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9 21:02
七月酷暑席捲全國,A股熱度同樣不遑多讓,上周上證指數突破並站穩3600點關口。截至7月29日(周二)收盤,上證指數收漲0.33%,報3609.71點。
這不僅扭轉了上半年市場反覆震盪的格局,更點燃了公募基金新發市場的積極情緒。伴隨股指回升、政策信號轉暖、資金面逐步改善,基金公司迅速響應,一波節奏明快的新基發行熱潮就此鋪開。
「進入7月以后,整體投資者情緒出現明顯改善。」一位來自華東地區的大型公募產品人士表示,「無論是老客户定投恢復,還是新客户開户增長,渠道端的回暖節奏比預期更快。」他指出,市場的不確定性有所緩解之后,資金更傾向於通過新基金重新佈局,尤其是佈局明確、策略清晰的產品,認購轉化率有了明顯提升。
基金公司方面也在迅速調整節奏。藉助熱度窗口,不少機構密集推出股票型、偏股混合型、ETF以及聯接等多類型產品,帶動了整體市場份額的持續上行。在發行端與資金端的共振下,基金市場正在走出上半年的猶豫與保守,邁入一個更具進攻意味的階段。
本周新發加速,七月單月發行數量已創年內新高
根據Choice數據,截至7月28日-8月3日當周,市場共有31只新基金開啟募集,較前一周的23只環比增長34.78%,為近一個月以來首次突破30只大關,迴歸高熱度區間。
從平均認購天數來看,本周新基金的平均認購周期為14.97天,明顯短於此前常見的20天左右水平,顯示出發行節奏正在提速,投資者認購意願同步增強。
本周的發行結構中,權益類基金繼續主導。具體來看,股票型基金與偏股混合型基金合計達26只,佔比高達83.87%。尤其是被動指數型基金表現活躍,共計16只產品集中發行,佔股票型基金總量的84.21%,顯示出基金公司持續加碼結構性行情下的低成本投資工具。另有3只為增強指數型基金,反映出產品設計正逐步朝向兼具被動與主動特色的方向演進。
相比之下,債券型基金本周僅發售4只,佔比僅為12.90%,較上周的9只出現大幅下滑。業內人士分析稱,在當前風險偏好回升、權益市場熱度上行的背景下,債基的相對吸引力下降,一些資金從固收類產品流向偏股型資產,使得發行重心進一步向權益側傾斜。
從機構角度看,本周共有25家基金公司推出新基金,其中招商基金以3只產品位居首位,華夏、嘉實、南方、天弘等機構各發售2只產品。行業整體呈現出集中度提升與節奏提速的雙重特徵,部分中型基金公司亦抓住市場回暖窗口,加速產品上架節奏。
更值得關注的是,整個七月的新發基金數量已達149只,已創下年內單月新高。這一集中爆發不僅源於市場本身的積極情緒,也體現出基金公司在投放節奏上主動迎合資金需求的意圖。
基金總份額持續走高,新發基金成市場增量主力
從整體數據來看,基金市場在2025年展現出連續多月的回暖勢頭,尤其是自5月起,基金總份額進入上升通道。根據Wind月度數據,截至7月28日,公募基金總份額達到30.94萬億份,較6月的30.89萬億份再度上行,而4月和5月的總份額分別為29.578萬億份和29.576萬億份。僅二季度以來,累計淨增基金份額已超過1.3萬億份,對比一季度時基金規模縮水,二季度以來則顯示出資金持續迴流。
在這一過程中,新發基金成為基金市場份額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數據顯示,從5月起新發基金的月度募集金額穩步提升,多個產品合併發行規模達60億元,如東方紅盈豐穩健6個月持有、京管泰富中債京津翼綜合、惠升和盛純債等,成為帶動總份額躍升的關鍵增量來源。發行數量與規模的雙雙擴張,構成了市場資金淨流入的重要渠道。
「從5月開始,新基金的吸金能力顯著增強,尤其是產品策略定位明確、投研框架清晰的項目,更容易獲得渠道和客户的聯合認購。」一位基金銷售總監表示,當前投資者更傾向於通過新基金捕捉結構性行情,在市場信心重建初期,資金更願意「從頭開始」而非追加原有產品。
份額增長的背后,還映射出基金產品線結構的優化。一方面,以中長期純債、偏債混合為主的穩健型產品繼續維持基礎盤,另一方面,以指數工具和主題型策略為代表的權益產品快速擴張,構建起多元均衡的資金流入通道。在此過程中,新發基金成為驅動整體市場份額增長的「主動輪」,助推基金行業在低迷階段完成階段性再平衡。
年內主動權益與指數產品共振回暖
放眼全年發行情況,2025年新發基金在類型與結構上均呈現出較高集中度。
根據基金發行明細統計,截至目前合併發行規模最大的新基金為東方紅盈豐穩健配置6個月持有,合計募集金額達65.73億元,位居全市場之首。
緊隨其后的為富國盈和甄選3個月持有,募集金額為60.01億元,京管泰富中債京津冀綜合、天弘中債投資級公司信用債精選指數,合併發行規模均在60億元以上。
此外,博時上證AAA科創債ETF、惠升和盛純債、匯安裕宏利率債等產品也進入前十,合併規模均逼近60億元。
從類型上看,募集規模居前的產品中,債券型基金與FOF基金佔據主導,顯示出市場對穩健收益策略仍具配置偏好。但這並不代表權益類產品缺乏關注。事實上,自6月以來,主動權益基金發行熱度逐步抬頭,多隻偏股型產品在發行端獲得超出預期的資金響應,反映出市場對長期成長主題與管理人能力的重新認定。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成立782只產品,發行份額達到6229.80億份,其中股票型發行449只,發行份額為2163.32億份,佔比超過三成;混合型基金年內發行有所回暖,共發行128只,發行份額為609.41億份,偏股混合基金便佔到118只,發行份額為568.51億份;債券型基金雖發行只數僅148只,但發行份額佔到了總量的48.08%,為2995.43億份。
截至目前為止,年內主動權益型基金募集規模最高的為大成洞察優勢,發行規模達到24.61億元,華商致遠回報發行規模為20.82億元居第二,東方紅核心價值、富國均衡投資等產品首募規模均接近20億元。
「雖然不再動輒出現百億爆款,但主動權益產品發行的成功率在上升。」一位公募投研負責人表示,目前渠道端更看重產品的策略合理性與長期投資價值,客户在認購時也更加理性,並非一味追求明星效應或短期回報。部分成立較早、投研風格穩定的機構藉此時點推出新產品,反而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
同時,指數型基金仍是全年發行的重要支柱。截至7月底,指數型基金的全年新發數量達471只,佔比超六成,份額達到3386.10億份,佔整體54.35%。主題覆蓋從科技創新、央企改革到紅利策略與新能源,產品豐富度持續擴展。ETF聯接基金作為輔助產品,也在本輪發行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聯接型產品首發規模破20億元,帶動整體指數策略的資金聚合。
值得注意的是,增強指數、Smart Beta、行業輪動等策略亦在逐步推廣,體現出基金公司在「被動+」策略上的探索已進入產品化階段。這類產品兼具成本優勢與靈活性,成為連接主動管理與標準指數之間的重要過渡品類。截至目前。指數增強基金年內成立89只,募集份額達到427.30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