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外商獨資公募展業4年 突圍路徑逐漸清晰 超越全球統一標準「迷思」

2025-07-29 15:16

(來源: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

從2021年6月首家外資公募貝萊德基金正式開業到現在,國內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已經走過了4年多的發展路程,目前外資公募已有9家,其中6家為新設立公司,3家通過股權受讓而來。

4年多來,外資公募規模得到發展,向市場展示了其全球化的投資方法論。但也面臨規模和業績波動、人事變動、產品發行困難等挑戰。

市場人士認為,外資公募要在國內公募市場實現突圍,需要有更大的自主權,可聚焦養老、跨境投資等優勢領域。

外商獨資公募展業考

規模方面,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摩根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規模領先,其非貨幣管理規模分別為1039.86億元、616.4億元、242.93億元;新設立公司中,路博邁基金規模較大,為129億元,貝萊德基金、施羅德基金規模在50億元以上,富達、聯博、安聯規模相對較小。

討論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池雲飛認為要區分合資轉獨資和新設立的公司。在他看來,合資轉獨資的外商獨資公募,是中國基金市場的老品牌,在管理、投研、渠道等方面充分本土化,在產品線、市場佔有率、投資者辨識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積累。而新設立的公司,能夠展現的實力有限。

產品方面,合資轉獨資的公司傾向於全面發展,而新成立的公司多選擇債券類產品。部分新設立的外商獨資公募嘗試挖掘新機會,如富達推出了FOF,還有公司推出了指數增強產品。

不過,整體看來外商獨資公募規模仍然較小。對此,哲奔投資管理諮詢(Z-Ben Advisors)董事總經理Peter Alexander認為,實際上,海外機構可以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橋水在中國成立的私募公司橋水(中國)就是例證。截至2024年底,橋水(中國)的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儘管公募和私募在產品、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外資公募仍可從橋水身上獲得啓發。Peter Alexander認為橋水的成功歸功於以下原因:本地團隊擁有充分的自主權;產品能為本地投資者帶來增值;非凡的分銷策略——即便在產品炙手可熱時,也保持克制,沒有激進營銷以快速擴張規模。

外商獨資公募逐漸突圍

受訪的新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人士認為,過去4年,外資公募經歷了不少挑戰,包括疫情和市場低迷,產品發行困難,其擅長的跨境投資能力未能施展。更重要的是,全球機構極其複雜,令中國團隊難以推動中國業務。

某外資市場人士認為,外商獨資公募於高點入場,跨境投資能力難以施展,本土化程度尚待提升。而外資股東能給予的支持有限。「要成功,就要用本土人才。比如,某新設立的外資公募招聘了很多本地人才管理債券基金,過去兩年業績不錯。」她説。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表示,外資公募進入中國市場的4年,背后是「全球標準」對「中國特色」的適應,核心挑戰在於能力的本土化和存量市場競爭擠壓兩個方面。

不過,儘管面臨如上困難,外資機構在摸索中前途逐漸清晰。比如,作為全球知名的基本面投資機構,富達逐步證明了其權益投資方面的能力;貝萊德基於系統化權益投資能力推出理財產品,相關策略同時在公募基金應用,贏得了較多認可;聯博的量化基本面投資也付諸實踐;安聯基金在2024年8月推出首隻產品,成功捕獲了市場反彈行情。

全球統一標準的「迷思」

何時使用好全球機構的「統一標準」,適應本地市場,是全球機構在中國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Peter Alexander認為,諸如「我們在全世界都是這麼做的,所以在中國也必須這麼做」的簡單粗暴的「全球統一標準」,有時會令中國團隊喘不過來氣。

他舉例道,前幾年,部分外資公募針對員工是否可以使用微信有過爭論。有的公司認為員工在上班時間使用微信進行非工作溝通,必須刪除微信。在他看來,這是罔顧本地情況強行推行「全球統一標準」的例子。

全球機構的內部複雜性還體現在匯報條線上。記者瞭解到,大部分全球公司的匯報條線縱橫交錯,部門負責人既要向亞洲區的條線負責人匯報,也要向中國的管理層匯報。而實際上,推動中國業務發展並不是亞太條線負責人的第一優先級,這就導致中國相關部門的業務得不到足夠的支持,中國團隊管理層「使不上勁」。

通過與外資公募負責人交流,記者發現大家對這個問題存在一定的分歧。

部分負責人認為,全球機構總部應賦予中國團隊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施展拳腳。中國市場變化很快,沒有足夠的自主權,團隊難以適應。不過,也有管理層認為,自主權不會從天而降,中國團隊管理層要自己去爭取。

不過,近兩年這一情況有了積極的變化,部分公司的中國管理團隊獲得了較大的產品自主權。

中國是全球少數有機增長的資產管理市場

展望未來,Peter Alexander説:「悲觀主義已經見頂,我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有強烈的信念,其增長潛力令人興奮。但未必所有的外資機構都做好了準備。」

他表示,縱觀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兼併和收購是目前巨頭們獲得增長的主要方式。而中國資產行業依然以可觀的速度有機增長。「當中國機構進入全球十大資產管理機構名單時,全球機構或會意識到他們錯失了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看好中國市場前景,外資公募股東持續增資。比如,貝萊德基金成立以來多次增資,註冊資本從3億元增加到14.5億元;富達基金也進行了幾次增資,註冊資本從3000萬美元增至1.82億美元;路博邁基金的註冊資本從1.5億元增至5.5億元;安聯基金也增資了一次,從3億元增至6億元。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汪璐表示,外資公募要在國內市場突圍,需充分發揮其全球投資視野、成熟投研體系和風險管理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一方面,深耕跨境投資、ESG等具備先發或制度優勢的細分賽道,打造專業化標籤;另一方面,應結合本土市場特徵,加強與本土金融科技、渠道機構合作,提升產品適配力。

李一鳴表示,外資公募基金公司的優勢在於在成熟市場積累的長期經驗以及全球視野,他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獨特資源,賦能本土市場的投研團隊以及產品開發,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外資公募基金還要在品牌上下功夫,品牌的核心不應是「外資」,而應是「專業、穩健、適配中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