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拉夏貝爾:重生后我成了女裝榜一

2025-07-29 15:27

  從破產清算到抖音榜一,「女裝第一股」拉夏貝爾殺回來了。

  今年618期間,拉夏貝爾登頂抖音女裝品牌榜。緊接着7月中旬,拉夏貝爾官宣變更實控人,金穗豐華成為新的控股股東,並喊出「為中國快時尚行業樹立轉型標杆」的口號。

  此時距離拉夏貝爾被執行破產清算已過去整整兩年。而能熬過這兩年低谷,拉夏貝爾靠的是一門爭議頗多的暴利生意:貼牌授權——早在破產前的2020年,拉夏貝爾便主動向貼牌授權模式轉型。如今在抖音、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搜索拉夏貝爾,能看到大量帶品牌前綴的女裝、童裝、配飾專賣店,粉絲量從數百到數十萬不等,都貼着拉夏貝爾的商標賣貨。

  品牌靠貼牌授權賺錢不是什麼新鮮事,服飾品牌尤甚:南極人、恆源祥、北極絨等都是行家。電商平臺近些年也在積極扶持高性價比白牌、貼牌廠商,阿里旗下1688就推出了貼牌業務「1688源選」,主攻高復購、高囤貨率百貨品類。

  但隨着時間推移,貼牌生意的缺點愈發突出:品控飄忽挫傷口碑、價格體系紊亂加劇內卷、持續稀釋品牌特質……南極人已在2023年調轉船頭,重啟自營業務、「背棄」貼牌授權路線。拉夏貝爾此番「咸魚翻身」,究竟是為貼牌生意再一次正名,還只是一陣虛火?對於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的貼牌生意,品牌又該如何取捨?

一場「早有預謀」的復活

  拉夏貝爾並不是一夜翻身的。

  2020年是轉型重要節點,拉夏貝爾宣佈開啟「品牌授權+運營服務」新業務戰略,設立授權事業部,正式轉型貼牌模式。彼時起,拉夏貝爾已不再獨立經營線上電商業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成為拉夏貝爾大股東的金穗豐華實控人王國良,也是在2020年通過旗下廣穗電商拿到拉夏貝爾代理權,可以説是拉夏貝爾貼牌生意的資深合作伙伴。

  與此同時,其線下業務同步大幅收縮、批量關店。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拉夏貝爾線下門店總數縮減至427家,較巔峰期鋭減約95%。拉夏貝爾的決心也收到一定效果,在宣佈轉型后一年內,各大電商平臺合計出現了近百家貼牌授權店鋪。

這一次轉型,無疑是拉夏貝爾對過往經營模式——瘋狂開店、大量孵化子品牌、堅持自營的徹底顛覆。

  在擴張最激進的2013-2017年間,拉夏貝爾門店數一下子從5384家飆升至9400家,平均算下來一天要開3.6家店。孵化子品牌方面也相當積極,根據天風證券研報統計,2018年其子品牌數累計達到19個——相比之下,拉夏貝爾對標的ZARA只有8個主力運營品牌。

無論是開店還是孵化子品牌,背后都涉及大量的沉沒成本。轉型貼牌無疑是短期內卸下包袱、收攏資金,以謀求出路的合理方式。而且拉夏貝爾也的確做得足夠決絕——從剛開始只開放女裝到后來鞋類、童裝全面授權毫無保留,品牌運營也交給第三方代運營公司,除了賣標一概不理。

  圖源:微博

  但無奈前期的坑實在太大。2020財年宣佈轉型時,拉夏貝爾虧損額高達18.4億元,此后兩年虧損額雖有收窄但未能恢復盈利,終究積重難返。

  2023年底,破產消息傳來——這是拉夏貝爾的至暗時刻,但同時也是重生的契機。在破產清算的消息刺激下,各大拉夏貝爾授權店掀起降價促銷潮,大批消費者前來掃貨:據統計光抖音平臺就有30多家拉夏貝爾授權店扎堆開播、多家店鋪實現爆單,拉夏貝爾抖音官方旗艦店創下單場直播累計觀看近700萬的紀錄、數日內漲粉21萬+,借熱度為店鋪狠狠攢了一波粉絲,也為日后東山再起儘可能儲存實力。

  如今,拉夏貝爾的貼牌授權生意已相當成熟,能在競爭激烈的抖音平臺登頂絕非偶然。

一方面,廣撒網,全域覆蓋。

  根據蟬媽媽數據,今年618期間拉夏貝爾關聯的抖音店鋪多達262家,帶貨達人超9000人,且店鋪高度細分,從休閒鞋、運動鞋到休閒女裝、時尚女裝比比皆是。在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臺搜索拉夏貝爾就能發現,光是女裝、童裝細分店鋪就分別有數十家,甚至還出現此前鮮少涉及的男裝店。

  圖源:抖音

  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細化,細分品類店鋪能一次性對齊產品性能、服務、價格帶,比起「一盤貨打全場」的傳統運營模式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同時也能減輕運營團隊鋪貨、去庫存難度,對於實力沒那麼雄厚的代理商來説是更實惠的選擇。

  不過授權店鋪的批量涌現、門店內容能力參差不齊,比如在抖音上就有許多粉絲量不及萬人的小型授權店鋪,由此可推斷拉夏貝爾授權審覈並沒有想象中嚴格。這種廣撒網策略覆蓋面確實夠廣,能給消費者提供充足選擇、壯大品牌聲勢,但也會給品控、口碑帶來隱患。

  圖源:抖音

另一方面,走高性價比路線,薄利多銷。

  據觀察,線上大部分拉夏貝爾授權店鋪的熱銷服裝售價在100-200元之間,和拉夏貝爾此前偏高端的品牌調性差異明顯,部分熱銷款裙子、T恤、褲子低至百元以下,拼多多上一款價格59元的褲子已拼單超萬件。此外,在1688上還能搜到大量拉夏貝爾直銷工廠,單件批發價大多在50-100元左右。

  圖源:天貓/拼多多

  拉夏貝爾原先雖然是走法式浪漫、都市精緻、青春優雅路線,瞄準一二線城市年輕白領,但早幾年爲了快速去庫存早就放棄維持調性、降價促銷,如今貼牌產品走性價比路線也是順理成章。

  而且拉夏貝爾作為初代網紅品牌、中國版ZARA、女裝第一股的名氣猶在,對上雖然比不過正版ZARA、優衣庫等大牌和新一代本土快時尚品牌,但勝在比下有余。相較於溢價能力趨近於無的白牌,拉夏貝爾相對實惠的價格和品牌力,讓其在中間地帶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品牌化時代,

貼牌生意可持續嗎?

  拉夏貝爾貼牌生意的成績令人驚喜,但在這條賽道里只能算新手。

  被稱為「品牌授權模式首創者」的恆源祥是業內最早開始賣標的品牌,早在2007年就擁有近百家上游授權工廠+超2萬家下游經銷網點,商標使用費佔公司總營收八成以上。后來的南極人則將這門生意發揚光大,成為人盡皆知的「貼牌大王」——在最輝煌階段,南極人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93.36%,同期的茅臺酒也纔不過93.78%。恆源祥、南極人的成功對行業是莫大鼓舞,太子龍、富貴鳥、稻草人、貓人等都積極加入。

  圖源:天貓

  然而,近幾年這些「貼牌高手」的日子也沒有那麼好過了。

一方面口碑持續滑坡,恆源祥、南極人、貓人花了十幾年積攢起來的品牌美譽度加速流失。2018年,南極人一度創下14次登上國家質檢部門、消費者協會質量「黑榜」的不光彩紀錄;貓人也曾因衣服開裂等問題遭致大規模批評。拉夏貝爾剛開始做貼牌生意沒幾年,差評也在急速累加,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上搜出的超千條結果中,近期的投訴大多集中在褪色、大量起球等質量問題,以及退貨困難、客服態度差等售后問題上。

另一方面,盈利能力下降,躺着賺錢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以南極人為例,母公司南極電商2020年淨利潤出現1.5%負增長,成為由盛轉衰的轉折點,2021-2023年營收出現三連跌、2024財年歸母淨利潤更是同比暴跌312.04%至-2.37億元。

  圖源:財報

  不可否認,貼牌授權模式有其優點。放在短期內,貼牌授權可以快速變現、改善現金流、修復利潤,正如當年的南極人和如今的拉夏貝爾。輕資產運營、風險係數低,品牌不用承擔生產、物流等成本,代理商也省去品牌經營成本,大家只負責自己擅長的工作,這是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工序高度細分的表現,省去繁瑣程序、把小單快返做到極致。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貼牌生意的本質就是販賣品牌知名度和溢價能力,但品牌的口碑是需要時間積累和資源維護的。貼牌模式下代理商素質、能力參差,導致品控飄忽、售后服務缺位等問題被放大,長期以往只會加速消耗品牌過去積攢的口碑。

信任的坍塌往往比建立更快,想重建信譽就更難了。尤其是對於年輕一輩消費者而言,老品牌的號召力本就有限,如果無法在當下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養消費信任,等到新一輩消費者成為市場主力、不再為南極人、拉夏貝爾們過往的品牌號召力買單時,貼牌模式恐將難以為繼。

事實上,服飾市場正經歷新一輪重構與分層,品牌化趨勢和白牌的流行同樣明顯:前者順應市場集中度上升、消費決策因素遷移和生產鏈條成熟等一系列綜合環境變化,在品牌化時代服飾品牌從「賣衣服」轉向售賣「品牌認同」,以承接追求生活品質與產品質價比的消費需求;后者則借電商渠道之利和高成熟度生產線把性價比做到極致,迴歸服飾的剛需屬性,9塊9包郵基礎款無論何時仍有一席之地。

相反,夾在中間的貼牌產品有些進退兩難而他們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調整策略,着眼長遠。

  拉夏貝爾最新發布的重整計劃中,宣佈將剝離低效資產、持續聚焦品牌力提升、調整業務模式。南極人也早早調轉航向,重回做品牌的道路:通過收購第三方品牌壯大實力,重新梳理出時尚系列授權、戰略合作授權和自營零售三大業務線,並逐步把重心轉移到自營業務上,減少授權商數量。南極電商董事長張玉祥強調,2024年底90%的男裝、女裝、內衣、運動户外授權代理商都會退出,授權店鋪大幅減少。

女裝生意其實向來不好做,退貨率高居不下、利潤微薄、內卷嚴重等老大難問題一直存在,品牌也只能不斷求變以適應環境變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女裝是線上退貨率最高的品類,去年的直播間退貨率高達80%。加上消費市場需求疲軟,頭部大品牌都承受了很大經營壓力,在聯商網統計的64家上市服飾企業中,有39%在上一財年出現虧損,包括鄂爾多斯海瀾之家雅戈爾比音勒芬等頭部品牌。

  面對如此環境,不管走哪條路,能活下去纔是最重要的。走到破產清算這一步的拉夏貝爾東山再起,已是業內罕見的正面案例——處於動盪中的服飾行業,太需要這個振奮人心的新故事了。

  至於貼牌授權這門生意還能火多久,拉夏貝爾等品牌接下去的轉型之路會走向何方,只能由時間給我們答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