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惠譽下調中國壽險行業前景:產品轉型、佣金收緊、盈利波動...結構性壓力下如何破局?

2025-07-30 19:31

  來源:保觀

  在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全球評級機構惠譽評級指出,亞太地區壽險行業將在2025年之前保持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惠譽表示,由於運營和市場壓力不斷增加,中國大陸和臺灣壽險業的行業前景已從「中性」下調至「惡化」。

  對於臺灣壽險業的情況,尚可以理解。5月份新臺幣大幅升值,致使保險公司因為貨幣錯配的影響面臨潛在損失,從而影響資本和收益。鑑於此,惠譽將臺灣壽險業的前景展望調整為「惡化」。

  而對於中國大陸,惠譽指出,中國壽險業「惡化」的前景由增長前景放緩和盈利波動所驅動。產品及分銷渠道的變化,以及新監管舉措下國內股票敞口的增加,都帶來了挑戰。此外,由於業務組合轉型和佣金成本收緊,保費增長動力也可能減弱,而代理人數量的下降又加劇了這一趨勢。在持續的低利率環境下,負利差風險將持續存在

 惠譽對中國和臺灣壽險業的前景預期,僅代表惠譽觀點 惠譽對中國和臺灣壽險業的前景預期,僅代表惠譽觀點

  然而,在這些挑戰之外,人口老齡化加深催生養老金融產品創新,銀保渠道迴歸規範,外資機構加速佈局,這些將成為國內壽險業穿越低利率周期、再次實現增長的重要力量。

  受產品調整、佣金收緊和代理人下滑影響,

  國內壽險增長前景放緩

  根據惠譽的觀點,中國大陸壽險評級被下調的一個原因是增長前景放緩,而造成這一點的因素包括產品變化、佣金成本收緊以及代理人數量下滑

  產品變化近幾年,國內壽險業持續面臨預定利率下調的趨勢。2019年,原銀保監會於規定年金險預定利率不得高於3.5%;2023年,監管規定傳統險定價利率不高於3.0%、分紅險定價利率不高於2.5%、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不高於2.0%。2024年8月,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明確2024 年9月1日起,傳統險預定利率上限不高於2.5%,自2024年10月1日起,分紅險預定利率上限不高於2.0%,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不高於1.5%。2025年7月,受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1.99%的影響,多家保險公司將新備案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最高值進行了下調。其中,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為2.0%,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為1.75%,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為1.0%。相較於此前,分別下降50個、25個、50個基點。

  為緩解長期剛性負債成本帶來的利差損風險,國內壽險業推動產品結構轉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從主推增額終身壽險類產品轉向更具彈性的分紅型產品。分紅險通過保證收益和非保證收益,降低了保險公司的長期利差壓力。

  然而觀察下來,分紅險的發展任重道遠。一方面,分紅險的產品機制較為複雜,涉及分紅、紅利分配機制、未來市場預期以及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對一線代理人銷售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也影響了產品的轉化效率。而從客户視角出發,雖然分紅險是低利率環境下一種選擇,但具有不保證收益的特徵。儘管在資本市場表現良好的情況下,分紅險的結算紅利有可能超過傳統普通壽險的固定利率,但本質上是長期產品,面臨的市場周期波動不可避免,紅利水平的可預期性始終存在較大不確定,與保險客户追求確定性的需求存在一定偏離。這些因素疊加,造成了產品與銷售之間的錯配,從而影響增長。

  佣金成本收緊:影響壽險增長的另一個因素是源於報行合一政策的佣金成本收緊。2023年8月,監管首先將「報行合一」引入人身險領域,在銀保渠道落地;2024年2月,經代渠道正式落地「報行合一」。據業內人士表示,「報行合一」主要控制費差損風險。在產品同質化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通過高額手續費吸引渠道方,從抬高渠道成本,增加險企的負債成本並壓縮利潤空間,帶來費差損風險,危及公司的經營穩定性。

  代理人數量下滑:近十年來,國內壽險個人代理人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到嚴重收縮的趨勢。2013至2019年,代理人數量從290萬怎會912萬,達到最高峰。此后,代理人數量逐年下降,2023年末僅為281萬人,創下過去11年最低的記錄。

  從頭部壽險公司來看,2024年底,包括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人保壽險以及新華保險在內的五家壽險公司代理人數量總計138.52萬人,相比2023年底的142.38萬人減少3.86萬人,降幅2.71%

  在五家公司中,除了平安人壽代理人數量有所增長之外,其余四家個人代理人數量均負增長。其中,新華保險的降幅最大,達到12%;其次為人保壽險,個人代理人數量降幅6.76%。

  受股票敞口、負利差以及發債影響,壽險盈利波動加大

  根據惠譽的觀點,下調國內壽險前景的第二個因素是盈利波動,這一點受到國內股票敞口、負利差風險以及債務發行的影響

  國內股票敞口:今年以來,政策層面持續加碼,引導保險資金加大對股票市場的配置力度。1月,中央金融辦聯合多部委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提高商業保險資金在A股市場的投資佔比與穩定性,鼓勵大型國有險企加大對A股及相關權益類基金的配置,力爭從2025年起,每年將新增保費的30%投入A股市場。隨后在4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新規,調整保險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監管比例,對部分償付能力充足率檔位的投資上限上調5個百分點,進一步釋放保險資金入市空間。

  據統計,截至7月22日,保險公司已經舉牌了21次,舉牌數量超過2024年全年以及2021-2023年三年舉牌總和,創下近五年新高。以平安人壽為例,2025年以來,該公司已經七次舉牌銀行股,對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H股二度舉牌,對招商銀行H股三次舉牌。

  其他公司也陸續舉牌。7月4日,中郵人壽買入72.6萬股綠色動力環保H股股票,直接持有的股票數達到2051萬股,持股比例為5.0722%。7月9日,泰康人壽參與峰岹科技H股首次公開發行,通過受託人泰康資產管理的賬户出資2500萬美元認購,佔已發行H股總數的8.69%。

  雖然在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下,權益投資有助於提升險企收益,但權益資產的高波動性也帶來了盈利不確定性。相較於固定收益類資產,股票市場價格受宏觀經濟、政策預期、市場情緒等因素影響,波動劇烈,加大了盈利風險。

  負利差風險此外,在持續的低利率環境下,負利差風險會持續侵蝕壽險公司的利潤。在監管機構接連出台政策規定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之前,壽險公司出售了預定利率在3.5%甚至以上的增額終身壽險之類的產品,將利率假設長期鎖定在較高水平,而在宏觀利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險企投資端無法獲取與負債端相匹配的收益,將形成持續性的利差倒掛,最終侵蝕利潤甚至影響償付能力。

  債務發行伴隨着「償二代」二期過渡期從2024年底延長至2025年底,2024-2025年,保險公司爲了應對償付能力指標下滑的壓力,開始了大規模發債。據統計,2024年,共有14家保險公司合計發行17只債券,總規模1,175億元。雖然在當下,債權融資具有約束少、周期短、成本低等優勢,但也會造成保險公司資本結構失衡、財務脆弱性上升等問題。

  如何破解困局?

  內外力共同作用,這些因素將支持壽險業走出陣痛

  惠譽此次下調中國壽險行業前景反映的是當下行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局——包括增長乏力、盈利波動、代理人體系調整、利差壓力積累,以及權益類資產配置波動性增強等。這些問題並非源於單一因素,而是監管政策調整、宏觀利率變化、渠道改革以及市場結構演化等多重因素疊加所致。

  當然,惠譽所指出的這些問題,更多體現的是行業轉型期的現狀而非終局。隨着行業逐步走出渠道與產品結構的調整陣痛期、外部宏觀環境發生變化,仍有一些積極因素正在浮現,將在中長期成為推動壽險行業前景向好的關鍵。

  其中,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拓展、以銀保渠道為代表的渠道規範回暖、以及外資保險機構的持續深耕,正成為帶動行業突破增長的關鍵力量

  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監管不斷強化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政策支持,例如2024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於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商業保險年金的概念,提出推動商業保險年金發展的政策舉措和監管要求,優化個人養老金產品供給,對壽險公司發展商業養老金產品、專屬養老保險等產品起到了推動作用。

  同時,隨着養老金融與養老社區、長期護理等服務場景融合,包括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在內的壽險公司也在積極構建養老社區,通過保單+養老社區的綁定,構建了「產品+服務」的綜合養老解決方案,增強客户粘性與長期價值。

  從銀保渠道來看,自2023年實行「報行合一」后,銀保渠道逐漸規範銷售行為,壽險公司優化產品結構,疊加外部低利率環境對比下的銀保渠道產品優勢,一些壽險公司的銀保渠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反彈。

  從最新的2025年上半年數據來看,多家壽險公司銀保新單期交保費顯著增長,成為驅動整體新業務價值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其中,太保壽險報告2025年上半年保費收入1680.09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壽險的銀保渠道增長顯著,保費達370.53億元,同比增幅74.6%。

  另一個積極的因素是外資進入。近年來,隨着金融業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大幅減少外資准入數量型門檻等一系列措施,外資在國內保險市場的佈局也開始加速,且逐漸深入。僅在2024年,就有四家外資公司有所動作。其中,美國金融巨頭保德信金融在北京設立了保德信保險資管公司,成為繼安聯資管之外的第二家外資獨資保險資管公司。同年11月,法國巴黎保險集團、銀米科技、大眾汽車金融服務海外股份公司宣佈共同籌建北京法巴天星財險公司。在投資以及增資方面,2月,忠利保險收購中意財險51%股權,將中意財險轉為外資獨資財險公司;此外,安聯參與國民養老集團增資,成為戰略投資人。

  安聯、保德信金融等頭部外資機構的入場,將為市場帶來更多樣化的競爭,同時也帶來了發達保險市場的產品創新、客户體驗、合規治理等。例如,德國和美國壽險市場已經經歷過負利差風險,這為目前國內壽險業克服低利率環境導致的風險帶來一定的參考。

  此外,目前壽險業已經開始推行預定利率動態調整機制,有助於增強行業在低利率周期下的應變能力和韌性。2025年1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於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參考的市場利率包括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市場利率。

  這一機制的實施,一方面有助於險企降低長期負債成本、緩釋利差損風險,又能在利率回升時抓住盈利窗口期,提升資產負債匹配的靈活性。從行業層面看,這一機制的推出標誌着壽險產品定價逐步擺脫剛性利率的束縛,與宏觀環境協調,增強了壽險行業應對利率波動的適應力,從而提升了整個行業的韌性和抗壓能力。

  當然,作為壽險公司,除了抓住外在的正面因素,要想穿越低利率周期,尋求自我突破和轉型升級,也需要持續在產品、服務、渠道以及數字化等方面發力。

  從產品方面來看,無論是從壽險產品的發展軌跡還是客户對包括壽險在內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需求來看,產品與服務整合都是一個大趨勢。將壽險產品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財富規劃等進行結合,打造「保險+服務」的一體化方案,已經成為提升客户生命周期的重要形態。例如,在養老領域,越來越多的壽險公司推動「保單+養老社區」模式,為中高淨值客户提供養老保障與居住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

  此外,從渠道來看,壽險產品的銷售也需要從銷售導向顧問導向轉型。從現在的形式來看,單純依靠傳統代理人推動的銷售驅動模式已難以為繼。壽險公司需要構建高質量的顧問型銷售,加強對代理人隊伍的培訓、考覈與留存機制建設,提升在財務規劃、健康管理、養老規劃等領域的綜合服務能力。

  再者,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已經迅速發展的當下,壽險公司也要在覈心環節加快數字化技術的採用,考慮如何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提升獲客效率、優化覈保流程、實現精準定價,同時藉助數字工具增強風險監控、理賠自動化和客户服務的便捷性,提升經營效率與風險管控水平。

  總的來説,惠譽此次下調中國壽險行業前景主要基於對行業增長乏力和盈利不確定性加劇的判斷。產品銷售、利差壓力以及資產端波動等因素交織,構成當前壽險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然而,在這些挑戰之外,也要看到支持未來發展的有利因素。儘管短期前景承壓,但我們相信,壽險行業具備穿越周期、重塑增長的內生潛力。

責任編輯:王馨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