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9 06:17
(來源:財評社)
出品 | 財評社
文章 | 寶劍
復星醫藥(SH600196)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作為中國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其近年的經營表現與發展路徑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從財務數據看,公司2024年營業收入連續兩年下滑,淨利潤卻因非經常性損益和財務策略調整實現增長;從戰略層面看,「創新+國際化」轉型初見成效,但高比例研發資本化、債務壓力及外部政策環境等多重風險交織,令其發展之路充滿不確定性。
2024年,復星醫藥全年營業收入410.67億元,同比下降0.8%,延續了2023年5.81%的負增長趨勢。核心製藥業務收入289.24億元,同比減少4.29%,抗感染、中樞神經系統等主力產品因集採降價和競品衝擊持續承壓,收入分別下降27.95%和21.01%。醫療器械與診斷業務受新冠檢測試劑需求退潮影響,收入同比微降1.53%。儘管醫療健康服務業務以14.61%的增速成為唯一亮點,但其毛利率僅22.71%,遠低於製藥板塊54.30%,難以對衝核心業務的下滑壓力。
然而,淨利潤表現卻呈現顯著反差。2024年歸母淨利潤27.70億元,同比增長16.08%,這一增長主要依賴非經常性損益和財務策略調整。具體來看,公司通過資產處置(如天津藥業等非核心資產剝離)實現收益3.71億元,全年獲得政府補助6.14億元,合計貢獻4.56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此外,研發費用縮減成為關鍵推手:2024年研發投入總額55.54億元,同比減少16.15%,費用化部分降至36.44億元,資本化比例提升至34.39%(資本化金額19.10億元),顯著高於行業均值27.13%。這一策略直接降低了當期費用,使淨利率提升1.56個百分點至8.55%。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4年資產負債表顯示,無形資產余額增至144.68億元,較2020年增長近70%。高比例研發資本化雖優化了短期利潤,但也埋下潛在風險。若在研管線(如復宏漢霖的部分創新葯)未能如期獲批或商業化失敗,資本化形成的無形資產需計提減值,可能對淨利潤造成衝擊。類似案例已出現在同行中,如康希諾因管線失敗導致大額資產減值,直接衝擊當期業績。
復星醫藥的財務健康度同樣引發擔憂。截至2024年底,公司負債總額575.27億元,流動負債374.53億元,流動資產僅344.91億元,流動比率0.92,低於行業安全閾值1.5-2。短期償債壓力凸顯,尤其是2024年短期借款激增至187.11億元,同比增加39.83億元,佔帶息負債比重從52.2%升至64.7%。債務結構短期化推高財務成本,2024年財務費用達11.11億元,同比增幅12.82%,創歷史新高。
現金流表現亦不容樂觀。儘管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44.77億元,但投資活動淨流出36.13億元,籌資活動淨流出10.03億元,整體現金流淨流出1.11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93.91億元,連續兩年下降,較2022年峰值減少17.79億元。公司為緩解資金壓力,2024年通過減持或出售資產回籠資金近30億元,並計劃2025年繼續退出非核心資產。然而,這一策略與「運營+投資」雙輪驅動的戰略初衷相悖,反映出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不足的深層次問題。
面對國內市場的內卷與政策壓力,復星醫藥加速推進「創新+國際化」戰略,試圖以高毛利創新葯和海外收入抵消傳統業務的頹勢。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112.97億元,佔比27.51%,同比增長8.93%,歐洲市場(如漢斯狀®單抗獲批)及新興市場貢獻顯著。然而,海外業務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營業成本激增13.23%,毛利率下滑2.33個百分點,主要受限於高昂的國際註冊、臨牀試驗及合規成本。
國際化進程中,地緣政治風險成為最大障礙。中美關係緊張背景下,復星醫藥在美國市場的佈局面臨監管審查、知識產權糾紛及法案壁壘。為降低風險,公司採取聯盟合作模式,通過與跨國藥企共享資源、分攤成本進入歐美市場。例如,復必泰疫苗在海外的商業化依賴與BioNTech的深度合作,但此類合作也意味着利潤分配權的讓渡。
研發端,公司押注創新葯管線。2024年,漢斯狀®、奕凱達®等創新葯成為收入主力,另有7款新葯獲批上市。然而,高研發投入與商業化回報的匹配性仍存疑。2024年研發總投入55.54億元中,僅36.44億元為費用化支出,剩余19.10億元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這種會計策略雖平滑了短期利潤,但若創新葯未能達到預期銷售目標,資本化資產減值將直接侵蝕淨利潤。以天士力為例,其安美木單抗項目因臨牀失敗計提1.62億元減值,導致當年歸母淨利潤減少9545萬元。
國內醫藥行業的結構性變革進一步加劇復星醫藥的經營壓力。自2023年起,全國性醫藥反腐風暴持續升級,14個部委聯合打擊帶金銷售、虛開發票等灰色操作,迫使企業從「市場資源」轉向「臨牀價值」競爭。復星醫藥龐大的銷售團隊需重構合規體系,短期內可能影響部分產品放量速度。
醫保控費與集採政策同樣帶來長期挑戰。2024年,公司核心仿製藥因集採降價導致毛利率縮水,抗感染產品收入暴跌27.95%。醫保目錄談判壓力下,創新葯定價空間受限,如CAR-T療法雖具臨牀價值,但高昂成本與醫保支付能力間的矛盾尚未解決。此外,DRG/DIP支付改革全面落地后,醫院對高性價比藥品的需求將倒逼企業優化產品結構,進一步壓縮低毛利產品的生存空間。
在同業競爭方面,復星醫藥面臨強生、羅氏等國際巨頭的擠壓,以及恆瑞醫藥、石藥集團等本土企業的技術追趕。以研發投入強度為例,復星醫藥2024年研發費用佔營收13.5%(55.54億元/410.67億元),高於行業均值9%,但恆瑞醫藥2024年研發費用達66.84億元(資本化率19.45%),且擁有更多First-in-Class品種。復星醫藥雖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佈局較早,但創新葯商業化能力(如奕凱達®的市佔率)仍需驗證。
2025年6月,復星醫藥完成高管團隊大換血,劉毅接任CEO,聯席總裁制度首次設立。新管理層成員涵蓋全球臨牀試驗、腫瘤研發、國際化合作等領域,旨在打破原有部門壁壘,推動「4IN」戰略(創新、國際化、智能化、整合)。然而,管理層頻繁變動(2024年6名高管離職)可能影響戰略執行的連續性。
更深層的隱患在於母公司復星國際的財務壓力。2024年,復星國際資產負債率高達75%,正通過壓縮負債、出售資產等方式自救。作為子公司,復星醫藥的資金調配權受限,2025年3月公告為8家子公司提供236.98億元擔保,其中6家虧損。若母公司資金鍊緊張,復星醫藥的創新投入和國際化拓展可能被迫放緩。
復星醫藥亟須通過加速剝離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降低短期債務依賴,優化資本開支效率;聚焦腫瘤、免疫炎症等高潛力領域,提升漢斯狀®、奕凱達®等產品的市場滲透率,同時加快在研管線(如7款新葯)的上市進程;深化合規體系建設,適應醫保控費與DRG改革;在國際化層面,通過合作模式降低美國市場進入難度,並探索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增量。
當前,復星醫藥的PE(市盈率)為20倍,市淨率低於行業均值,估值處於相對低位。但投資者需警惕其高比例研發資本化帶來的減值風險,以及債務壓力對現金流的持續侵蝕。若公司能在2025-2026年實現創新葯放量與海外收入增長的雙輪驅動,有望扭轉當前「降收增利」的被動局面。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高度依賴管理層的戰略定力與執行效率,以及外部政策環境的邊際改善。
在醫藥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轉型的背景下,復星醫藥的挑戰不僅是財務修飾與短期業績平衡,更是如何在創新投入、國際化佈局與股東回報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這場轉型的成敗,或將決定其能否從本土龍頭蜕變為真正的全球生物醫藥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