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1 03: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皇甫美鮮 李芳 孫建豐
北望黑山長城,南臨大黑河,一座「品」字形古城靜靜矗立在烏蘭察布市卓資縣的羣山之間,這便是土城子古城。這里曾是戰國趙長城的重要關隘,漢代定襄郡的東部都尉治所,唐代單于都護府的「北大門」,更是傳説中樊梨花揮師西征的戍邊要塞。從「歸綏門户」烽火要塞,到「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文物瑰寶,再到「文旅融合」鄉村新地標,土城子古城的千年變遷和故事,正是歷史在創新表達中擁抱未來的生動縮影。
考古實證 夯土里的文明基因
青磚斑駁訴説着烽火歲月,殘垣猶記舊日容顏。「土城子古城的每一塊夯土、每一段城牆,都藏着北疆大地的文明密碼。保護歷史遺存,就要讀懂它的前世今生。多年來,通過考古研究、史料梳理與學術挖掘,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被層層揭開,為文旅開發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根基。」土城子村委會副主任張利民帶着我們穿梭在城牆的殘垣斷壁間,邊走邊講述着。
土城子古城佔地面積80多萬平方米,依時代先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始建於戰國時期,東城年代較晚,以西城東牆增築而成。西城西北角向外凸出,中部偏南處有一東西向隔牆,將城分為南北兩城,現存城牆基寬8米至12米,殘高5米至8米。古城正門在南城南牆中部,有甕城,四角有角樓,牆外均築馬面。城內有房屋、街道等建築遺蹟。北城西北角處另有一小城,呈長方形,疑似馬棚。東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70米,南北約600米,當地村民稱之為東校場。土城子古城的規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內蒙古地區較為少見,對研究北方民族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古城緊依長城而築,並從東、西兩面延伸出來,形成一個可供防守的外圍建築,顯示出其戰略要地的地位。歷史上,多個民族在此征戰生息,融合共存,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藴。
穿越時空 觸摸有温度的歷史
史料考證,古城地域最早為遊牧民族活動區,戰國屬趙,秦隸雲中郡,西漢為定襄郡武要縣。這一結論源自內蒙古考古學家李逸友的考證,他結合《漢書・地理志》與古城周邊7處漢代遺址分佈,確認其為「東部都尉治所」。此后,鮮卑、突厥、契丹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明代官山衞、清代察哈爾牧地的歷史層積,更讓古城成為北方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在古城北約2公里的大黑山半山腰,有一條數丈寬的「跑馬道」和高聳的「點將台」遺蹟。張利民介紹,唐代樊梨花和薛丁山曾在此駐守,練兵西征,留下了「三擒三放」的愛情故事和「穿雲箭破飛刀」的戰史,為古城增添了傳奇色彩。后來人們又把土城子稱武要古城。相傳,樊梨花和薛丁山統兵西征,一邊在大黑山挖洞備戰,一邊在土城子加固城池,形成「品」字型犄角之勢,攻防自如。樊梨花以穿雲箭大破蘇寶同的24把飛刀,徹底收復蘇軍殘部,捍衞了邊塞。
傳説中的樊梨花和薛丁山招親故事亦在此地。薛丁山人品出衆,樊梨花早有成親之意。論武藝薛丁山遠非樊梨花的對手,但樊梨花愛慕薛丁山的人品才貌,對他三擒三放。征戰中薛丁山對這個武藝超羣的姑娘亦產生愛意,倆人遂成親。婚后互敬互愛,同心守衞邊塞。
在民間傳説中,當年樊梨花與薛丁山在徵西途中路過土城子,被這里的風光所吸引,她憑藉這里的天然屏障趙長城和古城,將其作為軍事重地,長時間駐紮在這里。他們在土城子北大黑山上建立山寨,在半山腰修建了一條數丈寬的東西跑馬道,還在跑馬道旁修築了一座平整寬闊的「點將台」。點將台居高臨下,可近觀土城子古城,遠眺蠻漢山山口,是兵家駐守要地。閒暇時這里又可操練兵馬,是騎射習武的理想場所。
如今,「點將台」不再只是史書里的名詞,已成為民宿周邊的核心景點;「跑馬道」的壕溝也不再只是荒草覆蓋的土坡,成爲了遊客想象千軍萬馬操練的實景地。歷史的厚重,成為梨花鎮點將台民宿吸引遊客的第一重引力。
梨花鎮點將台民宿前臨大黑河、背靠大黑山,周邊樊梨花洞、烽火防禦古城牆遺址、瑪瑙水晶寶石山環伺,步行可達的點將台遺蹟與跑馬道,讓遊客在登山途中就能觸摸歷史。站在點將臺上遠眺,蠻漢山山口的風彷彿仍帶着軍號聲,近觀土城子古城的輪廓,遊客能直觀感受「攻防自如」的軍事佈局,彷彿置身於那個金戈鐵馬的歲月。
場景體驗 千年古城創新發展
民宿將鄉村生活與文化體驗深度融合。近年來,土城子古城大力發展自產自種自養的特色產業,遊客在這里可以採摘綠色蔬菜、烹飪農家菜,從灶台煙火中找回兒時鄉村的記憶;清晨飲一杯山泉水,午后在天然氧吧里漫步,傍晚觀賞大黑山落日,這些尋常的鄉村生活因「樊梨花曾在此駐留」的傳説而更具浪漫色彩。正如民宿理念所強調的,遊客在身心徹底放松中不知不覺完成了與歷史的對話。
登上土城子古城觀景臺,遊客彷彿能夠感受到那個金戈鐵馬歲月的輝煌和沉重。徜徉在歷史長河中,領略泱泱古風,體驗穿越時光隧道的神奇,喚醒塵封歲月的光榮記憶。眺望古城,綠意盎然的田野與民宿小院點綴其中,這段承載厚重歷史的古城,已成為連接古今、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文旅賦能 古城文化融入生活
近年來,卓資縣對土城子古城牆遺址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景觀價值,利用傳統民居院落,發展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精品民宿。坐落在城牆邊上的古城莊戶人家民宿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配套有現代化的客房和傳統窯洞,院內還有兵器展示、民俗體驗和農耕文化展覽,以及可供遊客燒烤娛樂的稻草涼亭等設施,為遊客提供了多元化的體驗。卓資縣梨花鎮在推進民宿產業發展中,融入古城牆文化故事和地方傳統民俗,讓遊客既能感受古城古韻,又能體驗現代鄉村的舒適與愜意。
「我們在實施新農村建設的時候,把古城文化與鄉村建設相結合,建設了古城故事文化牆、觀景臺、古城大戲臺。下一步,我們依託便利的交通、深厚的文化底藴、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讓更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張利民説。
文旅賦能,讓「古城文化」融入生活,成為鄉村發展的動力。現代鄉村民宿經濟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村民實現就業增收,更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通過扶持創業、帶動就業、鏈接非遺,村民從「古城守護者」變為「文化受益者」,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文化資源與產業動能。
卓資縣文化和旅遊局工作人員王建勛對古城的未來充滿信心:「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積極發展符合現代需求的文旅新業態,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對這些傳統風貌的古城建築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着力挖掘古村落中的獨特文化基因,把‘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建設作為‘北疆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深化歷史文化研究,依託資源優勢與傳統特色文化,推進文旅融合,創新旅遊產品和業態,推動文旅產業不斷壯大。」
古城訴説千年滄桑,民宿承載致富夢想。以「文化解碼」築牢根基、以「場景體驗」激活魅力,因地制宜深挖獨特資源稟賦,當土城子古城莊戶人家的民宿燈籠點亮夜空,當遊客在點將台體驗古代軍演,文化與鄉村旅遊的深度融合,讓這座千年古城在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下,沿着「保護、利用、共富」的軌跡蓬勃生長,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本版圖片由李芳 孫建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