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告別「卡脖子」!光學材料技術背后的硬核科技

2025-07-30 17:06

(來源:中化新網)

7月25~26日,以「協同之力,破材料困局,創產業新局」為主題2025生命與光學「卡脖子」新材料應用創新大會在衢州舉行。會議匯聚了行業頂尖的專家,深度剖析生命科學與光學材料的技術瓶頸與突破方向,通過產業鏈深度協同,為行業突破注入新動力。

此次生命與光學「卡脖子」新材料應用創新大會由浙江省光學學會主辦,拓烯科技(衢州)有限公司承辦,旨在共同探索「卡脖子」新材料的破局之道,構建全球化價值鏈佈局。

拓烯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簡稱拓烯科技)董事長王果在致辭中介紹,拓烯科技作為國內高端新材料領域的新興領航者、國際頂尖技術的追趕者,在環烯烴共聚物(COC)領域,實現了其全鏈條自主可控工業化生產,打破了此前該類材料100%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國產替代。

「COC作為一種非晶透明熱塑性塑料,憑藉高透光率、低雙折射、耐高温、尺寸穩定等特性,成為生物醫療、光學鏡頭、半導體及高端包裝等領域的關鍵材料。其發展史歷經催化劑技術突破(如茂金屬、Grubbs催化劑),直到20世紀末由國際企業實現商業化。」拓烯科技研發中心總經理郭松談到,2023年10月拓烯科技成功實現COC連續穩定生產,建成3000噸/年生產線,攻克從原料供應、聚合工藝到成型加工的全鏈條技術。其產品「拓美特®/TAMT®」覆蓋半導體、醫用、光學等多層級應用,在光學鏡頭、生物醫療、新能源及智能座艙等領域實現國產替代。未來,拓烯科技將持續推動高端光學樹脂國產化,助力光電、半導體、新能源等戰略產業突破「卡脖子」瓶頸,驅動產業升級。

在智能汽車"感知-交互-決策"的閉環中,光學材料是"視覺系統"的物理載體,直接影響用户體驗與行車安全。吉利汽車集團喬兵認為車載光學材料在智能汽車時代的重要性,核心邏輯在於其作為「視覺系統」物理載體的關鍵作用。據喬兵分析,2024年全球智能汽車滲透率超35%,車載光學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突破8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25%。單車光學材料成本佔比從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8%。面對市場需求,傳統材料難以滿足市場新的需求。針對高透光、耐候性、輕量化材料要求以及消費者對"無界座艙"、"全天候清晰顯示"等體驗要求升級、極端環境下材料性能衰減問題,提出車載光學材料技術迭代五大發展方向為材料性能極限化、集成化、低碳化、工藝精密化、供應鏈本土化。同時呼籲共同推動中國車載光學材料從「跟隨」到「引領。

為此,拓烯科技與吉利汽車研究院共同建立 「車用光學材料聯合創新實驗室」。雙方將整合拓烯科技在COC 、高折光PC、PMMA等高端聚合物材料的研發生產能力,結合吉利在車用光學材料上的實際需求,聚焦智能汽車時代的‘視覺革命’,攜手推進車用光學材料的聯合研發、性能提升及標準的制定。這一合作不僅是「材料企業 與終端龍頭企業」 協同模式的典範,更填補了國內車用高端光學材料從研發到車規級應用的技術空白,為破解 「量產適配難」 痛點提供了載體。從國產替代到全球引領的進階之路。

上海海順新型藥用包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順新材)符堅就環狀聚烯烴(COC)在單一持續包裝中的應用,直擊醫藥包裝領域 「進口依賴」且成本高昂供應鏈不穩定的痛點,國內醫藥包裝存在高阻隔材料用量少,材料穩定性添加劑多,包裝可回收性差。海順新材將國產替代視為核心戰略,加大研發投入,COC新材料的應用成功打破國外企業在醫藥包裝材料領域技術壟斷。COC具有優異的防潮性能、化學惰性、耐酸鹼性,COC材質的包裝能在低温的環境下確保藥品活性成分,且斷裂強度高、吸水率低、膨脹係數低,能有效保證藥品包裝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生命科學領域與拓烯科技合作印證了技術攻堅與產業鏈協同的重要性。

聚合物納米鍍層材料在化工分離、能源器件、光學組件、集成電路製造、生物醫用材料、大型工程裝備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學院趙俊傑介紹,其團隊在聚合物納米鍍層材料領域創新發展了一系列製備方法、功能材料。發展了氣相滲透、多場耦合調控等手段,實現對聚合物納米塗層的微觀組成、拓撲結構、微相分離的調控,獲得了聚合物塗層多重性能、服役壽命的大幅提升。針對高温、高粘度或高鹽度的極端工況,構建了高穩定、低粘附的聚合物納米塗層,實現了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碳酸鈣結垢量降低14倍、乳液聚合裝置表面污垢量降低70%以上。針對芯片先進製程因光刻套刻誤差易導致缺陷、良品率問題,建立了聚合物薄膜的區域選擇性沉積技術,實現光刻膠材料的「自對準」生長,突破上述難題。相關成果作為亞洲高校首位獲獎者獲得美國真空學會薄膜分會Paul Holloway青年科學家獎,獲得國內頭部企業頒發的創新探索團隊獎

浙江大學馬雲貴做了微納光學引擎:驅動現代成像感知技術的創新革變專題報告,將光學材料與成像技術的融合推向新高度,辰瑞光學(常州)股份有限公司石榮寶則以國產高分子材料在消費終端產品應用探討,分享了從「實驗室樣品」 到「市場產品」 的轉化經驗。展現了國產材料在IVD試劑封裝、AR/VR光學模組、車載傳感器等關鍵場景的替代潛力。國泰海通證券趙鵬分析COC行業發展趨勢,從政策引導與資本驅動兩個維度,為產業協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外部動力。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專家楊上明針對當前材料供應滯后於相關製造業的需求,提出要集中力量攻克行業共性技術卡點,以先進基礎材料功能化、關鍵戰略材料自主化、前沿科技材料產業化爲着力方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