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投資南京,跨國企業解鎖新「姿態」

2025-07-29 07:10

從「製造基地」到「研發熱土」,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實驗室」,做研發、謀創新——

投資南京,跨國企業解鎖新「姿態」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甜甜

7月18日,隨着「寶馬集團全球六大信息技術研發中心之一、中國首個且唯一的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及亞洲最大的信息技術研發基地落地南京」的消息一起登上熱搜的,還有華晨寶馬總裁兼 CEO 戴鶴軒的那句「南京正是我們進入中國創新生態的門户」。

在寶馬全球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員工正討論技術方案。 受訪者供圖 在寶馬全球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員工正討論技術方案。 受訪者供圖

一句話,說出了多少跨國企業的心聲。

擁有博世家電、西門子家電、嘉格納等多個知名品牌的博西家電,將全球研發中心和博西中國家電人才中心紮根於此;將中國區總部遷至南京的全球礦山機械巨頭安百拓,接連舉辦創新日活動,產品不斷上新;作為麥當勞中國科研總部,麥當勞中國科技研發中心全新大樓在南京正式啟用……

放眼今日南京,跨國企業工廠與研發中心林立。從「製造基地」到「研發熱土」,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實驗室」,做研發、謀創新,已成為跨國企業投資南京的新「姿態」。全球企業在寧投資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不斷躍升。

這里有創新的人才

本月,寶馬集團官宣,首款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新世代車型BMW iX3國產版本測試車在國內進行驗證、測試。「強大的智能‘大腦’」是這款車的亮點之一。

隨着汽車產業進入圍繞智能化競爭的新階段,各類關鍵技術也對企業研發能力提出了新挑戰。一輛寶馬五系的代碼數量就超過1億行,涉及輔助駕駛、ECU控制、雲/后端、移動應用等多項技術,無論是軟件研發測試還是迭代優化,都需要強大的人才支撐。

「南京是IT人才的中心,擁有深厚積澱,也聚集了眾多科技公司。如果你需要IT人才、需要解決IT難題,來南京就是順理成章的選擇。」戴鶴軒這樣解釋。

當前,全球正處於新的科技變革期。南京科技創新人才濟濟,成為跨國公司緊跟全球科技變革、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在徐莊高新區百家匯創新社區38棟,懸掛着白色「McDonald’s」字樣的大樓格外醒目。去年8月,全球食品巨頭麥當勞中國科研總部正式啟用。如今,這里幾乎每周都會有產品或系統完成更新、迭代。

在麥當勞中國科技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在介紹最新硬件系統。受訪者供圖 在麥當勞中國科技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在介紹最新硬件系統。受訪者供圖

麥當勞科技研發中心行政財務總監陳廣兵告訴記者,研發中心40%左右的員工都畢業於南京本地高校,他們熟悉本地數字生態、理解中國消費者需求,是企業做「自研創新」的寶貴資源。

作為科教名城,50多所高等院校、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96位兩院院士和超過百萬名在校大學生,是南京最引以為傲的資源。今年4月,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佈「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16所在寧高校躋身主榜,其中共11所高校入圍主榜百強。在這里,人才優勢持續釋放,求新謀變的跨國企業得以乘風破浪。

紮根南京近30年,老牌德企博西家電的串串腳步,同樣丈量着「投資南京」戰略升級的足跡。

1994年,博西家電越洋萬里而來,首進中國市場。1997年,企業在南京成立了博西中國銷售公司,搭建在華銷售服務網絡;2004年,在南京成立家電園,建立工廠;2011年,在南京成立中國研發中心;去年,位於南京經開區的中國研發中心提能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成為集團全球最大的綜合性研發中心,工程師達700人。值得注意的是,同日揭牌的還有博西中國家電人才中心。

在博西家電大中華區總裁宋凜冰看來,南京的人才優勢,給了企業創新滋養,「一方面通過產學研合作攜手高校解決科研難題、推進產品開發進程、促進高校的科學技術成果落地於企業實踐;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培養高潛力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升自身競爭力。」

博西家電電磁兼容實驗室。 受訪者供圖 博西家電電磁兼容實驗室。 受訪者供圖

這里有創新的環境

「進行開孔作業時,這個系統能把人在井下的所有操作移到地面上來進行,是嗎?」

「對,利用Simba1254中深孔地下鑿巖臺車遠程遙控系統,在地面控制室,設置好目標孔深,點擊單孔自動按鈕,一鍵下達指令,設備就自動開孔、鑽進、接杆、洗孔,達到目標孔深后振杆、卸杆……」

今年6月舉行的安百拓及蓋亞創新日活動上,記者擠進里三層外三層的人羣,才見到被採購商們團團圍住的安百拓項目工程師后文田。他正在對公司新推出的一款「能坐在辦公室里打孔」的遠程操控設備進行解答——這是安百拓及蓋亞在此次創新日活動上發佈的28款新品之一。

安百拓車間,工作人員在進行設備裝配。 受訪者供圖 安百拓車間,工作人員在進行設備裝配。 受訪者供圖

自2020年以來,這已經是這家跨國企業第五次舉辦創新日活動。去年在南京舉辦的創新日活動上,安百拓及蓋亞也發佈了28款新品。

走在創新前沿,也面臨被「山寨」的風險。今年3月,普華永道發佈《在華跨國企業高管洞察:中國創新融入全球戰略》調研報告顯示,在全球創新研發中心的選址問題上,跨國企業更加關注與當地研發環境相關的因素。其中,「人才的可獲得性」被55%的企業提及,「知識產權保護」次之,佔比41%。

「以前只要一參加展會,公司的機器就會被人圍觀拍照片、視頻,等到下次展會,可能就會有跟我們長得差不多、價格更便宜的設備出現在附近展位上。」安百拓(南京)建築礦山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滔滔坦言,此前總部對於國內發佈新品和轉移新技術一直有顧忌。

政府持續升級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消了企業的疑慮。

「近期,在南京的一起商標侵權案中,有賴於政府的有力支持,我們成功對侵權者實施了全鏈條打擊。這堅定了我們加大本土研發投入的決心,加快了新產品發佈的進程。」安百拓總部高管Thomas説,今年上半年,在南京市公安局及南京經開區的支持下,一個假冒安百拓品牌的山寨工廠被查處,幫助品牌挽回6700余萬元損失,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投資於研發,從而推動創新和新產品開發。

樂於持續「上新」、投資南京,外資加註的「信心票」日益增多,與南京堅持對內外資企業知識產權同等保護,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

今年5月,南京出臺的「2025年穩外資若干措施」提出,「鼓勵外資企業開拓市場和產品創新」「強化外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南京市2025年穩外資若干措施》明確,支持外資設立研發中心,鼓勵外資研發機構牽頭承擔國家和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研發中心申請省跨國公司功能性機構認定。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開展協同創新,在寧設立開放式創新平臺、高質量孵化器,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和創新企業培育。

這里有創新的生態

當下的南京,是向新而行的南京。越來越多外企把創新作為投資南京的最大機遇。

「2020年,我們剛來南京時,是一個只有幾十人的業務支持團隊;到2024年,我們擁有了一座7層可以容納450位技術專家的科研總部,整個團隊有了飛躍式發展。」陳廣兵告訴記者,在此期間,他們通過自主研發為麥當勞中國輸送了一系列的本土信息系統綜合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下載量超1.3億次的麥當勞App,覆蓋全國近7000家餐廳、20萬名餐廳員工的RGM BOSS餐廳管理系統。「這讓數字化成為麥當勞中國新的競爭力,不斷賦能我們業務的增長。」陳廣兵説。

共贏、共進,源於機遇的共享,也厚植於開放的共識。南京上下游產業鏈齊全,一個「想法」在南京能加速變為現實。

洗衣機,是常用的家電。但你可能不知道,生產一臺洗衣機需要應用激光對接焊、工廠仿真、機器人視覺等先進技術,而從「洗得淨」到「洗得好」,又加入深層潔淨、蒸汽除皺、智能感應烘乾等技術……小小一臺洗衣機的含「新」量可真不少。

博西家電一臺洗衣機背后,產學研用在南京擰成一股繩。

在技術端,自2011年起,博西家電與東南大學已開展五輪戰略合作,共同完成57個創新項目,在空氣動力學、熱力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協同攻關產品難題。去年年末,博西中國30周年創新發展峰會上,來自南理工的大學生們與博西家電內部研發團隊合作孵化創新理念,一舉奪得優勝;在應用端,企業在南京經開區就場景應用與潛在合作企業進行了需求對接和意向性溝通,提供了理想的創新「試驗田」,助力優質研發成果轉化為市場效益。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4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表面看,嚐到甜頭的是企業,但往深處看,這是企業與城市的「兩頭甜」。

如今,「投資南京就是投資未來」這句話的含「新」量持續上升。

福特汽車南京工程研發中心,從一個採購辦公室逐漸發展成為全球產品開發中心;為頂級汽車、摩托車和商用車製造商設計和生產高性能制動系統和零部件,意大利佈雷博集團中國區研發中心將搬遷到南京;由德國海拉公司投資設立的海拉電子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簽約落户南京,將建設包含BMS系統在內的汽車電子研發中心,並將基於研發成果逐步開展生產製造業務……

資本流動是經濟活力的「體温計」,更是經濟信心的「風向標」。從「謀生產」轉為「謀研發」,看好南京的信心,折射南京走科技創新道路的恆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如今,越來越多外資企業把研發中心設在南京,再「把更多技術從中國帶到全世界」。

創新志合,不以山海為遠。很高興遇見「寧」,一個個雙向奔赴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專家觀點

南京正成為

跨國企業的全球創新策源地

鄭瓊潔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跨國企業從「建工廠」轉向「落研發」的戰略遷移,標誌着南京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正經歷從「生產樞紐」到「智力樞紐」的躍升。以博西全球研發中心、寶馬中國唯一IT研發中心等為代表的高能級項目落户,既是南京產業生態升級的結果,也將重塑其參與國際競爭的邏輯。其背后有多方面因素:一是人才與科創生態的「磁極效應」;二是產業基礎從「規模集羣」升級為「生態共同體」;三是營商環境從「政策優惠」進階為「制度創新」。

因此,下一步,南京應搶抓機遇,放大優勢。一是打通「研產融合」梗阻,避免創新孤島。圍繞落地的研發中心,做好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吸引更多關聯企業集聚,形成創新產業集羣,發揮規模優勢與協同創新優勢,提升南京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二是探索「開放創新共同體」治理模式。設立「跨國研發創新聯盟」,以場景開放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如開放智慧城市、低碳建築等公共場景,允許外資研發中心參與解決方案設計,實現技術共生與商業共贏的飛輪效應。

城與企的「雙向奔赴」

王萌

(高力國際華東區諮詢服務部高級董事)

過去,外資企業來華設廠,主要着眼於低廉的土地、人力成本與廣闊的市場機遇。如今,伴隨中國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綠色能源等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崛起,外資入華更像是「加入中國健身俱樂部」——其核心訴求已轉變為零距離感知前沿創新應用、匯聚頂尖行業人才、在與中國同行的競閤中錘鍊創新能力,乃至構建「在中國,服務全球」的新商業模式。

在這一轉型背景下,實現了一場「雙向奔赴」。南京憑藉其顯著的人才、教育、科技、環境及國際化優勢,高度契合外資研發中心的選址需求。同時,城市從以往側重吸引外資製造業轉向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多元化外資利用與國際合作,特別是鼓勵外資在寧設立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也能助力南京更好地激活以研發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賦能整個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