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高達1000萬元,美甲經濟成悦己金礦?

2025-07-28 19:28

  每經記者|畢媛媛  宋美璐    每經編輯|張海妮    

  哪個女生沒有做過美甲?

  第一次做美甲,多是和閨蜜擠在學校旁的小店。對着色板爭豆沙粉和奶茶棕,一個説顯嫩,一個説百搭,最后各選各的,指尖綴幾顆水鑽,走路總忍不住看,翻書都輕了些。

  如今,美甲早已不只是簡單的塗色。它成為女生表達自我的獨特方式,動漫角色、雨后雲朵等元素都能在指甲蓋上呈現。

  複雜的製作工藝讓美甲價格差異極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借潮玩熱度,一副定製的LABUBU美甲價格能突破萬元。成都某美甲店負責人李莉(化名)稱,手繪LABUBU款需10小時左右,即便用模具,也得花6小時,且店內手繪由專業美術生完成。

  算一筆指甲蓋上的經濟賬:一個指甲蓋面積約1平方釐米,10000個指甲蓋相當於1平方米。若按一個指甲蓋1000元計算,1平方米價格則高達1000萬元,全國頂奢房價也很難達到這個價格。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到2030年,中國美甲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5%。「指尖生意」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當前市場由誰主導,利潤空間有多大,產業鏈還有哪些機會,行業又面臨哪些挑戰?

  資本早已嗅到商機,科蒂、歐萊雅等國際大品牌紛紛佈局。如今,這小小的指甲生意,正呈現出「手繪節奏慢、資本佈局快」的新態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公開平臺找到了定製萬元美甲的商家,發現其擁有37萬粉絲,還開辦了美甲培訓學校。其作品中,千元價位只是基礎,定製知名IP(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創意資產)的美甲價格更高。例如,《藏海傳》中帶有肖戰形象的美甲6000元/套,《王者榮耀》的一款美甲價格達5000元。

  如今,不少美甲店鋪也加入追逐熱門IP聯名紅利的行列,「IP+美甲」的定製服務迅速抬高了單價,成為新的增長點。李莉介紹,店里一款美甲的款式費均價為兩三百元,甲片延長280元,水晶甲片480元,也可定製LABUBU美甲。「模具是店里專門的美術生畫的,就像飾品一樣放在指甲上。」李莉表示,精美程度較高的美甲分手繪和模具兩種,價格分別約為1300元和1500元,手繪需10小時左右,模具因提前準備,現場耗時約6小時。

  美甲經濟,作為一種「口紅效應」的延伸,近兩年呈現出逆勢增長態勢。據《精奢商業觀察》報道,美甲護理品被視為可抵禦經濟衰退的品類,在可自由支配收入有限的情況下,作為一種既輕松又實惠的提振精神的方式,護甲產品越來越受歡迎。

  「美甲能給我帶來情緒價值,每天看着它就很開心。換季或者節假日前,我都會想着做一次美甲。」消費者花樹樹(化名)説。但她也遺憾地表示,美甲價格連年上漲,尤其北京的美甲價格能是長沙、佛山等地的2~3倍,「我在北京的小工作室做,一次就要1000多元。」

  眾多消費者都在吐槽美甲價格高漲。「在北京等一線城市,純色美甲300元起,稍微複雜些的塗色款式400元起步,要是再添加亮片等裝飾,價格直奔700元。」消費者夏夏説。

  花樹樹還提到,大店和小工作室的區別可能在於膠、手法和素材。「工作室不像連鎖店那樣囤那麼多貨,比如想做鑲鑽或需要特定素材,可能要現買,一些技術也未必有。我之前想做浮雕膠的美甲,工作室就沒有,也不會為一個顧客去購買,而大的連鎖店這些通常都配齊了。」

  對於萬元美甲,花樹樹認為價格不合理:「買一幅藝術作品裝飾畫,這個價格能買到很好的,但美甲維持時間只有一個月,原創性或藝術性也沒那麼強,不該有那麼高的溢價。」

  在北京擁有十幾家連鎖店的LILY NAILS品牌創始人、總經理張文濤認為,萬元美甲有博眼球的可能,但市場對高端定製美甲也有需求。他自2000年進入美甲行業,親身見證了行業客羣的鮮明轉變:從早期以外國消費者為主,到近十年來中國本土消費者成為絕對主力。這一變化,既源於國人生活服務消費能力的顯著提升,更折射出「悦己經濟」的興起,人們愈發願意為滿足自我愉悦與個性化需求買單。

  不過,張文濤觀察到,近兩年消費者更趨理性,美甲消費的頻率和預算都有調整。在他看來,「提供個性化設計是趨勢,但受經濟形勢影響,行業更應注重技術、服務和性價比的提升。不同消費層級有各自的消費認知,低價美甲也有其生存空間」。同時他提到,美甲已成為日常消費,「過往消費者只在夏天做美甲,冬天就停了,現在則不分季節,手部、腳部美甲都很常見」。

  這種理性在消費者花樹樹身上體現得更為直接。她表示,5年前剛開始做美甲時,約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做一次,而現在已經兩個月沒做了。

  「動輒千元,美甲真是暴利行業嗎?」面對這一疑問,張文濤算了筆賬:「人工成本佔30%~40%,房租佔15%~20%,加上物料、水電,已經是薄利時代了。」他還提到,消費者最關注的材料成本僅佔10%~15%。美甲從業者王楣(化名)則表示,美甲行業利潤率接近10%,且小工作室偏多,大的連鎖店不多,個性化定製更集中在個人工作室中。張文濤補充道:「更個性化的美甲一做可能8小時往上,一天一個美甲師可能就接待一個客人,時間自由、成本更低的模式適合小工作室,但是連鎖店一次美甲時間約在3~4小時,不那麼適合做高端定製化的工作,客單價約在500元。」

  在張文濤看來,美容行業的核心成本在人力,具備審美能力的美甲師更受歡迎,且目前行業對優秀美甲師的需求缺口較大。花樹樹也有同感,她説:「美甲行業與審美關聯度很高,雖然不是所有美甲師都是美術生,但美術生在顏色匹配和還原上確實更有優勢。」

  北京花漾美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培訓學校提供15天的美甲課程,費用為4588元,課程從基礎工具使用到各種款式的設計和銷售技巧,還包括拍照和小紅書運營等內容。完成課程后,學員可獲得由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此外,學校還提供就業機會,與多家門店合作,幫助學員找到工作。「相較於其他容易裁員的行業,美甲算是比較穩定的工種,手藝是AI(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該工作人員透露。

  從行業整體規模來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天眼查獲取的數據顯示:現存美甲企業中,註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的佔比90%,500萬元以上的僅佔1.61%。山東省、江蘇省和廣東省是「美甲大省」,分別有13.2萬家、11.1萬家和10.6萬家美甲公司,河南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北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美甲公司均在4萬~10萬家之間。

  中研普華發布的《2024—2029年美甲行業市場投資策略及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等)佔據美甲市場40%市場份額,高端定製服務需求旺盛;二線城市(杭州等)增速最快,年均增長25%。

  據天眼查,美甲相關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從2019年的不到8萬家,增至2021年的15.6萬家,2023年更是翻倍達31萬家。幾年間,接近200萬家企業入局。

  但行業始終處於快速迭代中,2019年至今每年新增企業數量都超過現存企業數量,這意味着每年倒閉的企業也不在少數。2025年,美甲企業數量迎來首次下滑,截至7月15日,現存17.4萬家,較2024年的33.4萬家減少近一半,且今年註銷企業高達33.8萬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一線城市美甲價格持續上漲,下沉市場的美甲店成了消費者的新選擇。張文濤説:「一線城市的增量有限,但下沉市場的美甲市場就像北京10年前的樣子。」花樹樹的行動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她雖在北京的工作室辦了會員卡,卻會趁遊玩或出差機會,去長沙、烏魯木齊等地做美甲。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甲護理市場,二線城市仍展現出尚未開發的潛力。Research Nester數據顯示,中國二線城市滲透率僅為35%,而大城市則高達75%。

  放眼整個指甲護理市場,其發展前景被多家券商看好。據Research Nester數據,指甲護理市場規模在2024年估計為193億美元,預計到2037年底將超過369億美元,預測期(2025年—2037年)複合年增長率為5.3%。其中,消費者對美容和自我護理的日益關注、家用套裝的日益普及以及零售和線上渠道提供的眾多優質產品,共同推動了指甲護理市場的發展。社交媒體潮流引領的美甲風潮,激發了創造力和消費者需求。

  Research Nester預測,中國化粧品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美甲護理份額在15%。中國以58億美元的銷售額(2024年)佔據全球美甲市場主導地位,佔亞太地區收入的42%。受電商(直播銷售額同比增長35%)和高端化推動,該市場以9.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政策推動了進口量增長40%,而花西子等本土品牌則憑藉人工智能配色工具推動創新(銷售額增長30%)。

  《AMORE STORIES》指出,到2027年,預計全球美甲護理市場價值將達到116億美元,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市場,亞太地區位居第二(中國增速最快)。指甲油(複合年增長率2.6%)和指甲強化油(複合年增長率1.7%)是該領域的佼佼者。

  隨着市場潛力凸顯,不僅個體門店,越來越多品牌和資本也加入美甲賽道的爭奪中。目前,美甲市場競爭激烈且高度分散,眾多跨國集團佔據着市場頂端的位置,科蒂、歐萊雅、露華濃、高絲、愛茉莉等國際美粧品牌均已佈局美甲相關業務。其中,科蒂公司佔據最大的美甲市場份額,約為13%;其次是歐萊雅集團,份額約為12%;露華濃公司和高絲株式會社的份額分別為10%和9%。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科蒂在中國市場尚未開展美甲業務。未來對於中國市場的美甲戰略思考,截至發稿,科蒂集團未回覆《每日經濟新聞》的郵件採訪。

  張文濤坦言,以前選擇國外品牌的指甲油比較多,但后來發現國外品牌許多也是由國內的供應商生產,現在更多選擇國內的一線品牌。他認為,中國美甲行業正從粗放增長轉向精細化運營,「AI互聯網時代,低端消費可能被取代,但是有温度的一對一的服務,不會一下子被機器取代」。

責任編輯:何俊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