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0 22:23
(來源:北京商報)
又一省份農信社改革邁出關鍵一步。7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近日審議通過了取消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法人資格、組建貴州農村商業聯合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農商聯合銀行」)的相關議案。意味着這家將承接原省聯社業務、資產及債權債務的省級聯合銀行,正式啟動組建工作。
近年來,省聯社改革作為農信系統改革的「重頭戲」,正通過理順農信系統公司治理架構、強化服務功能、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全面駛入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快車道」。在分析人士看來,「一省一策」的改革路徑,旨在推動農信社優化治理結構、強化支農支小的定位;而大型銀行不斷下沉縣域市場,也迫使農信社通過改革增強競爭力,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省聯社改革進入「快車道」
據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官網披露,該省聯社已於7月28日召開社員大會,審議通過取消法人資格、組建貴州農商聯合銀行的議案。根據規劃,貴州農商聯合銀行將全面承接原省聯社的業務、資產及債權債務,目前其籌建與開業正尚待金融監管部門覈准。
這一動作並非孤例。從河南農商銀行開業,到江蘇、江西、內蒙古等地農信社改革密切落地,農信機構轉型的「進度條」正在全國各地加速刷新。
今年2月,由河南農商聯合銀行與鄭州農商行、河南中牟農商行、河南新鄭農商行等25家法人機構合併組建而成的河南農村商業銀行正式開業。而在河南農信系統改革中,曾採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成立河南農商聯合銀行,此后推進河南農商行組建,統籌推動中小銀行機構清收不良資產、清理問題股東、多源補充資本。
進入二季度,多家聯合銀行陸續開業,4月,江蘇農商聯合銀行與江西農商聯合銀行先后掛牌成立。截至6月末,江蘇農商聯合銀行資產規模突破5萬億元,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13萬億元、3.25萬億元,增幅分別為7.6%、5.4%,不良貸款率穩中有降,整體經營呈現「規模與質量並重」的良好態勢。
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5月開業的內蒙古農商銀行,該行一次性整合121家農信機構及村鎮銀行,將村鎮銀行一併納入這一改革方式成為全國首例。據披露,截至6月末,內蒙古農商銀行存款余額達7562億元、貸款余額達4413億元,躍居全區銀行業首位。
「農信社改革的核心意義在於破解過去兩級法人制‘小散弱’的困局。」內蒙古農商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劉學工表示,「改革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資本金更充足、抗風險能力更強、資源更集聚集約,對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資金支持將更精準,對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融資保障將更有效。」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表示,從目前運作來看,河南、江蘇、江西、內蒙古等地完成農信系統改革后,在服務「三農」的效率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通過統一法人設立或省級銀行的成立,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增強了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能力。同時,風險防控能力也得到了加強,統一管理有助於規範操作流程,降低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發生概率。
改革之路需久久為功
農信社改革的加速推進,離不開政策層面的持續推動。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農村中小銀行支農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這已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六年強調農信社改革;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的「三農」金融工作通知,進一步明確要「健全層次分明、優勢互補、有序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體系」。
在政策指引下,改革的深層價值不斷顯現。余豐慧指出,農信社改革完成后,渠道上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提升服務便捷性;人員方面,通過培訓和引進專業人才提高服務質量;業務上擴展金融服務種類,更好地滿足農村經濟多樣化需求。「短期看是改善金融供給,長期則是重塑農村金融生態。」
從具體模式來看,「統一法人」和「聯合銀行」兩種模式成為改革路徑的主流:前者為河南、內蒙古採用的「省級農商銀行」;后者則是以江蘇、江西採用的「農商聯合銀行」。兩種模式的核心差異在於法人結構與管理權限的設計。省級農商銀行模式將下轄農商行、信用社吸收合併爲分支機構,決策權相對集中;農商聯合銀行模式則保留基層社行的獨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經營權,省級機構主要承擔服務與協調職能。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認為,從長遠發展看,兩種模式各有優劣,也面臨潛在挑戰。
就省級農商銀行模式而言,其優勢在於能集中資源實施統一管理,形成規模效應,提升整體經營與抗風險能力;但改革過程中,股權梳理複雜、社會資本引入難度大,且基層機構獨立性可能受限。因需對全省農信機構進行整合,涉及大量股權調整與利益分配,改革複雜度相對較高。
「農商聯合銀行模式的優勢在於保留了基層農信機構的獨立法人地位,利於維持其靈活性與市場適應性,既發揮省級層面統一管理優勢,又保留基層活力,契合‘小法人、大平臺’的系統特徵。但該模式也存在侷限:風險防控能力相對分散,資源整合效率不高,平臺作用或難充分發揮;且在風險管理與資源調配中依賴多個獨立法人機構,可能導致整體抗風險能力不足,需平衡省級平臺與基層機構關係、實現有效風險傳導,這些在股權結構與治理機制上均構成挑戰。」高政揚指出。
談及未來農信系統改革的方向,高政揚表示,未來農信改革或將呈現三大新方向:一是差異化治理成為重點,改革將更注重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人口結構和金融需求,探索適配本地的路徑,「省級農商銀行」與「農商聯合銀行」兩種模式有望並行發展;二是進一步強化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迴歸「支農支小」本源,堅決避免「脱農向城」的傾向;三是加大科技賦能投入,通過提升服務效率與精準度,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向智能化、普惠化方向邁進。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周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