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端訪談 | 張亞勤: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千行百業

2025-07-29 05:01

(來源: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

 專家簡介

張亞勤,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數字領域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和企業家。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后留美深造,曾聯合創立微軟亞洲研究院並任微軟中國董事長,曾任百度公司總裁,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人工智能委員會委員。

人工智能是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如何實現從「互聯網+」到「智能+」的跨越,進而賦能千行百業?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

從「互聯網+」邁向「智能+」

是信息連接向知識創造的躍升

記者:早在2016年冬季達沃斯論壇上,您就提出「AI(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引擎」,並提出「AI+」「智能+」戰略。如今從「互聯網+」到「智能+」的轉變已深刻影響各行各業。能否請您談談這一轉變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

張亞勤:差不多10年前,深度學習已經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應用了,但當時還沒有大模型、算力,更多的是做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人臉識別,比較基礎。當時我意識到AI發展的潛力,堅信這會徹底改變整個經濟社會的結構。當時大家都在談「互聯網+」、談第四次工業革命,我提出,「AI+」「智能+」是下一個大趨勢。

現在看來,從「互聯網+」到「智能+」,其本質是技術範式從「信息連接」向「知識創造」的躍升,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

數字化歷經了三個階段。數字化1.0聚焦於內容的數字化,將現實世界的信息轉化為數字形式進行存儲和傳播,像早期的文檔數字化、圖片數字化等。數字化2.0則側重於關係的數字化,互聯網平臺的興起讓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得以數字化呈現,極大提升了交互效率。比如電商平臺讓商家與消費者的交易關係數字化。而當下我們正邁入數字化3.0時代,其核心在於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數字化。這意味着不僅是信息的數字化,而是要對物理實體和生物機體進行數字化模擬與理解,進而實現深度交互與控制。

以製造業為例,「互聯網+製造」主要是將生產環節的部分流程線上化,實現信息的互通有無,方便管理與監控。但「智能+製造」則截然不同,它藉助人工智能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全方位智能化改造。比如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分析設備運行數據,能夠提前預測設備故障,實現預防性維護,避免生產中斷;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進行產品質量檢測,能夠快速、精準地識別產品缺陷,提升產品質量。

這一轉變的核心驅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技術上有越來越大的突破是基礎。深度學習算法的不斷突破,讓AI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實現了質的飛躍。強大的算力為AI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從傳統的CPU計算到如今專門為AI設計的GPU、TPU等,算力的指數級提升使得複雜的AI模型訓練成為可能。海量的數據更是AI發展的「燃料」。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物聯網設備的廣泛應用,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為AI模型的訓練提供了豐富素材。

其次,市場需求是重要的驅動力。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業爲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迫切需要藉助新技術進行轉型升級。消費者對於個性化、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促使企業利用AI技術,深入挖掘數據價值,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優化產品設計與服務流程。

最后,政策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各國政府紛紛出臺鼓勵AI發展的政策,在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加速了 「智能+」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能+」將成為

每個行業的核心驅動力

記者: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AI如何賦能千行百業,最適合在哪些產業先落地應用呢?未來5年,「AI+」最值得關注的風向標是什麼?

張亞勤:這些年,不管我在百度,還是到了清華,都是全身心在做AI這件事。比如百度雲,實際上我們叫智能雲(AI big data cloud,簡稱ABC),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基礎設施功能,其實是一個智能體系;我們做無人駕駛,沒有AI不可能實現無人駕駛。到了清華之后,我選了三個垂直方向進一步研究,一個是智慧交通,一個是IoT智慧物聯,一個是智慧醫療。

我有一個重要判斷:2025年自動駕駛或將迎來「ChatGPT 時刻」。我這里講自動駕駛其實是指L4級別也就是高級別的無人駕駛。我的判斷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第一,從美國的Waymo,到國內百度Apollo,無人駕駛已經做了差不多10年時間。這些年技術進展很快,特別是大模型出來后,無人駕駛中遇到的一些難點問題已經在加速解決,在技術角度突破了重要瓶頸。比如數據不足的問題,比如corner case(極端場景)長尾的問題。所以,在技術方面,Waymo和百度,包括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這些公司基本上都過關了。我説的過關是指安全度已經提升了5倍到10倍,至少比人類駕駛更安全了。第二,從實際運營來看,Waymo在舊金山,百度在武漢,這兩個都是大城市,交通狀況十分複雜,如果在這兩個城市能跑通,那別的城市就更加可以,證明自動駕駛可以規模化運營,同時又比人類駕駛安全很多倍。我還講了無人駕駛既要做好司機,也要做老司機。目前無人駕駛在安全度上可能已經達到好司機水平了,但是與人類的司機共同駕駛的時候,在各種複雜場景里面,還要開得像老司機。「好司機+老司機」這個命題今年是可以證明的,證明之后就可以説達到了「ChatGPT時刻」。當然,要達到規模化還需要更長時間,這里面有政策法規,也有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問題。我預測到2030年10%的新車會有L4+的能力,這個我就認為是規模化了。所以,我預測無人駕駛的「DeepSeek時刻」發生在2030年。

在生命科學領域,AI正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通過生成式AI、多模態預訓練等技術手段,AI加速了科學發現的進程。以蛋白質結構預測為例,傳統方法解析蛋白質結構耗時久、成本高,而AI技術如DeepMind公司的AlphaFold,能夠基於氨基酸序列,快速準確地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極大地推動了藥物研發進程。因爲了解蛋白質結構是開發針對性藥物的關鍵,這一突破使得我們能更高效地篩選潛在藥物靶點,縮短新葯研發周期。在基因編輯方面,AI可對海量基因數據進行分析,精準定位需要編輯的基因位點,提高基因編輯的準確性與安全性,為攻克遺傳性疾病帶來新希望。在臨牀診斷中,AI輔助診斷系統能夠快速分析醫學影像、病歷等數據,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病情,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推動個性化與精準醫療的發展。

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綠色計算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而AI在其中的優化作用至關重要。在數據中心,AI可根據服務器的負載情況,智能調節服務器的運行功率,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如通過對數據中心的温度、濕度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與智能調控,優化散熱系統,降低能耗。在能源領域,AI能夠對能源生產、傳輸、存儲和消費全過程進行優化管理。比如,在風力發電場,AI可根據風速、風向等氣象數據,智能調整風機的葉片角度和轉速,提高發電效率;在電網調度中,AI通過對電力供需數據的分析預測,實現電力資源的精準調配,減少能源損耗,助力能源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

展望未來五年,首先最大的、第一個受益者是IT產業,就是製造AI的這個行業。AI芯片、數據中心、大模型軟件、各種智能體的發展,會給IT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全球最大的五家公司全都是IT公司。英偉達在這一輪AI浪潮中成為主要的受益者,現在市值數一數二,微軟、蘋果、谷歌和亞馬遜均屬於IT科技領域。所以,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個受益者就是IT產業。

第二個受益者是高度數字化的企業。因為新一輪的AI是數據驅動的,需要大量數據。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公司如果沒有做好數字化這個基建,那就很難與AI結合。所以,為什麼現在我們講智慧交通、無人車,包括金融、教育、醫療健康、高端製造,這些行業有了AI以后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但最先影響到的產業或者企業,一定是高度信息化、高度數字化的產業或者企業。現在有橫向大模型,也有很多垂直模型,可以做RAG、做智能體,或者做微調,但是如果沒有數據,都不知道怎麼使用AI。

從長遠看,AI一定會影響到每個企業,就像互聯網。早些年,很多人也問我互聯網會影響哪些公司?我説互聯網會影響每個公司,但可能層次不一樣。AI也是如此,可能少數公司在做AI模型,在發明AI技術、工具,但所有公司都會用到AI,而且必須用,你不用,可能會被先用的公司拍死在沙灘上,誰率先使用,誰先成為受益者。當然,也不要太焦慮,因為它對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影響的程度不一樣。我們需要擁抱新技術,但使用AI的最終目的還是解決問題。

行業AI大模型驅動

產業升級的挑戰與前景

記者:最近,浙江提出要做深做實AI賦能的文章,加快「人工智能+」行動步伐,爭創全國行業應用基地,加速落地一批牽引力強、影響力大的應用場景。您曾預測中國將出現「數百數千種行業AI大模型」,這些模型在驅動產業升級時面臨哪些挑戰?未來突破方向是什麼?浙江可以在哪些方面先行探索?

張亞勤:關於人工智能發展,我認為有5個核心趨勢值得關注。

首先,生成式AI向智能體AI範式躍遷。未來的智能體不再侷限於內容生成,而是具備更強的目標驅動性、自主決策規劃能力,以及與環境的實時交互能力。這種能力的進化正以「任務長度每7個月翻倍、任務準確度突破50%」的速度推進,將深度重塑消費電子、醫療健康、智能汽車等眾多領域,最終實現從「工具」到「智能夥伴」的質變。

其次,AI領域的規模定律正在發生深刻演變。預訓練階段的邊際效應逐漸平緩,技術焦點已轉向推理規模定律和智能體規模定律。同時,多模態應用從語言、視覺向更多垂直領域擴展,帶來「成本降、能力升」的剪刀差效應——模型推理單位成本以每年10倍速下降,而智能體綜合能力與算力需求則以每年10倍速增長,推動AI從「能思考」向「能實干」的實用化階段跨越。

第三,AI正突破數字世界邊界,與物理和生物智能深度融合。大語言模型正進化為「視覺—語言—行動模型」,為具身智能奠定基礎;無人駕駛領域預計2030年迎來「DeepSeek時刻」,10%以上新車將具備L4+級能力;機器人技術與AI融合下,2035年左右有望實現接近人類水平的靈巧操作。更重要的是,AI在精準醫療、新葯研發及基礎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將成為未來十年最具顛覆性的突破方向。

第四,AI發展的風險攀升與治理挑戰不容忽視。CBRN(化學、生物、放射性及核風險)領域的潛在惡意使用風險已從中低級升至中級,模型欺騙、約束逃逸等安全威脅在新版本迭代中愈發突出,而自主智能體的普及可能引發不可預測的系統性風險。當前全球治理機制滯后於技術發展,地緣政治等因素也制約着國際協作,構建敏捷有效的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最后,全球AI產業格局重塑,中國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預計到2026年,全球通用大模型領域將整合形成8至10家頭部企業,中國有望佔據3至4席。中國企業將走出「極致效能優化、創新架構探索、低價格普惠」的特色路徑,以垂直行業深度落地能力為核心競爭力。同時,產業將形成「80%開源+20%閉源」的生態格局,開源生態加速知識共享,與閉源模式互補推動技術繁榮。

浙江作為數字經濟高地,已形成極具競爭力的互聯網產業格局,為AI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阿里巴巴、網易等行業巨頭,依託阿里雲、網易伏羲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在人工智能、雲計算領域掌握眾多核心專利,積累海量數據與強大算力。DeepSeek、強腦科技、宇樹科技等科技新鋭企業快速崛起,在大模型、類腦機器人、智能硬件等前沿賽道取得突破,與龍頭企業協同發力,助力浙江搶佔數字經濟發展先機。浙江還創新推出「AI產業飛地」政策,允許北京、上海的研發團隊在杭州設立產業化基地,享受「雙總部」税收優惠,這種「智力飛地+產業落地」的模式,吸引了清華、北大等高校的20余個AI團隊落户。當前行業大模型發展面臨「三元悖論」,模型精度、部署成本、數據安全難以兼顧,浙江的探索給出了創新性解決方案。我認為可以沿着現在的路子繼續走下去,加快發揮優勢、補齊短板。

在主體培育上,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協同創新。高校與科研機構專注於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探索,為行業AI大模型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技術儲備;企業則憑藉豐富的業務場景與數據資源,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行業AI大模型的研發與應用推廣。

在生態建設上,要構建完善的行業AI大模型生態體系。一方面,鼓勵開源開放,促進模型、算法、數據等資源的共享與交流,降低行業創新門檻;另一方面,加強行業標準制定,規範模型的開發、評估與應用流程,營造健康有序的產業發展環境。同時,加大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高校可開設跨學科專業課程,企業通過在職培訓、產學研聯合培養等方式,提升人才隊伍素質,為行業AI大模型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佈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覈實相關內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