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0 14: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阿爾法工場)
導語:「去騰訊化的數字金融」 生態,並非割裂與騰訊的合作;而是在保持原有協同的基礎上,降低單一流量渠道的依賴,面向掌握巨量客户資源的平臺企業、產業鏈長企業。
39 歲的顧敏加入微眾銀行籌備團隊並擔任董事長時,或許未曾預想,自己會在此掌舵十年。
這十年,恰是中國數字金融生態快速發展的十年。
作為領導者與先行者,在顧敏的推動下,微眾銀行從行業新貴坐上民營銀行頭把交椅。如今,這家依賴數字金融模式崛起的銀行,正站在關鍵轉折點上。
營收首現負增長、騰訊流量紅利見頂、增量客户開發承壓……如何在保持數字金融優勢的同時突破生態依賴,成為顧敏團隊必須解答的核心命題。
其中,構建「去騰訊化」的數字金融能力,或是微眾破局增長瓶頸的關鍵一役。
01 十年之后,十字路口
7月4日,微眾銀行與銀聯商務簽署生態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融合微眾的數字金融能力與銀聯商務的百萬級商户生態網絡,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拓展合作。
這一動作,被業界認為是微眾突破渠道限制的明確信號。畢竟,在騰訊流量紅利見頂的背景下,多元化獲客已成為剛需。
從經營數據看,微眾銀行的增長動能,已現放緩態勢。
2024 年年報顯示,該行全年營收 381.28 億元,同比下降 3.1%,呈現2014 年成立以來首次年度營收下滑;淨利潤 109.03 億元,同比微增 0.81%,增速也較往年明顯放緩。
而在此前十年,顧敏及其團隊的領導下,微眾銀行展現了驚人的增長軌跡:營業收入從2.26億元躍升至381.28億元,增幅近168倍;淨利潤從0.38億元攀升至109.03億元,增幅近286倍。
增長引擎放緩的深層次原因,或在於其核心業務與流量生態的綁定瓶頸。
微眾銀行的快速發展,核心引擎是個人信用貸款產品「微粒貸」。該產品由顧敏團隊歷時一年開發,具有鮮明的互聯網基因和輕資產運營特徵。
微信、QQ等騰訊系平臺提供的巨大流量,曾是微眾高速成長的基石。但隨着中國互聯網用户滲透率觸及天花板,以及抖音等新興平臺的強勢崛起,騰訊生態的獲客效率已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了這一趨勢:2021年-2023年,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户年增量分別為4900萬、4100萬、3700萬,而2024年僅增長2500萬。
在業務模式上,微眾銀行高度依賴騰訊生態進行獲客。其拳頭產品「微粒貸」深度嵌入微信支付和QQ錢包,小微企業貸產品「微業貸」也主要依賴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推廣。
另一重壓力,來自下沉、長尾的客羣結構。顧敏團隊早期構想的客户定位,既成就了微眾的增長基石,也埋下風險隱患。
根據微眾銀行年報,截至2024年底,「微粒貸」約82%的客户為非白領人員,約85%的客户為大專及以下學歷,更有18%是此前無人行信貸記錄的「首貸户」;「微户貸」約25%的客户為無人行經營性貸款記錄的「首貸小微客户」;「微業貸」服務的年營收在1000萬元以內的客户,佔比超70%。
這類客羣規模龐大,但抗風險能力較弱。在經濟承壓周期中,該客羣客觀上相對增加了貸款違約風險,對微眾的資產質量和持續盈利能力,也構成潛在壓力。
因此,降低對騰訊單一生態的依賴、優化客羣結構、同時深化數字金融優勢,成為微眾銀行未來發展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也是顧敏團隊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02 「少帥」顧敏
微眾銀行能在十年間實現爆發式增長,離不開顧敏團隊對數字金融的前瞻性佈局 —— 而這一佈局的底色,早在他任職平安集團時便已奠定。
2000 年前后,20出頭的顧敏從麥肯錫加盟平安集團。很快,顧敏的能力得到了時任中國平安 (601318.SH)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關注。此后,幾乎「兩年一高升」的節奏,令顧敏被業內有「平安少帥」之稱。
2004年,顧敏進入平安集團中層,四年后被提拔為集團總經理助理及平安渠道發展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0年,顧敏升任平安集團副總經理,位列董事長馬明哲、副董事長孫建一、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任匯川之后,分管平安創新板塊。
顧敏因搭建平安集團后援中心和建立行業領先的電話銷售體系獲得了馬明哲賞識。擔任馬明哲副手期間,顧敏也成為平安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操盤者之一。在他領導下,平安互金業務發展迅猛,陸金所 (LU.US)、平安金科等創新板塊迅速崛起。
幾年親身實踐之后,顧敏或已敏鋭察覺到金融行業未來將與互聯網形成難以分割的聯繫。離開平安前,他曾分享傳統金融做互聯網創新的思考,這些經驗后來成為微眾數字金融戰略的雛形。
2014 年底,當騰訊等股東籌建微眾銀行時,顧敏成為掌舵者的合適人選。
在2014年8月與前海管理局的座談會上,他明確提出微眾銀行定位:「純粹的網絡銀行,不設分支機構,業務主要通過科技手段實現;依託母公司騰訊(00700.HK)巨大的客户資源優勢」。
這一定位,貫穿了微眾銀行十年發展。時至今日,微眾銀行也沒有設立線下實體網點。
總體來看,其倡導的是一種輕資產運營、平臺業務分散風險的模式。
支撐這一定位的,是顧敏團隊打造的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產品創新。「微粒貸」 作為核心引擎,憑藉純線上審批、秒級放款的體驗,快速切入個人信貸市場;后續推出的 「微業貸」 複製這一邏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是流量借力。深度綁定微信、QQ 等騰訊生態,藉助億級用户觸達潛在客户,這是微眾銀行早期增長的關鍵。
三是技術打底。微眾科技人員佔比超 50%,IT 投入佔營收超 9%,智能風控通過 200 多個維度畫像實現 99.7% 的準確率,既支撐了業務規模,也讓微眾成為數字金融技術的輸出者。
在這套模式下,微眾實現了 「微粒貸」 累計服務超 7000 萬客户、「微業貸」 覆蓋 30 個省級行政區的成績。
而聯合貸款模式更堪稱創新。
2016 年起,微眾輸出風控技術,合作銀行提供資金,既彌補了傳統機構的技術短板,也降低了自身資金壓力。顧敏的老東家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銀行,也是「聯合貸款」模式首批合作的銀行之一。
可以説,微眾在顧敏領導下的十年探索,讓微眾從行業新貴成為民營銀行標杆,並客觀上改變了銀行業的創新方向。
十年后的今天,正是這些積累的數字金融能力,使其如今面對增長瓶頸時,具備了「去騰訊化」轉型的底氣。
03 「去騰訊化」數字金融
當前微眾銀行面臨的增長瓶頸,本質是 「流量依賴」 與 「生態單一」 的雙重限制。
構建 「去騰訊化的數字金融」 生態,並非割裂與騰訊的合作;而是在保持原有協同的基礎上,通過技術輸出、場景拓展、生態合作,降低對單一流量渠道的依賴,特別是掌握着巨量客户資源的平臺企業、產業鏈長企業。
從實踐來看,微眾已在渠道多元化上邁出步伐。
與銀聯商務的合作,可藉助后者百萬級商户網絡觸達線下消費場景,補充線上流量的不足;此前與中國燃氣(0384.HK)、百威中國等企業的合作,則瞄準產業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客羣,通過嵌入企業生態獲取精準需求。
這類合作的核心邏輯是:將數字金融能力從 「騰訊生態內的閉環服務」,嵌入更廣泛的生態場景,轉變為 「跨生態的開放服務」,通過場景綁定降低獲客成本。
不過,這一轉型仍需應對現實挑戰。
一方面,騰訊生態仍是其核心流量來源,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如何平衡 「新渠道拓展」 與 「原有生態維護」,避免資源內耗,需要精細化策略。
另一方面,新渠道的獲客成本可能高於原有生態,需通過技術優化(如 AI 精準營銷)控制成本,避免利潤承壓,考驗着顧敏團隊的迭代能力。
十年前,顧敏數字金融的構想打造了微眾;十年后,「去騰訊化」 的生態重構,正是微眾銀行在數字金融領域的又一次重要嘗試。
正如顧敏在2020年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所説,「微眾銀行成立六年來的最大價值在於,我們做了很多嘗試,讓業內看到了有嘗試就有成功的機會。」
對於微眾而言,「去騰訊化」 不是否定過去,而是在數字金融技術優勢基礎上,構建更開放的生態,並與多元渠道深度融合。
這既是應對增長瓶頸的必然選擇,也是銀行數字金融從 「流量驅動」 向 「技術 + 生態驅動」 轉型的縮影。(阿爾法工場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