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解析港股行情背后的主導力量 后市前景幾何

2025-07-29 00:26

  全球市場中,港股成爲了資金偏好地,今年以來港股市場不斷活躍,恆指已在7月觸及25735.89點的高點,創下自2022年以來新高。

  從港股活躍維度來看,主要體現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方面,IPO市場持續火熱,大型A股公司赴港IPO不斷,再融資不斷增多,打新交易也明顯活躍;二級市場方面,成交額明顯增多,南向資金加速流入已超8200億港元,超去年全年水平。

  誰在主導港股行情?顯然,只靠基本面無法推動港股形成現有行情,談及該問題,流動性是一個主導因素。中金7月發佈的研報顯示,宏觀、微觀流動性都比較寬松,形成了港股目前的走勢。此外,結構性行情活躍,結構重於指數,在這輪行情中形成了熱門板塊的抱團和擁擠交易。

流動性的途徑

  基本面做支撐,資金充裕、良好的流動性讓港股市場持續活躍。

  近期,港股市場的大漲行情仍在持續。截至7月28日收盤,恆生指數收漲0.68%,報25562.13點。在此之前,恆生指數曾在7月24日盤中觸及25735.89點的高點,創下自2022年以來最高。

  拉長時間線來看,自2024年9月11日盤中觸及16964.28點的低點后,恆生指數震盪上漲,其中,分別於2024年10月、2025年3月迎來一波高點,隨后震盪回調。經統計,2024年9月11日—2025年7月28日這214個交易日內,恆生指數累計漲幅48.32%。

  港股持續活躍背后,從流動性途徑來看,主要有宏觀、微觀兩個維度。

  據中金發布的研報,宏觀維度方面,內地資金充裕,但缺乏優質資產,推動資金持續流入。

  此外,宏觀局部的流動性也異常寬裕,這主要體現在Hibor回落,給市場釋放了流動性;宏觀維度方面,外圍的宏觀流動性也不容忽視,自二季度以來,市場一直在去美元化,客觀上也有一部分資金回來,外圍流動性也較為寬松。

  微觀的層面就是南向資金和海外資金。中金發布的研報顯示,南向資金方面,年初至今,南向資金累計流入8200億港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個人投資者(ETF)和交易型資金貢獻了大量超額增量。

  外資方面,長線外資仍未迴流,但區域和交易型資金有結構性流入。

結構性行情主導

  從這輪港股行情來看,主要還是結構性行情主導。

  據中金研報,港股每一次回調之后都出現底部抬升,但每一波的主線都不相同,如果投資者沒有主線領頭板塊,也拿不到目前港股的指數收益,所以結構重於指數。

  某頭部券商投行部總經理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港股目前主要還是結構性行情為主,從互聯網、AI到周期股、新消費,非常容易形成熱門板塊的抱團和擁擠,主要還是看能不能抓住輪動的熱門領頭板塊,如果拿對了板塊,就能拿到指數收益。但如果只盯着指數,忽略了背后「領頭羊」的不斷輪動,也拿不到指數收益。

  從大的市場環境來看,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近幾年,港股「籌碼」發生變化,資金開始偏愛中國題材。而伴隨更多優質A股龍頭企業登陸港交所,港股市場持續火熱。「H股估值越來越高,投資者對H股的興趣明顯比之前高很多。」王華表示,預計未來H股受歡迎的程度還會持續增加。

  經統計,截至7月28日,年內共有52只新股登陸港股市場,累計募資總額近1300億元。其中,A+H股上市公司新增10家。

  具體來看,上述年內新股中,寧德時代以410.06億元的募資金額居首,公司於2025年5月20日登陸港股市場,成為「A+H」兩地上市的龍頭企業,同時公司也繫上半年全球最大IPO項目。

寧德時代之后,恆瑞醫藥三花智控海天味業三大A股龍頭企業亦於今年上半年實現赴港上市,募資金額分別約為113.74億元、107.36億元、105.71億元。截至目前,港交所年內新股中募資額超百億的也僅有上述4股。

后市仍為結構重於指數

  從近期行情來看,中金研報指出,港股市場仍在向上突破。然而,在看似強勁的指數行情背后,港股市場「結構市」的本質未發生改變。

  「現在港股市場還不是全面牛市,還是結構性牛市,因此港股結構性的特徵未來依然有可能會延續。」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預計隨着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再轉移,港股市場會迎來更多的資金流入,所以從趨勢上來看,依然是向好的。」

  展望未來,港股市場在供給端和需求端或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

  供給端方面,就現有數據來看,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內地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佔整體南向資金的比例為15.4%,與今年一季度的15.3%基本持平;近期海外低配的投資者佔比也從-5%進一步降至-13%。進入下半年,南向資金流入可能放緩,下半年測算供給3000億港元;與此同時,更多外資尋求其他市場機會,主動外資低配程度擴大。

  然而從需求端來看,IPO和配售或維持活躍,對資金的需求可能延續甚至加速。經統計,截至7月28日,港交所排隊企業還有199家,其中包括40家A股上市公司。未來,港股市場還有望進一步擴容。

  與此同時,研報顯示,成長性資產整體ROE持平,所以追求「結構」。整體來看,港股ROE優於A股,但也是由部分行業推動。從長期角度而言,AI應用、機器人創新葯等板塊成長性較為突出。

  整體而言,中金研報指出,港股市場流動性和情緒驅動行情會比基本面測算位置高,「在情緒過熱時追高,不如在低迷時提前佈局」。

  另外,某頭部券商投行部總經理亦指出,要在合適的位置「保護」自己的持倉成本,這樣才能在不斷輪動和極致的結構市中獲取更好的收益。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