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黃生:貿易戰變局下中國企業出海的破局之道與全球化路徑|2025出海大會

2025-07-29 10:38

7月25日,由浙江省商務廳、金磚國家特殊經濟區中國合作中心祕書處、杭州市商務局、錢塘區商務局指導,36氪、錢塘建設集團聯合主辦的2025「以「匠心」至「世界」」出海大會將於杭州錢塘君瀾大飯店盛大啟幕。作為36氪全新打造的聚焦全球化與出海領域的IP盛會,大會設立主會場及分會場「投資金磚」-國別合作對接會。大會主會場將分為「不確定中確定」和「在全球做生意」兩大篇章,聚焦消費、科技、電商、金融、新能源等出海熱門領域,涵蓋10余主題演講、5場圓桌對話與East Forward 2025出海全球化創新名冊發佈環節,解碼「產品 - 技術 - 生態」協同增長的確定性邏輯,為企業穿越全球化迷霧、構建可持續出海能力提供可借鑑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當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黃生帶來《貿易戰解析與中國企業破局策略》的主題分享。

以下為黃生演講內容,經36氪整理編輯: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臺下的各位企業家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受到主辦方36氪的邀請,來到這場出海盛會,與大家分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關於中國企業全球化出海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們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這些成果主要源於中歐過去30年的辦學實踐,特別是中歐EMBA一萬六千名校友所在的中國各行各業優秀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豐富案例。通過將這些案例與學術理論相結合,我們構建了一套研究框架,這也是我今天想要重點匯報的內容。

中歐EMBA開設了諸多與企業直接出海相關的課程。值得欣喜的是,昨天我們剛從義烏回來,一位參加過我們EMBA非洲課程的同學反饋,課程收穫巨大。在課程中,我們為他對接了非洲當地政府、商會以及已成功出海的中國企業,如傳音控股。藉助這次課程,他迅速在非洲找到了合作對象,成立了辦事處並招聘到員工,僅用4天就完成了關鍵佈局,效率極高。這充分展現了我們學院校友在出海實踐方面的活力與成果。

目前,我們正與北京、上海等地的政府部門合作,開展推動中國企業出海的專項研究。通過深入調研與訪談,我們將研究成果與政府共享,助力政府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推動轄下企業「走出去」,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今天,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首先,快速解析貿易戰的本質;其次,基於上市公司數據,匯報中國企業出海的實踐情況;最后,重點介紹我們梳理出的中國企業國際化方法論、研究結果,包括分析框架、對跨國企業國際化成果的借鑑,以及重點行業的出海模式、成功策略與挑戰。

一、近期關税與貿易戰解析

關於貿易戰,各界討論熱烈。

從經濟學角度看,全球化的本質是分工合作。由於各地資源稟賦不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進行生產,然后相互交換。以往,中國企業製造產品出口到美國,獲取美元后再投資美國,這既推動了美國資產價格上漲,也鞏固了美元的國際地位,雙方在原有模式下各有所得。但這種模式難以持續,因為它給兩國都帶來了問題。在美國,從國際化中獲益最多的並非普通勞動人民,而是跨國大企業及其背后的股東和資本,勞動收入佔比相對較低,這引發了美國勞動階層的不滿。而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生產襯衫、襪子等產品,隨着發展,必然希望向價值鏈上游邁進,涉足飛機制造等高端產業,這種發展訴求的差異導致了矛盾的產生。最終,呈現出美國越來越「中國化」,中國越來越「美國化」的趨勢。

所謂美國越來越「中國化」,是指美國需要解決供給端問題。美國需求旺盛,但供給能力不足,因此要像中國一樣,強化自身供給能力,推動製造業迴流。不過,並非所有制造業都能迴流美國。從數據來看,2010年起,美國製造業在私營部門就業中的佔比基本穩定,不再下降,維持在10%左右,這意味着低端製造業繼續外流,而高端製造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在增加,美國在產業結構上對高端和低端製造業進行了重新分配。此外,美國出於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考量,也必須加強高端製造業。例如,若美國無法制造艦船,其軍事力量將受到嚴重製約。

中國越來越「美國化」,即中國要着力解決需求端問題,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國需要大力培育中產階級,轉變投資重於消費的理念,將重心向消費傾斜。這並非周期性調整,而是發展方式和結構性的深刻變革。從外部環境看,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專業的人才隊伍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使得國內製造能力遠超自身消化能力,中國企業「走出去」 成為必然選擇。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最重要的是鍛造全球勝任力,這也是中歐過去30年一直努力推動的方向,國際化是我們商學院的核心基因。以幫助義烏校友前往非洲為例,這是中歐EMBA培養學生「走出去」能力的生動實踐。

同時,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風險控制至關重要。通過研究中歐校友企業的成功經驗,我們發現,這些企業很少採用單一模式出海,而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出海階段,靈活選擇多元化的模式,包括地域、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

二、中國企業出海概況

接下來,我們通過中國 A 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來宏觀瞭解中國企業出海的現狀。在一線城市,企業出海已成為熱門話題,二三線城市的企業「走出去」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上市公司作為國內優秀企業的代表,其出海情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顯示,報告出海收入的中國公司已佔總數的2/3。這些公司並非集中在輕工業或低端製造業,而是主要分佈在中高端製造業領域。在過去20年里,出海收入佔比大幅增長,漲了50倍,而同期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僅增長 20 倍,海外業務漲幅遠超國內。不過,從整體來看,海外業務在中國上市公司總體收入中的佔比為13%,與美國標普500跨國公司海外業務佔比40%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進一步分析,海外業務收入佔比也主要集中在中高端行業,毛利狀況同樣顯示,科技和製造業領域的中國企業出海表現突出。

三、中國企業出海研究

我們的研究覆蓋了中歐EMBA校友企業的各種規模和發展階段,不僅有比亞迪、吉利、聯想、華為等老牌企業,還有一些「生而全球化」的新興企業,如AI技術企業。這類企業從創業之初就瞄準全球市場,甚至部分企業先在海外誕生、成長,再進入國內市場。在研究框架中,我們深入調研了企業出海的訴求、動機,出海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問題,以及它們的應對策略。通過梳理,總結出成功要素,同時也關注到潛在風險和教訓。

我們重點研究了日本、韓國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在市場進入模式選擇、本土化策略實施以及長期投入與持續發展等方面,能為中國企業提供諸多啟示。例如,在市場進入模式上,不同行業的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分別選擇合資、獨資或混合模式;本土化策略方面,跨國企業在中國實現了產品、人才和供應鏈的全面本土化;並且,它們注重長期投入,對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塑造和研發進行持續佈局,最終獲得成功。

我們對中國企業出海的主要行業進行了全面研究,涵蓋從高科技到餐飲、醫療器械、潮玩等多個領域。以潮玩行業為例,泡泡瑪特作為中歐EMBA校友企業,在全球市場表現出色,即使在倫敦,消費者也會排隊購買其LABUBU系列產品。我們對這類企業進行了深入梳理和研究。

梳理中國企業過去幾十年的出海模式,早期國企、央企及大型民企主要以併購方式出海,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尤其是歐美地區複雜的政治經濟環境,優質資產收購難度加大,併購模式逐漸退出主流。目前,更多企業轉向本地建廠、本地化經營模式。若面臨風險,企業會選擇合資模式,包括產業間合資以及產業與資本的合資,如李寧與知名投資機構合作設立海外經營企業。在新能源行業,部分企業在「走出去」時遭遇當地政府阻撓,於是探索出技術授權模式,甚至將當地已建成的產能出售給當地企業,同時保留股權,實現資產與當地企業股權的置換。此外,本地化特許經營、品牌IP全球化以及跨境電商等模式在浙江等地區發展繁榮。大型企業出海通常採用多種模式組合,以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

以海外建廠為例,企業需分梯次佈局。前往美國的製造業,多為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產業,主要吸納當地管理人才;而佈局東南亞的企業,則更看重當地勞動力市場以及靠近中國供應鏈的優勢。但整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企業面臨諸多挑戰。

總結眾多成功出海企業的共性:

首先,它們擁有清晰的出海戰略,明確自身目標、優勢與劣勢,合理規劃投入期和風險容忍度,針對不同市場制定差異化策略。

其次,企業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出海前充分準備,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深入瞭解當地規則、環境和要素。

這也解釋了中歐為何將課堂搬到全球四大洲,為校友對接當地政府、監管機構和商會,幫助他們熟悉當地情況。成功出海的企業往往在產品、技術上具備革新能力,擁有獨特優勢,即便面臨關税衝擊,也難以被替代。例如,義烏的一些企業,即便只是生產T恤衫,也憑藉產品技術的獨特性,在加徵30%關税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競爭力。

多數出海企業藉助電商平臺,採取本地化策略。以泡泡瑪特為例,針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環境,開發特色盲盒產品;遊戲企業米哈遊根據當地文化設計遊戲角色,這與迪士尼進入中國后,在城堡設計中融入中國祥雲元素的做法類似,都是注重本地化策略的體現。此外,企業積極引進國際人才,實現人才本地化,通過獲取國際認證、藉助社交渠道傳播等方式,提升全球影響力。中國企業在構建用户社羣生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與當地社羣緊密結合,讓自身融入當地市場,增強品牌認同感。

然而,中國企業出海並非一帆風順,面臨諸多挑戰。短期內難以像貿易企業那樣快速獲利,人才招聘與管理、跨文化管理、勞工關係處理等方面存在難題,合規和法律風險也不容忽視。同時,企業內部管理效率有待提升,戰略規劃和決策需更加科學合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給企業帶來困擾,一些大型企業在巴西等市場也受到影響。

總體而言,中國企業成功出海的關鍵要素包括:產品和技術的差異化優勢,使其在競爭中難以被替代;具備深度本地化能力,從戰略、用人到供應鏈,全方位融入當地市場;秉持長期戰略耐心,持續投入,實現穩健發展。

簡而言之,中國企業全球化出海是必由之路。從中長期看,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和供應鏈層面的經營決策,更要注重原創性創新。通過觀察中歐校友企業等優秀中國企業的出海實踐,我對中國企業出海前景充滿信心。這份信心不僅源於企業在全球化經營中未來可能取得的成果,更在於隨着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成功,中華文化將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中華文明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認可。這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成功,更是中華民族的榮耀。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