
艾米·胡德:薩提亞談到軟件層面的操作,有一點很重要,他在前面發言中提到,要將其與不斷疊加的人工智能S型增長曲線聯繫起來。我想提醒大家,這正是我們在之前的雲轉型過程中所見證的,也是我們在那次轉型中採取的運作方式。而同樣的技能和邏輯,在此次轉型中會以更快的速度發揮作用。
富國銀行分析師Michael Turrin:我想請艾米談談利潤率方面的問題。在業務組合向Azure以及一些更聚焦人工智能的產品傾斜的情況下,公司未來一年運營利潤率有望保持平穩,這聽起來非常令人振奮。你能否更詳細地談談公司是如何平衡這些取捨、抵消業務組合變化帶來的影響的?我特別想了解,在公司內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方面,你們有哪些值得強調的成果,或者還有其他哪些因素支撐着全年的預期?
艾米·胡德:我認為談到利潤率,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有時候人們會過分強調成本控制對利潤率的驅動作用。我看到的另一個驅動因素是,確保我們能推出極具競爭力、富有創新性且能搶佔市場份額的優質產品,因為這會拉動收入增長。而大家都清楚,收入本身以及收入的增長,或許是實現利潤率提升的一種更持久的方式,它能形成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我想説的第二點,也是我此前談到的,就是運用我們所有的技能來提升效率。無論是在技術棧的哪一層,S曲線都會相互疊加產生複合效應,我們正在推進這項工作,並且高度專注於此。
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進行基礎設施的擴建,所以即便持續投入,大家也能看到效率在不斷提升。當然,還有一點就是繼續留住優秀人才,聚焦於那些擁有最大市場規模和最高成功可能性的產品與機遇。因此,如果這三方面都能順利推進,投入到位且方向明確,我對利潤率目標的實現就充滿信心。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一切的核心始終是產品,我們專注於此,也是為客户提升服務價值的關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