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股成交額前20:特斯拉收高逾3%,與三星電子達成165億美元芯片合同

2025-07-29 07:09

周一美股成交額第1名特斯拉收高3.02%,成交364.92億美元。特斯拉與三星電子達成165億美元芯片合同。7月28日,韓國三星電子向監管機構提交文件,宣佈與一家全球大型企業簽訂價值22.7648萬億韓元(約165億美元)的芯片代工供應協議。出於商業保密要求,三星未透露客户具體信息及合同詳細內容,僅表示這些信息將在2033年底前披露。

消息傳出不久,特斯拉CEO馬斯克當天就主動爆料稱,與三星簽下這一大單的正是特斯拉。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連續發帖稱:「三星在得克薩斯州新建的巨型工廠將專門用於生產特斯拉的下一代AI6芯片。其戰略重要性毋庸置疑。」

第2名英偉達收高1.87%,成交244.03億美元。據報道,英偉達正準備進入內存市場的新階段,計劃在2025年部署600000至800000個SOCAMM模塊。這一舉措將SOCAMM定位為高帶寬內存(HBM)的潛在繼任者。儘管與HBM相比,初始部署量相對適中,但行業分析師表示,此舉可能會引發內存和基板領域更廣泛的轉型。

分析師稱特朗普政府的AI戰略提振了投資者樂觀情緒。特朗普政府日前公佈了一項廣泛的人工智能戰略,旨在擴大美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重點聚焦於放松監管和基礎設施發展。

這份25頁的《美國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包含90項政策提案,旨在簡化數據中心建設、增強美國盟友獲取AI工具的能力,並廢除「阻礙」AI發展的聯邦法規(但未具體説明哪些法規將被廢除)。

第3名AMD收高4.32%,成交116.51億美元。對美國產芯片漲價一事,該公司CEO蘇姿豐表示,儘管臺積電亞利桑那新廠代工的首批芯片成本將比臺灣產芯片高出5%-20%,但這筆溢價物有所值。

蘇姿豐在華盛頓參加AI論壇后接受採訪時表示:「必須考慮供應鏈韌性,這是我們從疫情中學到的教訓。」

AMD預計首批美產芯片將於年底前下線,標誌着該公司製造基地多元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

蘇姿豐強調品質不會妥協——臺積電亞利桑那廠的芯片良率已與中國臺灣省持平。

美國高昂的人力與建廠成本長期困擾芯片製造商,但隨着地緣緊張與供應鏈脆弱性記憶猶新,業界開始重新評估近岸製造的價值。對蘇姿豐而言,這是戰略佈局。

分析師認為,AMD不會停止與臺積電亞洲工廠合作,但在美國備妥「B計劃」能有效對衝斷供風險。當下要務已非追逐最低成本,而是確保業務永續。在投資者看來,這無疑是筆值得接受的划算交易。

第6名微軟收跌0.24%,成交73.11億美元。微軟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一份內部公開信正在揭示科技行業的殘酷轉型現實:在AI驅動的變革中,即使業績蒸蒸日上的公司也將大規模裁員,軟件行業將首當其衝承受這一衝擊。

在這份為9000名員工裁員進行辯護的1150字備忘錄中,納德拉試圖調和兩個看似矛盾的現實——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成功」,卻仍要削減就業崗位。

第8名亞馬遜收高0.58%,成交63.29億美元。據亞馬遜公司日前提交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於7月23日至24日出售約420萬股,套現9.54億美元。此輪套現是按照貝索斯3月份採取的10b5-1交易計劃進行的,總計出售規模不超2500萬股。10b5-1規則允許公司內部人員在預定時間出售股票,以避免被指控為內幕交易。

第9名Meta Platforms收高0.69%,成交62.22億美元。Meta將在7月30日公佈的二季度財報。美銀全球研究部重申對該股的「買入」評級,目標價775美元。美銀預計,Meta二季度營收455億美元、每股收益6.12美元,雙雙高於市場一致預期的445.89億美元和5.84美元,並給出三季度指引區間445億—475億美元,暗示全年營收可達1900億美元,顯著高於市場預期的1871億美元。

第12名Coinbase Global收跌3.11%,成交42.65億美元。摩根大通將Coinbase目標價從215美元上調至404美元。

第13名超微電腦收高10.24%,成交42.02億美元。消息面上,此前超微電腦首席執行官Charles Liang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公司將加大在歐洲的製造投資,以滿足人工智能領域的需求。Liang表示,歐洲的市場需求「增長速度非常快」,並且「已經制定了在歐洲加大投資的計劃,包括在製造業方面的投資。」

此外,據媒體報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當地時間27日宣佈,特朗普政府將在兩周內公佈對半導體進口的國家安全調查結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