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9 10:56
7月29日早盤,創新葯概念近期反覆走強,亞太藥業、聯環藥業走出2連板,此前辰欣藥業、眾生藥業漲停,三元基因、廣生堂漲超10%,微芯生物、新諾威、藥石科技等多股漲超7%。
相關ETF方面,恆生醫療ETF(513060)盤中快速拉昇,大漲近2.5%,成交額近20億元,換手率超24%,交投活躍。成分股中多數上漲,藥明康德(603259.SH)、綠葉製藥(02186.HK)漲超8%;先聲藥業(02096.HK)、微創醫療(00853.HK)、石藥集團(01093.HK)漲超6%;樂普生物-B(02157.HK)、再鼎醫藥(09688.HK)、和黃醫藥(00013.HK)、科倫博泰生物-B(06990.HK)、百濟神州(06160.HK)、康方生物(09926.HK)等個股跟漲,漲幅均超2%。
廣發證券表示,我國創新葯發展進入政策紅利密集釋放期。從2015年開始,國內製藥工業從研發生產到終端銷售和醫患使用,先后經歷了供給側、產品定價體系、診療行爲規範等系統性改革和治理。2024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的重要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建立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葯目錄,支持創新葯發展。2025年6月30日,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衞生健康委出臺《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條具體舉措,標誌着我國創新葯發展進入政策紅利密集釋放期。
從全球視角看中國創新葯的崛起,BD出海催化新葯價值重估。在「研發-准入-臨牀-支付-保障」全鏈條的政策支持下,我國創新葯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根據醫藥魔方,中國的創新葯研發數量高速增長,尤其是2019年以后,年新增數量已經超越美國。按首次進入臨牀的創新葯進行統計,截至2024年底,中國企業研發的原創新葯數量累計達到3575個,已經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從試驗階段看,仍以早期為主,I期、I/II期階段藥物約佔58%、16%。從創新價值看,此前中國藥企長期以fast follow策略為主,研發me-too或者me-better產品,為避免國內激烈同質化競爭,疊加國家扶持高價值新葯政策導向,越來越多藥企轉向源頭創新,打造更多有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潛力的品種。三重因素共振演繹創新葯牛市行情。
國內藥企已經孵化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質管線,隨着創新成果初步成型,我國新葯企業迎來對外授權交易高峰,交易數量和金額顯著增多。從2017至2024年中國醫藥交易情況看,跨境license in交易熱度明顯下降,佔比由2017年61%減少至2024年的不到10%,相反license out佔比屢創新高,2024年跨境license out佔藥企交易比例超過60%。從受讓方看,以美國企業為主,此外,與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交易也有所增加,國內藥企合作網絡進一步拓寬。TOP MNC企業對中國企業的興趣日益增長,2024年共達成了29筆交易,佔總交易數量的31%。中國企業現已成為TOP MNC的第二大項目來源地,全球製藥巨頭對中國創新葯物研發成果認可度不斷提高。
全球製藥巨頭對中國創新葯物研發成果認可度不斷提高。2024年全球超5000萬美元首付款的BD合作中,超30%來自中國,海外資本以市場化行為驗證了中國創新葯的臨牀競爭力,有助於市場形成長期的價值錨。我們認為,這輪創新葯的價值重估BD只是一個促發點,未來的重心仍是要找到各個治療領域全球最好的藥,去兑現出海品種的臨牀價值。
恆生醫療ETF(513060)憑藉「估值修復+政策松綁+技術爆發」的疊加機遇,成為佈局港股醫療板塊的高效工具。前十大權重股集中度達57.04%,精準覆蓋創新葯、器械及AI醫療全產業鏈。政策端,醫保集採規則優化(取消「唯最低價中標」)穩定仿製藥利潤,疊加2025下半年創新葯臨牀數據密集發佈(如信達生物Claudin 18.2 ADC III期),驅動成分股價值重估;技術端,AI醫療商業化提速(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與CXO高景氣訂單(GLP-1多肽、ADC)形成增長雙引擎。投資者可通過場內交易(513060)與場外定投(A類014424/C類014425)協同佈局:前者利用T+0機制捕捉政策與技術突破的波段機會;后者降低擇時風險,適配無港股賬户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