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數據中心能耗需求激增 核電重獲投資者青睞

2025-07-30 17:56

曾幾何時,核能日漸式微,全球發電佔比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18%腰斬至如今的9%。而今,復甦跡象已然顯現。

儘管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從未停止核能產業的擴張,但許多西方國家卻因核電建設成本高昂,以及更廉價能源的普及,而選擇逐步退出核電。

如今,全球變暖引發的擔憂加之數據中心激增的能耗需求,正重新點燃人類對原子裂變能量的熱情。

更為關鍵的是,針對核電站建設所需的鉅額前期投入,新的融資模式正在涌現。Meta Platforms Inc.、亞馬遜(Amazon.com Inc.)等科技巨頭已與核電企業簽訂長期購電協議;多邊金融機構也開始放寬限制,比如世界銀行已解除資助核電項目的禁令。

各國重新佈局核電

部分國家致力於新建大型核電站,更多國家聚焦於延長現有設施的使用壽命。在發達國家,許多核電站已接近原設計壽命(通常為40年),翻新改造雖能延長服役時間,但需要鉅額投入。

與此同時,多國開始投資所謂「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此類反應堆可通過標準化組件的工廠預製和現場裝配,降低建造成本。但目前商業化進程出現延迟,實際部署仍需數年時間。

2022年,歐盟立法者投票認可核電項目為「綠色投資」,為核能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提供了政策支撐。然而,歐盟要想實現核電願景,預計需投入2410億歐元(約合2830億美元),資金籌措仍是重大挑戰。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正為核電行業提供財政激勵,並試圖簡化核監管流程。即便有政策支持,核電要實現規模化發展,仍有諸多難關有待攻克。其中一個挑戰是,特朗普法案中的一項條款禁止「涉外敏感實體」參與税收減免項目,令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

哪些國家在採取行動?

在西方國家,英國和法國走在前列。目前核電佔英國發電量的15%左右,該國擬新建8座大型反應堆,到2050年將這一比例提升至25%。已有七成電力來自核電的法國計劃新建6座核電機組,並延長現有機組壽命。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 Corp.)正在本土建設4座核反應堆,並在海外承建19座核反應堆,使俄羅斯穩居全球核能技術出口首位。

在歐洲其他地區,匈牙利正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建設兩座新反應堆;捷克選擇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Korea Hydro & Nuclear Power Co.)承建兩座機組;波蘭則選定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建設本國首座核電站,但這兩國尚未落實具體融資方案。德國雖在2023年4月關閉了最后一座核電站,但在全球核燃料市場仍扮演重要角色。

美國於2024年建成了三十年來首座新反應堆,但暫無新的建設計劃,投資者目光聚焦於開發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以及重啟關閉的核電站。

日本曾是全球核電大國,自2011年福島核災難后,核能產業陷入長期停擺。2011年的地震與海嘯引發三座反應堆熔燬,逾10萬人被迫撤離。日本正考慮新建反應堆的計劃,目標是到2040年讓核能佔發電量的20%。

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中國正加速推進核能佈局。據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中國當前有29座核反應堆在建,按此勢頭,未來十年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核能生產國。

全球版圖上:印度正建造6座核電機組;阿聯酋在2024年3月正式投運第四座核電站;韓國作為阿聯酋核電承建方,計劃未來十年在國內新增至少3座核電站,同時加大對外出口;此外,孟加拉國、埃及、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國也在建設核電項目。

中國海南昌江,玲瓏一號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外穹頂吊裝現場

硅谷的核能賭局

多年來,從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到比爾·蓋茨(Bill Gates),再到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美國科技巨擘一直在自掏腰包押注核能初創企業。如今,為應對新一代高耗能AI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他們執掌的科技帝國也紛紛入局。

今年6月,亞馬遜雲科技部門與泰倫能源簽訂長期協議,鎖定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哈納核電站1920兆瓦電力,供應期直至2042年。這筆交易也是亞馬遜在賓州200億美元AI投資計劃的重要組成。

同月,Meta與星座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 Corp.)簽署20年購電協議,採購1121兆瓦核電。此舉使伊利諾伊州克林頓市附近的核電站重獲生機,該電站雖能為百萬家庭供電,卻因廉價天然氣競爭一度面臨關停危機。

5月,Alphabet Inc.旗下的谷歌與電力公司Elementl Power簽署戰略協議,將在美國開發核電項目。谷歌將為三個項目投入早期開發資金,每個項目的發電能力均不低於600兆瓦。

2024年9月,微軟與星座能源公司達成協議,重啟賓夕法尼亞州已關閉的三哩島核電站。這座2019年因不敵天然氣競爭而退役的反應堆,預計2028年恢復運營,並將為微軟的數據中心持續供電20年。

反對核電的觀點

反對者指出,福島核事故不過是核能不可靠的最新例證。從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事故到1986年的蘇聯(今烏克蘭)切爾諾貝利災難,核泄漏陰雲始終未散。

此外,核廢料處理的長期成本與環境風險亦備受詬病。這些廢料具有高度放射性,危害可能持續數千年。

批評者還指出,美國和歐洲的反應堆項目普遍存在嚴重超支問題。建設一座大型核電站通常需耗時十年,對於承諾到2030年將温室氣體排放減半的國家而言,遠水難解近渴。反對者認為,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更清潔安全的能源,再加上電池儲能技術,纔是更快速可行的選擇。

清潔電力崛起:不到20年間,全球低碳發電量增長了80%。來源:彭博新能源財經

支持核電的觀點

支持者強調,核事故畢竟極為罕見,而每年因化石燃料相關的事故與污染致死人數,遠超核能。(公共衞生研究顯示,福島核事故的輻射暴露未造成不良健康影響。)核電支持者還指出,新一代小型先進反應堆將具備更高安全性。

核能倡導者主張,不應將核能與可再生能源對立起來,二者必須協同發展,方能避免氣候危機的最壞結局。2024年全球約五分之二的電力來自低碳能源,隨着可再生能源規模擴張、更多核電站維持運轉,這一比例有望在2026年突破50%大關。編輯/陳佳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