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20:32
近期,浦發銀行公告稱,信達投資(即信達資產的子公司)增持了該公司的可轉債約1.18億張,佔轉債發行總量的23.57%,然后在三天后光速完成轉股,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實際上,類似的操作在2023年已有發生,當時中國華融(現改名為中信金融資產)以類似的方式大幅增持了光大銀行。除此之外,長城資產也積極佈局股份行,其在近期成爲了民生銀行的重要股東,並進入了其董事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近幾年監管對AMC提出「迴歸主業」的要求,先是中國華融也退出了在華融湘江銀行(現改名為湖南銀行)的股權,近期長城資產也將長城華西銀行的股權掛牌交易。這看似矛盾的增減持行為,實則背后隱藏着多重戰略考量。
首先,這幾家股份行亟需AMC的「紓困」。以浦發銀行為例,其作為入選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第二組的機構,監管的要求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38%,較上年末出現下滑。另外,按照既定流程,浦發轉債將於今年10月份面臨到期兑付。然而在信達投資出手之前,浦發轉債轉股的比例僅有0.01%。而光大銀行當年的情況與浦發銀行類似。在這樣的背景下,AMC購買轉債並轉股的操作,不僅起到了穩定軍心的重要作用,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關鍵舉措。
其次,AMC可通過增持銀行股獲得投資收益來緩解業績壓力。信達資產的歸母淨利潤從2020年的132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30億元;中國華融雖然實現了利潤增長,但是仍需積極經營來彌補當年的鉅虧;長城資產在2024年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微增;2025年一季度的歸母淨利潤則同比下滑13.23%。而同期銀行股卻走勢強勁,不僅股價屢創新高,分紅水平還持續提升,成為機構投資者穩定收益的重要來源。比如浦發銀行的2024年度利潤分配方案顯示,該行的現金分紅比例達到30.16%,較上年上升0.11個百分點。光大銀行的分紅率也穩定提升,且在今年一月首次實施中期分紅派息,民生銀行亦有類似操作。對於AMC而言,在當前業績增長面臨一定壓力的背景下,投資這些銀行股既能獲得資本利得,又能獲取較為穩定的分紅現金流,為業績增長提供了現實支撐。
更進一步,AMC加碼銀行股還有助於強化二者在不良資產處置領域的深度合作。2024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下發文件,提出國有大行、股份行等銀行機構可以將符合條件的風險資產轉讓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為二者的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礎。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則更進一步,提出支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加大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管理和處置力度。除了政策端的支持,二者在需求端亦高度匹配。比如浦發銀行在去年全年處置了不良資產1087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在這種背景下,AMC與銀行的合作可謂是一拍即合。
不過,AMC大舉入股銀行也可能埋下新的風險隱患。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次數已超過去年全年,大量資金集中湧入銀行板塊,其他機構投資者在銀行板塊的配置比重也持續上升。這意味着,假如銀行股的估值出現快速回調,AMC有可能在賬面上出現浮虧。進一步來看,假如機構投資者在股價下跌時爭相賣出,那麼很可能對金融市場帶來一輪新的劇烈波動。
更深層次地看,AMC大舉入股股份行,不僅是市場經濟下的投資行為,更是中央對銀行體系「維持穩定」的政策體現。這幾家AMC的背后是中央匯金或財政部。事實上,AMC增持股份行,與財政部此前對國有大行增資的邏輯一脈相承,都是國資參與資本市場、穩定金融體系的戰略操作。而這些AMC的高管出任這些股份行的董事,也意味着AMC不僅以股東身份入局,更開始影響銀行治理結構、業務方向,甚至在部分項目投放、資產處置機制上具有更強的話語權。
總的來看,AMC大舉入股股份行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在政策導向、雙方需求及政策意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行棋佈子,是一種戰略佈局。這一系列操作不僅在關鍵時刻為銀行提供了資本支持,緩解了潛在風險,也為AMC帶來了收益穩定器和業務協同的新抓手。從更宏觀的層面看,在當前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AMC與銀行的深度合作可能將成為未來化解金融風險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來源:安邦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