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宇樹比影石值錢,不會下1000億」

2025-07-29 16:02

爭奪人形機器人的敲鍾時刻。

劉燕秋

來源投中網 (ID:China-Venture)

封面來源unsplash

宇樹上科創板的傳聞終於落地。

轟轟烈烈的具身智能熱潮中,宇樹無疑是第一梯隊里的明珠。我瞭解到的信息是,宇樹估值在120億左右,此前一波老股交易估值會更高,而目前估值最高的一家是智元機器人,為150億元。事實上,王興興和稚暉君,兩位最火的90后創始人,正在爭奪人形機器人的敲鍾時刻。

從我在投資人處瞭解到的信息來看,他們大概將一級市場的具身智能公司按估值分為三個梯隊:智元、宇樹、銀河通用為第一梯隊,估值百億左右;第二梯隊星海圖等,估值50億;剩余熱門公司估值大概二三十億的區間。

估值雖然有差別,不過這些公司基本「都不燒錢」,同樣手握大量現金,比如智元就準備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但公告是發出來了,漲停板也拉了不少,如何裝入資產等下一步動作還有待觀望。上周也有消息稱,智元在擬收購上緯新材的同時,公司赴港上市目標不變。不過智元迴應稱,消息不屬實,公司暫無明確赴港IPO計劃。另外,銀河通用也傳出IPO的消息,在跟投資人講上市,不過對方否認了這一消息。總之,三家估值百億級別的具身智能獨角獸,甭管真真假假,都先后傳出了上市的消息。

當然不止這三家,近期傳出上市消息的機器人公司還有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卧安機器人等,不僅僅是具身概念公司,這當中也包括有更明確場景的割草和酒店服務機器人公司。問題這就來了,這些具身智能也好,機器人公司也罷,為什麼都在一時間傳出要IPO的聲音?這種一致性又代表了什麼?

「宇樹比影石值錢」

先看看最熱的宇樹。7月18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宇樹科技已開啟上市輔導,由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輔導備案報告顯示,宇樹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王興興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權,並通過上海宇翼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控制公司10.9414%股權,合計控制34.7630%股權。

從時間上來看,按照規劃,IPO輔導至少三個月,9月到10月,宇樹將參與輔導考試,10月到12月,還要進行上市的綜合評估。時間表給出來了,參考去年11月開始輔導,到今年6月發佈招股書的摩爾線程,宇樹正式登陸科創板,怎麼也得到明年了。

早些或晚些,對這家公司影響不大,外界對宇樹的IPO多數持看好態度。「Insta360目前市值在700億左右,從任何一個方面宇樹都比它值錢,預估不會下1000億」,一位具身領域的投資人告訴我。

也有投資人認為,500億是肯定有的,再往上走就看二級市場有多瘋狂。影石發行價47.27元,此后漲幅一度近5倍。考慮到宇樹目前估值在120億左右,上市之后,老股東們應該都能有不錯的收益。

話說回來,積極看好背后,是這家公司相對紮實的業務能力和經營表現。王興興6月26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透露,宇樹年營收已超過10億元。利潤,聽説今年能到「1到2個億左右」。按照這個營收和利潤計算,投資人對宇樹IPO的前景非常樂觀,市銷率(PS)50-100倍,千倍市盈率(PE)。

樂觀倒不是沒有依據,在四足機器狗領域,宇樹佔據着行業絕對優勢。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機器狗的銷量達2.37萬台,佔全球近70%的份額。更前沿的人形機器人領域,交付量也超過1500台,核心客户,還是高校與科研機構。

此前,宇樹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並交割了一筆近7億元的C輪融資,出資方基本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產投。細數一下,成立至今,宇樹的資方陣容也可以稱得上豪華,包括:變量資本、德迅投資、紅杉中國、初心資本、祥峰投資、順為資本、經緯創投、深創投、敦鴻資產、容億投資、美團、金石投資、源碼資本、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中關村科學城、琥珀資本、上海科創基金、中信證券、光速光合、中國移動、騰訊、阿里、螞蟻集團、吉利、錦秋基金等機構。

我們之前在《宇樹融資故事:打破精英主義的傲慢》里寫過,早期還有小機構入局的機會,B輪是最后一輪非共識,后面的輪次更是變成了「邀請制」。

六邊形戰士

再來看機器人公司們進入資本市場的方式。上周,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公告,智元機器人將收購公司約67%股份,控股股東變更為智元恆岳,鄧泰華將成為上緯新材實際控制人。

雖然智元方面不斷強調,本次收購不是借殼上市,而是「通過‘協議轉讓+主動要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中的重組上市」,但二級市場纔不管這麼多,股民們早就把上緯新材當作「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來交易了——自公司股票復牌以來,上緯新材已連續7個交易日「20cm」漲停,區間累計漲幅達259%。

你會發現機器人領域的創業者甚至都是「六邊形戰士」,對資本市場的敏感程度,甚至不輸那些成熟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在合適的時間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回到機器人公司集體奔向資本市場:

一方面,邏輯很簡單,如果能上,為什麼不上呢?有一些公司確實已經達到上市標準,在一些特定場景已經有批量落地,能算得過來賬。「預計未來兩三年可能會有三到五家左右具身公司會上市。」這是一位投資人給出的預測。

另一方面,眼下的創業公司對於IPO的窗口期一定有種緊迫感。「過去基本上每三四年都有一波集中上市的,大家都覺得至少到2027年是一個上市的窗口,你要趁能上市的時候趕快上,不然又要等三四年了。」上一波AI公司讓一部分投資人損失慘重,想必也是當下抓緊能上則上的原因。

並且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IPO不光是融資渠道更多,成本更低,或者可以減持套現等的問題,IPO意味着成為公眾公司,公司要在陽光下運行,財務公開,內部要有更完善的治理結構,更多元化的股權結構,也要接受市場和監管部門的監督。不然為什麼有些老一輩企業家,即使公司增速不低也很賺錢,卻堅決不上市?比如最近大火的那家賣水的。

當然了,從當前具身智能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度來説,現在是不是好的上市節點,大家心里自有答案。行業共識是,具身領域的技術路線尚未收斂。跟某個今年調研了一批具身公司的投資人聊天,他的具象觀察是:某家明星公司技術沒啥進展,展示的技術跟2023年差別不大。另一家明星公司呢,爲了把盤子做大,內部已經分出三條不同路線,技術本身同樣進展不大。

可問題在於,現在不抓住機會,以后不一定還有機會上。從這個角度來説,無論是抓緊時間窗口趕快上市,還是無比密集的融資官宣,似乎是同一個母題的不同變體。

安全感

歸根結底,當下創業的不安全感,需要儘可能拿更多的安全墊來緩解。「趁市場熱的時候趕快拿,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都是在靠demo融資,有點像自動駕駛行業在2016到2018年的狀態。」

和自動駕駛、大模型都不同的是,具身創業其實沒那麼燒錢。在有投資人看來,為什麼市面上有幾十家俱身智能公司,而自動駕駛和大模型核心公司不超過10家,是因為進入的門檻完全不一樣。具身模型都很小,花不了多少卡,無非就是買點硬件,物料成本沒多貴。研發費用還可以讓產業鏈公司分攤,畢竟A股的機器人產業鏈公司靠和宇樹、智元、銀河通用合作等增加的市值,可能比這些明星公司的營收高了不知道多少。

與此同時,賣給科研客户多多少少還是能賺錢,所以整體資金需求遠遠沒有大模型和自動駕駛那麼大。「賽道里真正在燒錢的公司可能就一家,因為那家公司是在用產業化的打法投資,攤子鋪得大,方方面面都得花錢,大多數公司融的這些錢都趴在賬上,都不知道該拿來干嘛。」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一方面,這個領域的公司並不缺錢,至少需求不急迫;另一方面,在還有資本供給的時候,不積極融資顯然是不行的。聽聞有家做具身的公司,本來覺得賬上有個三五億就可以了,后來一看局勢不對,被迫開始營業。如此看來,最近的融資故事一股情緒的味道,身處具身智能這個遊戲當中,無論是資本層面還是產業層面,要想保持從容的姿態還是很難。

創業者如此,投資人亦如是。「世界有時很顛,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在跟我講述最近某家機器人零部件公司首輪估值被抬到數十億后,一位投資人無奈表示。

他説這段話的時候,我恍惚間想到了2018年的光景,當時共享經濟酣戰正酣,在線教育風頭正盛,二手車正在大戰,張穎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如果你能在一級市場融到上市時足夠的錢,那就沒有必要去上市。」

具身智能融資規模雖然不如互聯網,但顯然談不上缺錢。我認為拿錢這件事在當下被渲染得過分重要了,它不是唯一重要的事。近期跟某家機構老闆交流,他表示后面不再投具身公司,要消化一下,看看這些公司的迭代能力。比如,怎麼體現AI的腦力,怎麼提升算法,最關鍵的,怎麼真正找到應用場景,而不只是在視頻里演示。畢竟,機器人還是不能完全類比自動駕駛,哪怕沒有大腦,你還有一輛車能開,但是機器人如果沒有大腦,就是一個鐵疙瘩,很難在場景里收集數據實現閉環。

具身智能的ChatGPT時刻,還沒來呢。

創業八年,可能是為數不多盈利的機器人公司,宇樹倒是很清醒。王興興會不時提醒,人形機器人仍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還需要耐心。一位宇樹的市場經理倒是説的更直白,「公眾所期待的情景是這個行業的遠期目標,而和現在的發展狀態存在差距,這一點,恰恰是現階段整個行業面臨的痛處。其實不僅是宇樹,同行面臨的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對一些體量更小、尚未盈利的初創型公司來説,狂熱散去后的負面輿論衝擊,很可能對其經營情況產生影響。」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