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0 18:10
7月29日,中國中車公告顯示,其與國家電投江西電力、華能新能源等企業簽訂了總計40.3億元的風電設備及儲能設備銷售合同。
這個數字在329億總合同中看似佔比不大,卻揭示了這家央企能源轉型的戰略雄心。而且,短短半年間,中車訂單已累計逼近百億規模。
1
軌道巨人的轉身
中車在儲能領域的崛起堪稱行業奇蹟。2022年2月,中車株洲所成立綜合能源事業部,正式進軍儲能賽道。當時業內少有人預料到,這個軌道交通巨頭能在兩年內實現從「行業新貴」到「系統集成龍頭」的跨越。
然而,數據擺在那,赫然揭示了其野蠻生長軌跡。2023年,中車株洲所超越海博思創,登頂國內儲能系統集成商出貨量榜首,2024上半年,中車株洲所斬獲27.2億元儲能設備訂單,全年裝機容量達12.67GWh,同比激增200%;2024年末,單季再籤56.1億元風光儲訂單,覆蓋華潤風電、深圳建融新能源等項目。
其技術路線選擇也多樣化。在湖北龍感湖,中車建成的100MW/200MWh儲能示範項目,成為當時省內最大集中式儲能電站;其20MW漂浮式風電機組配合儲能系統,年發電量可達1.4億度,智慧運維平臺將故障響應壓縮至2小時內。
中車的能源轉型絕非偶然。2024年報顯示,公司研發投入高達166.86億元,其中60%(約100億元)明確流向風電、儲能、氫能等新產業。鉅額投入推動下也重構其收入結構,新產業板塊營收佔比達35.05%,首次超越城軌業務成為第二大支柱。
而且軌道交通與儲能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凸顯,例如,高鐵牽引變流技術可以轉化為儲能PCS核心優勢;在製造上,常州、株洲等基地實現IGBT、變流器等核心部件自主生產;而系統集成方面,依託軌道交通「整車+運維」經驗,中車株洲所構建「風機+儲能+智慧管理」全鏈條解決方案。
2
變局
中車株洲所的突進恰逢儲能行業深度調整期。2024年碳酸鋰價格劇烈波動,眾多集成商毛利率持續下滑。在此背景下,中車的央企優勢凸顯。
首先,在資金方面,根據2024年報數據顯示,賬上的271億元經營性現金流足夠支撐長周期項目;並助力其從電芯到系統集成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佈局。在客户端,藉助國家電投、華能等央企合作,鎖定風光大基地配套儲能的需求。
在海外市場方面,巴西聖保羅143億城軌訂單中,為城軌配套儲能系統成為技術溢價點。截至2024年末,中車新產業國際訂單達472億元,儲能設備正成為出海新載體。
當我們審視中車2025年7月宣佈的這329億訂單結構,維保服務佔比顯露出第二增長曲線:69億機車修理、20.8億客車修理合同,印證了其「製造+服務」戰略的成功。
中車株洲所的車間里,儲能集裝箱與地鐵轉向架在各自的智能化產線上慢慢流淌。
這家曾以「復興號」動車組代言中國速度的企業,如今正將系統化、集約化、智能化的製造哲學注入儲能產業。在新能源的競技場上,中車帶來的不僅是資本與技術,更是高端裝備製造業對能源革命的深度重構。
而328億訂單中那40億儲能種子,終將在雙碳土壤里長成新支柱。
*關注我們:獲取每日儲能快訊,深度解讀產業趨勢。
活動預告
NEW
爆料及投稿| editors@ofweek.com
廣告及商務合作 | 焦女士:1916859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