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麻六記道歉了,代工疑雲也該説清楚

2025-07-30 15:39

轉自:視點

近日,麻六記酸辣粉被曝發黴、遭會員制超市Costco(即「開市客」)所有門店下架引發較大關注。麻六記酸辣粉代工商四川白家阿寬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最先發佈道歉聲明。

7月28日下午,麻六記也道歉了。麻六記通過官方微博發佈聲明稱,麻六記確認問題的產品涉及兩個生產批次,其已經啟動召回程序,將全力推進退貨及妥善的補償方案。麻六記對此致以歉意。

麻六記酸辣粉發黴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迟來的道歉聲明雖在意料之中,卻沒能讓消費者徹底安心,也難掩其品牌光環下的裂痕。作為一款累計銷量高達1.7億桶的網紅速食,麻六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並非源於產品本身,而是依附於創始人張蘭與兒子汪小菲在社交媒體上不斷製造的話題熱度。

從汪小菲與大S的恩怨情仇帶火品牌,到張蘭在直播間里不斷製造話題吸引流量,這個品牌的走紅始終和輿論熱度緊密相連,每一次網絡爭議都成了免費廣告。消費者買下的或許不只是酸辣粉,更像是一份參與八卦的「情緒價值」。

消費者捧的是品牌,認的是口碑,再響亮的名氣、再洶涌的流量,也抵不過「食品安全」這道底線的失守。當食品發黴時,品牌信譽也隨之發黴,此時道歉和賠償只是本就該有的基本操作,是企業必須主動承擔的責任,躲是躲不掉的。

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據媒體報道,開市客一箱麻六記酸辣粉售價65.9元,每桶不到9元,賠付1000元看似不少,但有消費者反映,麻六記方面在賠償的同時,要求其刪除投訴內容。法律賦予消費者的權利不應被「和解協議」悄悄剝奪,「花錢消災、捂嘴了事」的做法,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正當維權權利,也暴露出企業只想息事寧人、不願直面問題的態度。食品安全無小事,賠償不是交易,更不該附帶「封口費」。

此次風波更深層的問題,是麻六記一直迴避的「代工疑雲」。有媒體曝光,麻六記的速食業務幾乎全靠代工,酸辣粉由阿寬食品代工,如今已不是祕密,牛肉辣醬、小旺腸、辣條鍋巴等產品也分別由不同廠家代工。但張蘭曾在直播中強調「料、配方、工人都我們自己的」,試圖淡化「貼牌」色彩,塑造自產自控的高端形象,這番話當時還有不少粉絲信了。

可如今產品出問題,阿寬食品先道歉,麻六記卻姍姍來迟,且對代工環節的監管責任隻字不提。消費者不禁要問:既然是「自己的人」在生產,為何質量失控?麻六記到底在代工廠派駐了多少品控人員?生產流程如何監督?這些關鍵信息至今模糊不清。若缺乏嚴格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所謂的「自有配方」不過是空中樓閣。

説到底,麻六記這些年過於看重營銷,從明星家事到直播造勢,流量確實賺足了,但產品內功似乎沒跟上。依賴代工本身不是錯,很多品牌都這麼做,但依賴代工不代表可以當「甩手掌櫃」。如今面對危機選擇沉默拖延,刪帖私了,或許仍是其慣用的應對方式,但在實打實的食品安全問題面前,任何公關話術都顯得蒼白無力。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危機后的補救,而是日常生產中的透明與負責。

麻六記現在最該做的,是放下對流量的執念,踏踏實實解決問題。一方面,必須徹查產品發黴的具體原因,是原料問題、生產環節疏漏還是儲存運輸出了岔子,把調查結果公之於衆;另一方面,要説清對代工廠的監管流程,到底有沒有派駐人員,品控標準是什麼,出了問題該誰負責。如果張蘭説的「自己人監管」是真的,那就該展示監管記錄;如果監管不到位,那就該承認疏漏,給出改進方案。

消費者要的不是漂亮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安全感。代工不是原罪,但把代工當擋箭牌,出了問題就含糊其辭,纔是真的傷了人心。麻六記既然靠品牌效應賺了市場,就該扛起品牌責任,把代工疑雲説清楚,把品控漏洞補紮實。不然,再八卦再熱鬧的直播間,也留不住失去信任的消費者。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