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30 13:31
冬奧會之前,大部分情況下,想滑雪要去專業雪場。如今,即使你在南方,即使正值酷暑炎夏,只要你想,就能找到一家室內滑雪場。
曾經,户外運動得整一堆專業的裝備,結實倒是結實,但是很笨重,不好用。
而現在,一雙兼具防滑和時尚的迪卡儂徒步鞋,就能從日常通勤直接穿到近郊爬山,一件防風防曬的駱駝衝鋒衣,能從辦公室絲滑切換到野外露營地......
這樣的場景,現在在全國大小城市里隨處可見。
2024年,我國户外運動線上消費人次約2億人次,消費總額超3000億元。
數據的背后,其實是户外從「小眾」向「日常」的滲透。
打開小紅書,「到户外過兩天」成了開屏頁面,點進這個話題,「城市騎行路線推薦」「徒步丈量世界」「露營氛圍感佈置」等筆記不斷刷屏......即使7月正是熱的時候。
户外運動能從小眾愛好長成萬億市場,最主要的是看到了三種最真實的痛點。
第一種便是近兩年常提到的「情緒價值」。
當代成年人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生活節奏的失控——上班會不會迟到、方案會不會被pass、外賣會不會超時、周末會不會加班......
快節奏下,誰沒幻想過按下生活的暫停鍵?《中國青年報》的數據説,94.8%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的生活開啟了「倍速鍵」。
而户外一詞往往與「慢放」「松弛」綁定。就比如在山頂等一場日出的兩小時,聽起來比刷兩小時短視頻更有意義,更能讓人找回「活着的實感。
第二種是「把健康焊在身上」的生存智慧。后疫情時代的年輕人,終於把「養生」從保溫杯里的枸杞,變成了腳下的登山鞋。
古人説「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如今的現代人則用行動證明:午休時間繞着公園走兩圈比吃保健品更實在,周末出門曬曬太陽比悶在家里更能增強免疫力。
2025年一季度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648元,增長了3.0%,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當健康從「被動補救」變成「主動出擊」,那些能穿去上班的户外風衞衣、能放進通勤包的摺疊水杯,自然成了新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種則是「社交貨幣的更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要趕,擁有一身Supreme曾是很多潮流男生的向往,但Superdry申請破產、Champion正在被其母公司出售、OFF-WHITE大規模關閉線下實體店以及Vans近些年業績低迷都在指向一個事實:潮流服飾近年來勢頭已經愈發下行。
對於已經步入中年的潮人來説,始祖鳥限定衝鋒衣可能纔是户外語境下的最潮單品。
一張在雪山之巔的照片,比九宮格美食更能收穫點贊;加入騎行社羣周末組團刷街,比獨自宅家更能拓展社交圈。在小紅書,「露營」相關筆記的瀏覽量高達69.7億,「騎行」話題瀏覽量破50億。
當「户外人設」成了新的身份名片,裝備就不只是裝備。
這三種需求像三條支流,最終匯成了户外消費的大河。情緒價值讓人們「想走出去」,健康需求讓人們「必須走出去」,社交效應讓人們「組團走出去」。
從潮流符號到情感載體,從工具屬性到社交媒介,户外消費的增長從來不是單一需求的爆發,當個體衝動變成羣體行動,萬億市場的崛起,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的户外市場更像一場「分層賽跑」。
高端市場里,國際品牌靠技術壁壘和文化認同領跑,比如始祖鳥(硬核專業 + 運動奢侈)、可隆(輕户外場景+ 場景沉浸)、迪桑特(高端運動 + 圈層運營)、艾高(法式優雅 + 功能經典),但本土品牌正通過收購(如始祖鳥、可隆、迪桑特、薩洛蒙背后有着同一個金主爸爸「安踏」)、聯合研發(如李寧與中科院合作跑鞋科技)慢慢縮小差距;
大眾市場中,本土品牌靠性價比和場景適配佔據優勢,國際品牌則通過副線品牌(如北面的Urban Exploration系列)將户外體驗中積累的功能性和實用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不過,以往,國產户外品牌與國外品牌的產品因定價差異處於不同價格區間,彼此市場並無交集。近年來户外消費升級的趨勢愈發顯著,隨着國際品牌佈局下沉市場、國產品牌户外產品價格逐步提升(據魔鏡數據,TOP30的國產品牌中,駱駝、伯希和、凱樂石、探路者,近一年均價同比上漲25%至65%不等),兩者的市場開始出現重疊,國產品牌也得以與國際大牌在同一層面被探討。
而在「專業+潮流」的中間地帶,競爭最激烈——FILA把户外衝鋒衣做成寬肩細腰的Y-型版型,滿足户外探索的全方位防護功能需求;Patagonia把環保、可持續貫徹到底,其馬甲攻佔正在寫字樓和辦公室。
這種「接地氣」的優勢,讓本土品牌在大眾市場快速撕開缺口。喜德盛2024年京東平臺銷售額在公路車領域內名列前茅,同檔次產品價格比美國品牌低30%-50%,成了通勤黨和新手騎友的首選;蕉下的防曬衣把户外防曬技術和通勤穿搭結合,在2020年-2024年連續五年在户外防曬服類目中銷量第一。
簡單地説,它們就像精準踩中年輕人需求的「搭子」—— 知道你既要性價比,又要顏值,還要一點點專業感。
但本土品牌想往上走,還得跨過專業口碑的門檻。國際品牌的核心技術專利往往積累了幾十年,比如戈爾公司擁有5000多項專利。
有意思的是,這場攻防戰正在出現「混合打法」。安踏收購始祖鳥后,採取了一系列「中國式營銷」策略,啟用劉雯等奢侈品代言人,藉助其在時尚界的廣泛影響力,模糊了户外與時尚的邊界,成功將品牌推入「運奢」(運動奢侈品)賽道。
這場仗的關鍵,或許不是「誰打敗誰」,而是誰能先吃透「中國户外的獨特邏輯」——既是真登山真露營,也能當通勤穿搭。就像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説的:「消費者的需求早已超越基礎功能,他們需要的是能夠滿足其在通勤、户外等多場景無縫切換的跑鞋,這類商品成為門店增量的支點。」
就目前來看,户外運動早已不是少數人的「專屬愛好」,而是成了大眾追捧的生活方式。
當户外和日常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當户外從少數人的專業運動變為大眾的生活日常,品牌競爭的本質已從「裝備提供商」轉向「新生活方式的定義者」。
太平鳥、美特斯邦威這些牌子早就開始試水,把户外元素加到平常穿的衣服里。比如一件衝鋒衣,既能擋風擋雨,款式又潮,爬山完直接穿去上班都行;露營用的小桌子,收起來放客廳當裝飾,也挺好看。
(還有一類更為廣泛的消費羣體,他們或許並不追求對户外環境的「征服」,但卻渴望通過「體驗」户外,來獲取一種「生活更美好的感覺」。)
不過,儘管當下參與户外消費的人數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但其背后的消費需求實則複雜多樣且遠未得到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户外的偏好大相徑庭:有人愛往深山里鑽,有人就想在城市周邊走走;女性消費者對裝備的款式和設計有着更高要求;而年長的户外愛好者更傾向於選擇輕便且安全性能高的裝備......
由此可見,在當前的户外消費市場中,品牌若想脫穎而出,不能再侷限於推出千篇一律的產品,而是應當聚焦這些細分需求,精準定位目標客户羣體,研發出更具針對性的產品。
户外市場的有趣之處在於:機會也藏在「真實需求」里,考驗也躲在「趨勢泡沫」中——誰能穿透熱度看到本質,誰才能站穩腳跟。
前幾年露營、騎行、滑雪的「集體退潮」 已經證明:消費風向變得比想象中快 —— 今天流行露營,明天可能轉向徒步;今年追捧「運奢」,明年或許更認「性價比」。但有三樣東西是不變的:對「真實需求」的響應、對「產品本質」的打磨、對「用户信任」的積累。
如果只追「流量熱點」而非「需求本質」,熱潮退去時留下的可能是積壓的庫存、閒置的門店,以及被透支的信任。
品牌要做的就是少追「圈層標籤」,多建「價值認同」。
始祖鳥的成功不只是「衝鋒衣貴」,而是用「專業性能」綁定「高品質生活」的認知;Patagonia靠「環保理念」圈粉,本質是與用户的「價值觀共鳴」。品牌故事可以換,但核心價值要穩定。
户外消費的萬億市場,從來不是「追熱度」的遊戲,而是「守本質」的長跑。
熱度和趨勢是機會——它能讓優質品牌快速被看見;但也是考驗——它會淘汰那些只賺 「快錢」的跟風者。
消費風向會變,但對「好產品、好體驗、好認同」的需求永遠不變。品牌唯有在產品、渠道上紮實建設,才能在潮起潮落中,真正接住市場的紅利。
總的來説,户外消費的下一個爆點其實是「反套路」的,它或許不需要宏大的「户外夢」,但一定看誰能把產品做得更貼心、技術玩得更溜、還能讓户外真正融入生活,它也不需要用價格劃分圈層,而是用「場景適配度」和「體驗獲得感」贏得人心。
萬億市場的下半場,拼的不是誰嗓門大,而是誰離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更近。
注:文/姜姜,文章來源:消費紀,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