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9 16:03
原標題:今年最大國資輪誕生,國網新源融資365億
罕見一幕出現——
投資界獲悉,近日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網新源」)增資擴股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正式簽約,身后投資方陣容浮現:中國石油、中國人保、皖能集團、農銀投資、交銀投資、中銀資產、中信金融資產、海港人壽、皖能資本、川投資本等參與增資。
這一舉創下國資產權交易現金融資規模之最,同時也是國內2025迄今最大一筆私募股權投資。
國網新源是誰?總部位於北京,成立於2005年,國網新源是國家電網公司集約化、專業化開發建設運營綠色調節電源的直屬單位,以抽水蓄能儲能電源業務為核心。山水之間,動能澎湃。這幾年全球能源革命如火如荼,中國正崛起為一股最不容忽視的力量。
今年最大國資輪,落地北京
背后交易細節浮出水面。
從北京產權交易所看到,經過公開掛牌,國網新源本次增資引入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資有限公司、北京保實誠源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新源(北京)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等4家戰略投資方。
透過工商信息,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資有限公司由中國石油100%持股;北京保實誠源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大股東即為人保資本;新源(北京)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則是由中信金融資產、海港人壽、安徽省碳中和基金、川投資本、國網英大(維權)共同出資設立;國網英大的股東則包括農銀投資、中銀資產、交銀投資。
談及此次增資擴股,國家電網董事長、黨組書記張智剛表示,這是增強我國抽蓄發展能力,服務能源轉型、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的有力舉措;是深化電力改革,推動抽蓄市場化發展的有力舉措;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發揮抽蓄長周期綜合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有力舉措。
據悉,本次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入抽水蓄能項目建設,預計可撬動項目投資超3000億元。
這里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抽水蓄能,即指在電力負荷低谷期將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將電能轉化成水的勢能儲存起來,在電力負荷高峰期,釋放上水庫中的水發電。
相比於其他儲能方式,抽水蓄能具備儲能容量大、使用壽命長的優勢,適合應用於輔助電力系統進行大規模調度,發揮調峰、調頻、儲能功能,配合風光機組運行,在風光新能源消納中充當着關鍵角色。
正如中國石油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在簽約儀式上所言,當前我國正處於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風光發電等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提升,對調節電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國石油與國家電網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有着共同的責任和使命,此次簽約將進一步深化雙方的務實合作,對於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保則表示,本次合作是保險資金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的典型範例,作為此次投資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投資人,向國網新源公司戰略投資50億元。「人保資本憑藉對能源電力行業的深刻認知,結合保險資金‘長期資本’屬性,充分發揮‘耐心資本’功能,為國網新源的項目建設提供穩定、堅實的資金保障。」
與此同時,皖能集團透露,項目自啟動以來,皖能集團高度重視、科學論證、高效推進,僅用35天完成全流程決策,在激烈競爭中鎖定42億元投資份額,成為唯一入選的地方國有戰略投資者,創下皖能集團單筆股權投資最大規模。
至此,今年最大一筆國資輪完成。
一個隱祕能源巨頭崛起
那麼,國網新源究竟有何來頭?
時間還要追溯到21世紀初。彼時我國抽水蓄能領域相關技術研究還未起步,設備全部依靠進口,但價格高昂,且關鍵部件的供貨周期有時需要3至6個月。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電需求持續攀升,電力峰谷差逐漸拉大。
於是,開展大型抽水蓄能機組及成套設備自主化工作迫在眉睫。據《國家電網報》報道,2003年國家電網和各有關單位共同研究,確定了採用技貿結合方式,以工程與科研協同推進,通過技術引進、掌握優化和自主創新三個階段,逐步實現我國大型抽水蓄能機組自主化的策略。
於是在2005年,國網新源應運而生,以抽水蓄能儲能電源業務為核心,承擔起集約化、專業化開發建設運營綠色調節電源的使命。
直到2012年11月,國網新源安徽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投入商業運行,成為我國第一座全面實現設備國產化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標誌着我國抽水蓄能電站步入主輔設備設計製造國產化階段。
隨后在2015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簽署資本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峽集團以現金方式對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后,國家電網持股70%,三峽集團公司持股30%。雙方將目前擁有及今后獲取的抽水蓄能電站儲備項目,統一納入國網新源進行開發和運營。
時隔五年,國網新源又在2020年9月完成了一筆融資——引入資金85.71億元,是國家電網當時引入資本規模最大的混改項目,也是公司首次實現主導產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其中,新源(北京)債轉股專項股權投資中心投資60億元,該基金由中行、農行、交行所屬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以及國網海外投資公司共同出資;三峽集團則同步增資25.71億元,繼續保持30%的原持股比例。
此后,國網新源又創造一個個業內「之最」——單臺裝機容量375兆瓦,國網新源仙居抽水蓄能電站開創400兆瓦級超大容量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先河;最大揚程712米,吉林敦化投運我國首個700米級超高水頭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總裝機容量3600兆瓦,國網新源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創下全球裝機規模之最……
時至今日,國網新源有在運在建抽蓄電站75座、容量9404萬千瓦,已成為全球抽蓄運營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
全球之戰
AI的盡頭是能源
此時此刻,能源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正如OpenAI創始人奧特曼多次強調,「未來人工智能需要能源突破,因為人工智能消耗的電力將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特別是核聚變或更便宜的太陽能和存儲,是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
阿里研究院的報告同樣顯示,電力成本已是智算集羣最大的運營成本,佔比約60%~70%,且對電力供給的持續性、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這意味着沒有國家級的能源供給保障,AI就難以持續進化突破。
與歐美不同,中國是最不擔心電力供應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十年佔據全球清潔能源投資榜首,2024年投資規模達6250億美元,較十年前翻番。光伏、風電、儲能等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全球50%以上的光伏組件、40%的風電整機產自中國。
前不久,備受矚目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主要採取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方式,建設五座梯級電站,總投資約1.2萬億元。
與此同時,一批能源獨角獸開始嶄露頭角。近日,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大會正式在上海舉行。身后7家投資方浮出水面——中核集團、中國核電、中國石油崑崙資本、上海聚變、國綠基金、浙能電力、四川聚變,宣佈共同投資114.92億元。
稍早前,華電新能也成功掛牌上交所,首日開盤大漲124%,市值一度超過3500億。華電新能總部位於福建福州,系中國華電旗下新能源業務平臺,主營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2021年12月,公司曾引入中國人壽、中國國新、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南方電網等13家戰略投資者,融資金額達150億元。
時間線向前推移至去年11月,中國核電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中核匯能擬進行增資,本次增資採用非公開協議方式進行,由中核集團、中核資本以及除珠海德擎、融合基金外的中核匯能其他原股東作為增資主體,各方向中核匯能共計增資78.96億元。
「電力已成為中國最隱蔽卻最有力的經濟武器,它不聲不響地改變着全球製造業的權力結構。」最近一篇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驚歎,中國即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電力王國」。
回望人類歷史,從柴火到煤炭,從煤炭再到油氣,人類社會每次巨大的進步,都是伴隨着能源革命而來。正如業界大多數人認為:
「未來十年,誰掌握了能源,誰就贏。」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劉博,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7/5529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