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研發人均年薪百萬,這家芯片巨頭又要IPO了

2025-07-30 14:33

賬上資金高達80多億。

作者丨黎曼 作者丨黎曼

來源丨東四十條資本

一家中國芯片企業的十年沉浮錄,再度迎來耀眼的資本時刻。

2025年7月11日晚,被業界譽為「IC設計業海歸第一人」的科學家楊崇和,帶着瀾起科技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

此刻,他再一次站帶領企業站上新的起點——這是他繼2013年登陸納斯達克、2019年登陸科創板后,第三次帶領企業衝擊資本市場。

就在其申請文件公佈兩天后,一份淨利潤同比翻倍的業績預告令市場側目:2025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淨利潤達11億至12億元,同比增長85.5%至102.36%。

在業績再迎輝煌的背景下,公司賬上趴着超80億元資金。薪酬配置上,創始人年薪高達999萬,研發人員人均年薪百萬,顯然已位列行業頭部。

從電視機頂盒芯片起步,到全球內存互連芯片龍頭,瀾起科技佔據了該領域36.8%的市場份額,其產品已成為AI服務器不可或缺的「數據血管」。瀾起科技也成為名副其實的「AI賣水人」。

芯片「老炮」的三次攀登

現年67歲的楊崇和,是業內公認的「IC設計業海歸第一人」。

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子工程博士畢業后,楊崇和先后在美國國家半導體、英特爾等巨頭擔任核心技術崗位。1997年回國后,他參與創辦了國內最早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新濤科技,該公司2001年被IDT以8500萬美元收購,成為中國首例成功退出的半導體創業案例。

2013年,瀾起科技在納斯達克敲鍾,成為當年中國半導體行業最耀眼的明星。當時公司的核心業務是智能電視芯片,但楊崇和已敏鋭嗅到危機:消費電子芯片門檻低、競爭激烈。且公司遭遇做空風波,於是在上市僅14個月后,他做出驚人之舉——聯合中國財團完成私有化退市,全力轉向數據中心芯片研發。

「我們看到了雲計算帶來的內存接口芯片機遇,這需要長期研發積累,但一旦突破就能建立護城河。」楊崇和在2019年科創板上市時如此解釋當年的戰略轉向。這一定位精準抓住了DDR4內存升級窗口期,2019年登陸科創板時,瀾起科技成為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最受矚目的芯片企業,開盤價較發行價暴漲268%。

轉型之路並非坦途。2018年,瀾起科技與英特爾合作推出津逮服務器平臺,試圖打造國產化AI服務器標杆。但隨着GPU成為AI算力核心,基於CPU的津逮平臺迅速邊緣化——2021年該業務貢獻8.45億元收入,到2023年上半年竟萎縮至500萬元。

再一次來到關鍵隘口是在2023年。面對生成式AI的爆發,公司再度快速調整方向,將互連類芯片作為突破口。2024年,公司三款高性能運力芯片(PCIe Retimer、MRCD/MDB及CKD)銷售收入達4.22億元,是2023年的8倍,成功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如今,瀾起科技已擁有270項專利,不僅是全球最大內存互連芯片供應商,其2024年市佔率36.8%,更是全球兩大PCIe Retimer提供商之一,並率先推出革命性CXL MXC芯片。在AI數據中心的核心地帶,這家中國企業的技術話語權正與日俱增。

研發人均年薪近百萬

作為「AI賣水人」,瀾起科技2024年的財報確實令人驚喜:

首先是營收和淨利潤大幅躍升。2024年營收36.39億元,同比增長59.2%,淨利潤更是同比激增213.1%來到14.12億元。而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更顯強勁——僅半年淨利潤就達11-12億元,快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這一切背后,都是AI浪潮掀起的功勞。招股書揭示,公司核心增長引擎來自兩大方向:DDR5內存接口芯片隨AI服務器需求激增,以及三款高性能運力芯片的爆發式增長。2025年上半年,運力芯片銷售收入達2.94億元,同比增幅繼續維持高位。

還有就是產品結構的優化。隨着高毛利產品佔比提升,公司綜合毛利率持續攀升。2024年,三款新芯片產品收入佔比達11.6%,而到2025年上半年,該比例進一步提升至約11.2%(基於26.33億元總營收計算)。

更關鍵的是,這些芯片正是解決AI算力瓶頸的關鍵——PCIe Retimer芯片能解決高速信號傳輸衰減問題,讓GPU與CPU、存儲設備的「對話」更高效。

與同業對比,瀾起科技的盈利能力尤為突出。在內存互連芯片領域,其36.8%的市佔率已超越瑞薩、Rambus等國際巨頭。而高達213%的淨利潤增速,遠超許多依賴政府補貼的半導體企業,顯示出真正的市場競爭力。

「利潤轉化為現金的能力是檢驗芯片公司成色的試金石。」一位行業分析師如此評價。

截至2024年末,瀾起科技賬上貨幣資金及交易性金融資產達86.27億元,且無任何銀行貸款。2022-2024年累計現金分紅11.23億元,堪稱「現金奶牛」。

2024年,瀾起科技給兩位創始人均發放了999萬元的税前報酬。此外,公司對研發員工亦毫不吝嗇。瀾起科技2024年研發人員佔比74.65%,人均年薪近百萬元,合計發放薪酬約5.33億元,顯著高於同業。

六年蟄伏后的價值重估

有投資人發問:賬上資金高達80多億,為何再度赴港募資10億美元?

這背后與戰略密切相關。

2013年納斯達克上市、2014年私有化、2019年科創板IPO,再到如今的港股衝刺——瀾起科技的每一次資本動作都伴隨着業務結構的戰略調整。

2019年科創板IPO時,英特爾通過旗下公司持有9.1%股份,是重要戰略投資者。當時瀾起科技與英特爾公司合作,嘗試在國內推動津逮芯片的推廣。但隨着津逮平臺式微,英特爾逐步減持。

而近年來,隨着AI雲計算行業以GPU為主架構的確立,瀾起科技再度迎來第二增長曲線。此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中資背景股東持續加持,股東層面的變化也側面反映了國產替代趨勢。

此次瀾起科技港股IPO的募資將重點投向:互連類芯片前沿研發(包括DDR6預研)、全球化商業能力建設、戰略併購等。招股書也明確寫道:「運力已成為AI算力系統功能的基石,互連的重要性預計將繼續增長」。

行業風口正呼嘯而至。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4-2030年,內存互連芯片市場規模將從12億美元增至50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27.4%;PCIe/CXL互連芯片市場將從23億美元膨脹至95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26.7%。驅動這一增長的是AI服務器出貨量的激增——預計從2024年的200萬台增至2030年的650萬台。

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業績爆發,瀾起科技的股價在過去六年近乎停滯。2019年科創板上市首日收盤價(前復權)約88元,2025年7月14日僅報82.71元。

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這反映了投資者對當年津逮戰略失誤的「記憶折價」。因此,在新業績的帶動下,也凸顯了此次港股IPO價值重估的意義。

另外,此番港股IPO也有助於提升其品牌國際化認知度,增強與海外客户、尤其是雲計算及AI產業鏈合作方的信任度。

轉載、合作、加入粉絲羣請聯繫小助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