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史上最強」中報!藥明康德首次二季度營收破百億,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大漲近3%

2025-07-29 14:32

醫藥板塊輪動上漲,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第一大重倉股藥明康德領漲,藥明合聯、藥明生物、泰格醫藥、凱萊英等核心CXO跟漲,恆瑞醫藥漲勢持續,翰森製藥、復星醫藥、中國生物製藥漲幅居前。

消息面上,藥明康德昨天盤后公佈中報,市場點評為「史上最強」中報。

具體來看,藥明康德在大體量的基礎上,上半年營收和經調整non-IFRS歸母淨利潤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分別超過了20%和40%,營收和淨利潤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另外,也宣佈了首次中期分紅事項。更重要的是,藥明康德在手訂單數再創新高,其持續經營業務在手訂單總額高達566.9億元,同比增長37.2%,再創歷史新高;公司上調了全年業績指引,增速從10-15%上調至13-17%。

根據財報,藥明康德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7.99億元,同比增長20.6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5.61億元,同比增長101.9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55.82億元,同比增長26.47%。分季度來看,藥明康德在第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1.45億元,這是公司歷史上首次在第二季度營收實現百億規模;第二季度的歸屬淨利潤48.89億元,也創歷史同期新高。往后看,市場預計其Q3和Q4會有更具「后勁」的業績,單季營收規模有望繼續在百億以上。因此,藥明康德本次宣佈2025年持續經營業務收入會重回雙位數增長,增速更是從10-15%上調至13-17%,整體收入則從415-430億元上調至425-435億元,自由現金流也預計會從40-50億元上調至50-60億元。

另外,分業務線來看,化學業務是藥明康德的營收「基石」,佔比近八成。報告期內,公司該業務實現收入163.01億元,同比增長33.51%。其中,小分子工藝研發和生產(D&M)業務保持強勁增長,實現收入86.8億元,同比增長17.5%。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場最熱門的賽道之一——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類藥物持續爆火,推動了對多肽藥物原料藥及CRO的需求。藥明康德TIDES業務包含多肽藥物的生產。隨着去年新增產能逐季度爬坡,藥明康德TIDES業務上半年實現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141.6%,在手訂單同比增長48.8%。公司持續推進泰興多肽產能建設,預計2025年底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總體積將提升至超100000L

從全球維度來看,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中國CXO成本與效率優勢仍在,對海外客户具較強吸引力,外需CDMO訂單趨勢向好,頭部公司毛利率具備韌性。未來在美聯儲降息、醫藥投融資環境變好等積極催化因素推動下,復甦敍事進一步演繹。

從國內維度來看,中國創新葯企業通過BD(商業拓展)交易拿到的資金,正加速投向臨牀研發(超過60%都投向了臨牀研發)。而醫保政策的持續優化,為這一過程提供了有力支撐。CXO板塊迎來補漲機會。從長期來看,創新葯BD資金、臨牀研發投入、CXO需求增長的正向循環具備可持續性。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R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日前,2025年國家醫保局新增商保創新葯目錄。2025年醫保目錄及商保創新葯品目錄調整7月11日正式啟動,預計新版目錄將於10月至11月公佈。2018-2024年,我國1類創新葯獲批上市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24年獲批數量達48種,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今年上半年已近40種,井噴效應明顯。機構研究顯示,進入醫保的創新葯平均銷量增長達300%,峰值滲透率提升至非醫保品種的5倍因此,今年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的題材有望迎來持續機會。

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28,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以上信息來源:公司公告,東財基金整理)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