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深度報道】以責任為軸 重構汽車產業投資新生態

2025-07-30 18:04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汽車縱橫AutoReview)

在ESG的引領下,中國汽車行業企業正將「責任」轉化為「競爭力」,而產業也在由「規模領先」邁向「價值領先」,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隨着全球ESG(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標準加速落地,ESG已從企業的「加分項」蜕變為「必答題」,深刻重塑汽車產業的投資邏輯與價值評估體系。在政策驅動、市場需求與全球競爭的多重作用下,汽車行業正通過ESG實踐構建新的發展範式——從信息披露的規範化到價值覈算的貨幣化,從企業治理的深化到供應鏈協同的強化,ESG已成為打開汽車投資新視角的核心密鑰,引領產業向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方向演進。

7月10-12日,以「提質向新,智贏未來」為主題的2025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盛大舉行。在11日下午舉辦的「以ESG打開汽車投資新視角」主題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中汽協會開展的汽車行業ESG績效評價成果,披露行業整體水平,從國際組織、行業協會、諮詢公司、金融機構、整車企業、認證公司、投資者等多個角度,通過報告發布、案例分享、相關方探討等形式,為中國汽車行業的ESG高質量發展提供路徑參考。

ESG:汽車投資的「新價值標尺」

當全球資本市場將ESG表現作為評估企業長期價值的核心指標,汽車產業正經歷從「規模導向」到「價值導向」的深層變革。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特別顧問兼北京辦公室主任張政偉在論壇中強調,ESG的初心是「用資金推動世界的轉變」,而這一轉變在汽車行業尤為迫切——作為碳排放重點領域與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汽車企業的ESG表現直接關係到其融資成本、市場準入與長期競爭力。

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特別顧問 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主席特別顧問

兼北京辦公室主任張政偉

張政偉指出,ESG信息已不再是「非財務信息」,而是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介紹到,ISSB2023年、2024年年報的核心是「Better information for better decisions」(為更好的決策提供更好的信息),即通過規範的信息披露,幫助投資者「眼有明珠,胸有成竹」。這一理念與中國政策高度契合:中國財政部已牽頭推進國家統一的可持續信息披露體系建設。這意味着,未來汽車企業的碳排放數據、供應鏈社會責任、治理結構等信息,將與營收、利潤等財務數據同等重要,成為投資者決策的「硬性依據」。

從市場反饋看,ESG表現優異的企業已獲得資本青睞。張政偉分享的數據顯示,在MSCI ESG評級中,中國車企表現亮眼:全球車企中AAA評級佔比僅9%,而中國車企AAA佔比達24%,小鵬汽車等頭部企業連續多年保持領先。這種優勢直接轉化為資本吸引力——跟蹤MSCI指數的資金會根據評級動態調整配置,高評級企業能獲得更多長期資本注入,降低融資成本。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國際ESG中心主任、ESG首席分析師馬宗明從資本市場視角補充道,ESG已成為重要的「風險因子」。傳統估值模型假設資產回報符合正態分佈,但2008年金融危機后,極端風險事件頻發,而ESG表現差的企業往往隱藏着未被察覺的風險,如碳排放超標、供應鏈勞工問題等。通過ESG篩選,可有效「砍掉」尾部風險,提升投資組合的穩定性。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國際ESG中心主任、

ESG首席分析師馬宗明

ESG評價的三階演進:

從合規到價值創造

ESG評價體系的發展,折射出汽車產業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深化。責揚天下創始人、首席專家、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諮詢專家殷格非將其劃分爲三個階段,層層遞進重塑行業價值邏輯。

責揚天下創始人、首席專家、

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諮詢專家殷格非

第一階段為績效評價階段,聚焦供應鏈合規。早期ESG評價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如EcoVadis、Sedex等標準,重點核查企業的勞工權益、環保合規等基礎責任。殷格非解釋,這一階段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國際貿易:汽車出口企業為進入歐美市場,需通過上游供應商的ESG績效審覈,確保原材料採購、生產環節符合進口國要求。例如,歐盟《電池法案》要求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可追溯,倒逼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從礦產開採到回收環節建立完整的ESG管理體系。據其研究,全球出口貿易中約14%涉及可持續貿易評價,規模達3萬多億美元。

第二階段為風險評級階段,主要評估機遇與挑戰。隨着資本市場介入,ESG評價轉向對企業風險管控與機遇把握能力的評估。標普、明晟(MSCI)、萬得(Wind)等機構通過評級體系,將環境風險(如碳排放超標)、社會風險(如數據安全)、治理風險(如反腐敗)量化為投資決策依據。殷格非指出,國外ESG評級體系已進入成熟期。以2022年數據為例,ESG評級影響着五個發達國家/區域大概的30萬億美元可持續投資規模;中國評級體系雖處於快速發展期,但中證、萬得等機構的評價結果已成為投資者重要參考。

馬宗明補充到,A股市場中,ESG評級較高的汽車企業往往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例如,在2024年原材料價格波動中,ESG評級AAA的車企因供應鏈管理規範,成本波動幅度較行業平均水平低12%,體現出風險管控優勢。

第三階段為價值覈算階段,即實現ESG貨幣化。當前最前沿的ESG評價已進入「價值貨幣化」階段,即通過量化企業對環境、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計算其「ESG淨價值」。殷格非團隊構建的模型顯示,中國110家汽車上市公司中,30%以上在環境與社會領域創造正價值,60%的企業ESG風險較低。具體而言,環境淨價值等於環境正面影響貨幣化與環境負面影響貨幣化的差,社會淨價值同理,兩者相加即為ESG淨價值。

這種覈算不僅能指導投資組合優化,如滬深300指數納入ESG風險機遇因子后,更能幫助企業明確改進方向。殷格非舉例,某礦業公司MSCI評級為AAA,但ESG淨價值偏低,原因是尾礦利用率僅25%,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通過將利用率提升至75%,其評級與實際價值實現匹配。可以説,「價值覈算讓ESG從‘模糊的責任’變成‘清晰的價值’,企業知道往哪里用力,投資者知道往哪里投錢。」

上市公司的ESG實踐:

從披露到落地

隨着滬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的落地,A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進入「強制+鼓勵」新階段。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公司治理部孫雨孟介紹,2025年A股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45.56%,其中汽車行業披露率41%,較2021年增長3倍,可持續發展報告逐漸取代傳統社會責任報告成為主流。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公司治理部孫雨孟

孫雨孟詳解了當前披露框架:以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為「考綱」,以《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為「教科書」,以《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工作指南》為「教輔材料」,形成多層次體系。強制披露主體包括特定指數樣本公司、境內外同時上市企業等412家,要求最晚2026年披露2025年度報告;內容涵蓋環境、社會、治理三大維度21個議題,既包括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等國際熱點,也涵蓋鄉村振興、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等中國特色議題。

在氣候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要求企業披露範圍一、範圍二的温室氣體排放量,鼓勵披露範圍三;對情景分析、鑑證等採取鼓勵而非強制態度。孫雨孟認為,這種「強制+鼓勵」的模式兼顧了合規性與靈活性,符合企業發展階段。

從披露質量看,上市公司呈現三大進步。一是量化程度提升。越來越多車企在報告中納入碳排放強度、可再生能源佔比、員工培訓時長等具體數據。例如,部分車企披露「每輛車生產碳排放降低15%」「光伏供電佔比達30%」等量化成果。二是平衡性增強。2024年,83.18%的上市公司在報告中披露至少1項負面指標,如產品召回率、碳排放超標等,體現「既報喜也報憂」的透明態度。三是與戰略融合。頭部車企將ESG納入公司治理頂層設計,如建立由董事長牽頭的ESG委員會,將減碳目標分解至研發、生產、供應鏈等各環節。孫雨孟舉例,某車企將「2030年全產業鏈碳中和」目標寫入公司章程,推動ESG從「部門工作」上升爲「公司戰略」。

孫雨孟強調,ESG工作的核心是「以披露促實踐,以實踐優披露」。她建議企業加強與利益相關方溝通,將國際框架與國內實踐結合;轉變理念,將ESG作為價值創造工具而非「負擔」;如實披露風險與機遇,全方位展示長期投資價值。她表示,上市公司不應爲了披露而披露,而應通過披露發現管理漏洞,推動業務升級,這纔是ESG的真正價值。

車企標杆實踐:

ESG如何融入業務肌理?

在汽車產業的ESG實踐中,企業正探索從「紙面合規」到「業務融合」的路徑。小鵬汽車副總裁、董事會祕書鄭葉青的分享頗具代表性。這家連續5年獲MSCI AAA評級的企業,將ESG視為「科技+可持續」戰略的核心支柱,其實踐勾勒出ESG落地的清晰路徑。

小鵬汽車副總裁、董事會祕書鄭葉青

在環境維度,小鵬構建了「設計-製造-服務-回收」全鏈條管理體系。產品設計端,通過低風阻造型與輕量化技術(如一體化壓鑄),來提升產品能耗管理能力;製造端,肇慶工廠屋頂全覆蓋光伏板,在製造用電等碳排放中起到比較好的作用;服務端,開放補能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並對整個社會開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回收端,探索退役電池在儲能、超充站等領域的梯級利用,目前已實現極高的電池材料回收效率。

「不堆電池也能跑遠路」是小鵬的技術哲學,也是其環境責任的體現。鄭葉青介紹,2024年小鵬汽車銷量達19萬輛,累計減排二氧化碳超300萬噸。

作為鏈主企業,小鵬發現中小供應商普遍缺乏碳覈算能力,於是聯合專業機構開展免費培訓。這一舉措不僅幫助供應商滿足歐盟碳壁壘要求,更使小鵬自身價值鏈碳排放數據準確率得到極大提升。此外,小鵬積極響應國家保障中小企業支付的政策,承諾將供應商賬期統一至60天內,目前已完成所有合同模板修訂;在公司治理中,小鵬將反腐敗作為重點,建立覆蓋採購、研發、銷售全流程的監督體系;在社會責任方面,成立公益基金會,聚焦青少年科普教育。

鄭葉青特別強調ESG管理的「脱虛向實」:「ESG小組要‘半條腿跨進業務’,先回應需求再提要求。」例如,銷售部門需要車主社羣活動,公益基金會便設計「綠色家園親子教育項目」,既滿足業務需求,又實現科普價值,形成「業務-公益」雙贏。他認為,評級是「自檢工具而非終極目標」,小鵬會定期對照MSCI、標普等評級體系,查找短板,但不會爲了評級「做表面功夫」。

生態協同:

金融與供應鏈的ESG合力

汽車產業的ESG轉型,離不開金融工具的支撐與供應鏈的協同。從跨境融資到供應鏈管理,多方力量正形成推動ESG落地的「合力場」。

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商業銀行部主管、董事總經理林海指出,綠色金融工具正從單一貸款向多元化產品矩陣升級。針對車企出海常見的三大挑戰——多地區賬户管理、多元化融資、外匯風險管理,花旗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

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商業銀行部主管、

董事總經理林海

面對多國家/地區賬户管理問題,花旗強大的網銀平臺,可以支持企業在多國家和地區的賬户開立,同時也能協助企業總部的財務人員高效、安全、實時掌握全球各個分支機構的現金流狀況。

其次,多元化融資要考慮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企業快速成長的時候,花旗可以根據客户的需求提供融資性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純信用的無抵押貸款或供應鏈融資。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到國際拓展的時候,花旗會支持從母公司集團授信,提供多幣種授信,讓企業更加高效地獲得銀行端的授信支持。當企業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花旗會和投資銀行團隊合作,開展境內外協作,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支持,包括股權、債券的融資。同時,花旗也在積極支持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和可持續發展產品。他強調,企業在ESG的管理和治理上,如果表現不錯,會更容易吸引國際投資人的認可。

針對外匯風險管理問題,林海介紹到,花旗的外匯風險管理團隊可以提供多幣種服務,以及衍生品、遠期、簡單的期權、結構性的產品,還有外匯交易電子平臺等服務都能夠幫到企業更有效地進行外匯交易。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及供應鏈服務總監李蕾表示,汽車供應鏈的ESG管理已進入「全鏈條穿透」階段。歐盟《企業可持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2028年前,員工超5000人、淨值超13億歐元的企業,需覈查供應鏈中的勞工權益與環境影響,涉及22項人權議題與12項環境議題。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可持續發展及供應鏈服務總監李蕾

對此,頭部車企可通過「風險分級+能力建設」應對:對高風險供應商開展現場審計,對低風險供應商進行年度問卷;共享碳覈算工具與合規指南,推動全鏈條達標。

她建議企業從四方面構建可持續供應鏈:一是產品端關注碳足跡與循環含量;二是組織層面搭建ISO 20400可持續採購體系;三是項目層面利用綠色資金與可持續掛鉤貸款;四是集團層面強化合規管理(如ISO 37301合規體系、ISO 37001反賄賂體系等)。她同時表示:「供應鏈的ESG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誰先做好,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先機。」

投資新邏輯:

ESG如何創造超額收益?

資本市場的實踐表明,ESG並非「成本負擔」,而是能創造超額收益的「價值因子」。萬得ESG評級高級產品經理、資深分析師翁鈺寧的研究顯示,2019-2024年,A股汽車行業ESG評級前10的公司組合,年化收益率較行業指數高60%,且波動率更低。

萬得ESG評級高級產品經理、資深分析師翁鈺寧

翁鈺寧詳解了萬得ESG評級體系:以「CCC到AAA」七層框架為核心,管理實踐(70%)與爭議事件(30%)得分,覆蓋500多個指標、2000多個數據點。針對汽車行業,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產品與服務(安全與召回)、信息安全(用戶數據保護)等議題。

翁鈺寧介紹到,數據顯示,A股汽車行業報告披露率達70%,但零配件企業僅30%,供應鏈合規仍有提升空間;在減碳目標制定上,70%的車企提及減碳,但僅16家能量化目標,14家明確響應國家碳中和目標。這些差異為投資者提供了「尋寶線索」——在信息披露充分、目標明確的企業中,更容易找到長期價值標的。

馬宗明從金融學角度分析,ESG創造超額收益的邏輯有三:一是風險防控,ESG優異的企業黑天鵝事件發生率低,尾部風險小;二是趨勢契合,在「雙碳」目標下,電動化、零碳工廠等領域的企業將獲得政策紅利;三是效率提升,良好的治理與供應鏈管理能降低運營成本。

中國汽車行業

可持續發展成果重磅發佈

論壇期間,《2024-2025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和2025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實踐案例正式發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李邵華介紹,《2024-2025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組織行業企業和相關單位歷經數月編制的第11本報告。本報告梳理了2024-2025年行業在經濟、社會、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信息和績效,展示成果、典型實踐及ESG績效評價工作成果,為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參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李邵華

該報告篇幅77頁,文字近5萬,包含4大篇章、70余個案例,涵蓋行業可持續發展背景、行業可持續發展行動、ESG績效評價成果及應用等內容。行業可持續發展背景部分包括梳理國際國內的合規要求與政策趨勢,強調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對於開拓國際市場、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價值;行業可持續發展行動部分精選整車及汽車供應鏈企業在環境、社會、治理維度的創新實踐;ESG績效評價部分詳細介紹了汽車行業上市公司企業ESG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和評價結果。

李邵華重點介紹了ESG績效評價體系,並強調其目標是推動行業從「自願參與」轉向「實質性應用」。

其核心目標是:在企業端,將ESG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助力風險防控、市場溢價和創新發展;在投資端,為資本配置提供科學依據,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在行業端,整體提升ESG水平,為中國汽車產品出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2025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實踐案例共有38家企業45個案例入選。活動不僅讓大家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腳步愈加堅實,還有利於總結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帶動汽車行業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

ESG的意義,不僅在於幫助企業應對合規要求,更在於構建一種兼顧環境責任、社會價值與商業可持續的新範式。正如張政偉所言:「企業不僅要活在當下,更要活向未來。」在ESG的引領下,中國汽車行業企業正將「責任」轉化為「競爭力」,而產業也在由「規模領先」邁向「價值領先」,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