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17:56
中國工業報記者 祁曉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荊州市,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門户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戰略支點城市,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進程中,正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型工業化的歷史新篇章。7月4日,中國工業報社「2025尋找新質生產力領跑者案例」調研組一行走進荊州市,探訪工信部門、經濟開發區和各具代表性的工業企業。
「后發」「加速」:重塑區位優勢聚鏈成羣
「楚國之美,在其革新不輟。」荊州市副市長沈先武在與調研組座談時,信心滿懷地介紹了荊州市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后發」「加速」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情況,「荊州市的工業和文化歷史一樣底藴厚實。」他如是説。
作為全省唯一同時躋身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五大國家戰略的市州,荊州市以「23515」產業體系為綱(即智能裝備和農產品加工2個2000億元能級支柱產業,現代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新材料3個1000億元能級支柱產業,紡織服裝、醫藥健康、光電子信息、循環經濟、低空經濟5個500億元能級特色產業,15條重點產業鏈),推動規上工業總產值三年增長近25%,2024年GDP突破3506億元,連續兩年躋身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城市。15條重點產業鏈各由市領導掛帥,形成「鏈長+鏈主+鏈創」的協同機制。「我們為每條產業鏈繪製‘現狀圖、目標圖、路徑圖’,精準解決企業難題。」荊州市經信局局長張煒介紹。
「后發」和「加速」兩個關鍵詞讓調研組印象深刻。
荊州市,擁有2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楚國800年,鼎盛在荊州」。始建於三國、長達11.28公里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南國完璧」。這座承載着楚莊王問鼎中原壯志、演繹魏蜀吳三國風雲變幻、見證詩仙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豪邁曠逸的古城,近代史以來的「百年商埠,江漢明珠」,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一度在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浪潮中失去存在感。也許是長江進入九曲迴腸的荊江,曾經水患頻發的緣故,作為分洪區的荊州市在鐵路和航空方面的大基建姍姍來迟,荊州市錯過了大工業的一波機會,直到三峽大壩的雄起馴服了荊江,屬於荊州市的區位優勢終於王者歸來。
從荊州沙市機場出來,汽車奔馳在通往荊州經濟開發區的寬闊的復興大道上,荊州市工信局局長張煒介紹説,隨着荊州沙市機場通航,北煤南運大通道浩吉鐵路、焦柳鐵路和江漢運河、許廣二廣高速公路等,在荊州市與長江形成多個黃金「十字交叉」,荊州市加快構建鐵水公空「四網」聯運、人物資信「四流」融合的現代交通運輸和商業經貿體系,先進生產力的要素重新在荊州市加快聚集和重組。
湖北美的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的樓宇科技」)、華魯恆升(荊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魯恆升」)等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上市公司紛至沓來,攜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高起點、大規模將「智造」基地落子荊州市,輻射華中乃至全國、全球。企業降本增效,荊州市「智造」上了一個大臺階,要素重組,兩全其美。
荊州市構建的優質企業培育體系,覆蓋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產業鏈龍頭的全成長周期。在荊州經濟開發區,「企業吹哨、部門報到」的服務機制已成為常態。這種「店小二」式服務,使荊州市連續三年獲評全省營商環境評價優秀等級。「我們建設的智能車間,從立項到投產僅用8個月,多虧了政府的全程代辦服務。」一家企業負責人感慨道。目前,全市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07家,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的成長梯隊。
基因重組:老工業基地的體制變革疊加數智化綠色化轉型
在荊州經濟開發區,美的樓宇科技893畝的綠色工廠內,12條中央空調生產線通過iBUILDING數字化平臺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數千個終端通過5G網絡實時互聯,從智能安防到AI視覺檢測,構建起一個「會思考」的製造生態系統。
美的樓宇科技荊州基地的立體倉庫里,AGV機器人沿着激光導航線穿梭,將成品精準送至指定區位。「這套智慧調度系統可實現78179臺成品周轉,峰值倉儲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三倍。」通過部署APS(高級規劃與排程系統)、MES(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QMS(質量管理體系)等智能工業軟件,工廠實現生產參數實時優化,產品不良率下降至0.3‰,生產周期較改造前縮短40%。美的樓宇科技工廠負責人胡杰介紹,2024年該基地完成產值42.83億元,以每90秒下線一臺設備的速度,刷新了中央空調行業的生產紀錄。
美的集團落地荊州市,脱胎於「沙松冰箱」,這個曾經產銷量居全國第三位的沙市工業品牌,20世紀90年代被小天鵝收購,2008年小天鵝被美的集團收購。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中后期,荊州市助力美的集團復工復產,點對點接送3500多名美的員工返崗,保障了美的集團產品交付履約,減免税費,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堅定了美的集團在荊州市投資的信心。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表示,美的集團在荊州市建設冰箱、洗衣機和樓宇科技三大事業部新基地項目,在集團發展史上罕有。如今,美的集團荊州工廠已成為全球最大單體冰箱生產基地,是美的集團國內最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而該項目建設也助力荊州市打造國內智能家電生產基地的特色定位。
湖北美的樓宇科技荊州基地智能化生產線
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利華」)創立於1966年,經過改制、上市,已成長為本土企業中率先獲得國內主要半導體設備廠商認證的石英加工商,是全球少數幾家具有石英纖維批量生產能力的企業。菲利華副總經理劉俊龍介紹説,菲利華將石英纖維的直徑控制在3微米——僅為頭發絲的1/20,卻能承受1200℃的高温,「每立方厘米材料的雜質不超過10個,相當於在標準足球場里只允許存在一粒塵埃。」公司研發的硅鈦雙組分石英玻璃材料在室温下擁有接近於零的熱膨脹係數,該種石英玻璃材料技術國際領先。「我們的無羥基合成石英玻璃正在測試,將推動我國集成電路用石英產品升級換代。」近三年,企業投入研發費用超6億元,獲授權專利300余件。另外,公司制定了「一個菲利華,全面數字化」的數字化戰略發展方向,通過「 數字365」工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精益化、綠色化工廠打造。
菲利華高純石英砂樣品
在荊州市沙市區,同樣經歷了改制、上市的湖北江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瀚新材」),於2017年獲工信部首批「製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稱號,功能性硅烷產品覆蓋80多個國家,2024年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16億元,全球市場份額達19.83%。「我們的含硫硅烷產品成為米其林、固特異的入廠標準。」江瀚新材董事長甘書官拿起一段綠色輪胎樣品介紹,這種用於高端輪胎的關鍵材料,使輪胎滾動阻力降低15%,壽命延長20%。在三氯氫硅車間,一套自主研發的精餾裝置正在運行。「通過精準控制温度和壓力,這套設備可以使產品純度達99.999%,該設備生產的產品可直接用於半導體行業。」甘書官介紹,這套設備打破國外壟斷,使生產成本降低40%。企業累計獲得60項發明專利,主導起草兩項國家標準,成為行業技術標杆。企業在沙市區的支持協調下,擴大高端硅烷產能,推進全循環生產工藝,新建自動化智能化產線。
江瀚新材三氯氫硅車間中央控制室
2022年以來,荊州市大力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已建成5G宏基站1.1萬個,入圍國家「雙千兆」城市。全市1791家規上工業企業中,超80%實施了「智改數轉網聯」項目,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9.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美的洗衣機、恆隆集團等13家企業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156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本級兑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達3.75億元,惠及636家企業;爭取省「智改數轉網聯」診斷資金799.2萬元,為746家規上企業開展免費診斷。
高端裝備:多元力量共鑄「大國重器」
在荊州市高新區的石油裝備產業園,調研組置身於中石化四機石油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機公司」)的企業展廳,彷彿看到了荊州市工業史的濃縮版。「四機公司」是中石化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中國油氣裝備研製重點骨干企業,其前身於1941年始建於蘭州,后為解決石油運輸問題的汽修廠,1970年參加江漢油田會戰企業搬遷到湖北荊州市。篳路藍縷的創業史、產業報國的壯志、改天換地的豪情、勇於創新的精神,構成荊州市工業文化的基因。
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四機公司以硬核創新築牢國家能源安全根基。多年來,公司創造行業內近70項中國第一和世界首創。其SCF8000型壓裂裝置單機功率位居世界第一,175MPa超高壓管匯技術打破國際壟斷,支撐涪陵頁岩氣田累產氣超500億立方米;140MPa以上高壓流體控制元件填補國內空白;非金屬密封材料與結構技術,解決深地油氣開發「卡脖子」難題;9000米特深層鑽機攻克快移快裝等核心技術,助力順北油氣田創亞洲陸上最深井紀錄。四機公司自行研發的ZJ40/50DB新能源鑽機實現「零排放」,能耗降低68%;全電驅SXJ900E修井機作業人數減少60%,獲國際創新金獎;修井機對美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公司業務覆蓋常規、非常規和海洋油氣等三大領域,產品覆蓋全國各陸上油田、海洋油田,出口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沙特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四機公司智能化車間里,調研組看到,全球首臺5000型全電驅船載壓裂裝置正進行最后調試。這台為我國首艘大型壓裂船定製的「超級心臟」,集成的「智能化全電驅船載壓裂作業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綜合性能國際領先,單台可替代傳統12台2000型壓裂裝置,大幅提升深海作業效率。
四機賽瓦石油鑽採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機賽瓦」)是中石化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賽瓦集團公司於1992年共同出資組建的中美合資企業,2024年企業產值13.3億元,税收超5000萬元。其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混漿密度控制系統,廣泛應用於海洋油田,使固井質量合格率提升至98%。企業的「油氣井封層橋塞」產品全球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二,以93%的國內份額在石油裝備領域樹立標杆,成為工信部第三批認定的「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公司承擔國家級固井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與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共建中國首家石油鑽採自動控制軟件實驗室。其深水固井裝備作為唯一國產設備,成功應用於「981」鑽井平臺。「在南海1500米深海,我們的設備要承受15兆帕的壓力,相當於150個大氣壓。」一名四機賽瓦工程師指着模擬試驗檯介紹,通過採用高強度合金材料和特殊密封結構,四機賽瓦產品使用壽命達30年以上。
調研組在四機賽瓦調研採訪
法雷奧汽車空調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雷奧」)是法國法雷奧集團旗下熱系統業務在中國的核心生產基地之一。30年來立足荊州,專注於汽車乘客艙的舒適性熱管理及發動機熱管理系列產品研發生產銷售。2022年法雷奧在荊州市建立全球最大的熱系統研發中心,擁有整車NVH消音實驗室,並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建有中國首家振動噪聲聯合實驗室、系統性能實驗台等國際領先設施。「傳統空調在低温下效率驟降,我們的熱泵系統通過余熱回收,-10℃時制熱量仍保持80%。」法雷奧研發中心的一名工程師向調研組展示的測試報告顯示,該技術已應用於比亞迪、理想等車型,年配套量超50萬台。法雷奧正佈局車規級三電系統,將48V技術延伸至電動自行車、無人配送車等領域。法雷奧熱系統研發中心負責人表示,法雷奧2024年為奔馳、大眾等車企開發新產品15款,新能源產品佔比達40%,致力於汽車技術智能化、電氣化、輕量化、網聯化和移動數字出行的技術創新。
荊州荊龍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荊州荊龍」)是一家專注於研發生產高強度航空航天鋁合金部件和汽車轉向器部件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反重力澆注工藝與3D打印技術相結合,企業為航天科工生產的艙段構件,精度達0.01毫米,產品疲勞壽命達10萬次以上。這套用於衞星適配器的鋁合金構件,要承受火箭發射時的巨大過載。荊州荊龍董事長胡莉莉介紹,公司在汽車轉向器部件領域深耕多年,為克萊斯勒、東風、長安、江淮、比亞迪等供應轉向系統部件,2020年公司成功進入耐世特全球供應鏈體系。
煤化新篇:浩吉鐵路引燃「江陵運」
浩吉鐵路給江陵縣運來一個煤化工與化工新材料產業,連接武漢市與江陵縣的江漢運河立項,屬於江陵的好「運」來了。
「千里江陵一日還」,江陵縣委書記全運寶用李白膾炙人口的詩句為江陵縣「打CALL」,今天的江陵縣「千里京城一日還」,早班飛機飛北京,上午11點可以坐在北京的會議室談商務,晚上返回江陵,機場碼頭極為方便,將來江漢運河開通必將為江陵縣帶來新的機「運」。江陵縣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江陵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的海工裝備產業園已在緊鑼密鼓招商引資。
隨着國家為解決北煤南運建設的浩吉鐵路於2019年正式通車,湖北荊州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選址浩吉鐵路與長江交匯的長江北岸江陵縣,總投資70億元,佔地4500畝,具備落地8000萬噸煤炭接卸能力,根據市場需求3000萬噸可鐵水聯運至沿江地區,還有5000萬噸可就地轉化。
江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借勢規劃煤化工與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區,成功引進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規劃投資460億元,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一期投資115億元,佔地2495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1年11月開工,2023年10月全面投產。工廠僅用一個月就實現滿負荷生產,年產70萬噸顆粒尿素、100萬噸醋酸及20萬噸食品級CO₂,2024年實現年產值70億元。走進8公里長如銀色巨龍般穿梭的管道網絡廠區,你不得不感嘆荊州大項目「加速度」!
煤化工基地高起點採用國際先進工藝設備,通過「一頭多線」循環經濟模式,實現99%的煤炭轉化率,實現煤炭三分之二轉化為化工產品,達成近零排放目標。華魯恆升負責人介紹道,該工藝設備通過分析煤質變化自動調整氣化爐温度,使得原料轉化率提升3%;利用余壓發電技術,年節電1.2億度,相當於減少10萬噸標準煤消耗;在碳捕集車間,純度99.9%的液態CO₂通過槽車運往飲料廠,這部分產品年銷售收入達1.2億元,實現了從污染物到資源的轉變。二期20萬噸BDO(BDO是一種重要化工原料,在醫藥、化工、紡織、造紙、汽車和日用化工等領域廣泛應用)項目即將投產,全部達產后預計工廠年營收將超200億元。
湖北合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聚」)是江陵縣煤化工與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引來的金鳳凰。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將研發視為生命線,研發人員佔比超40%,年研發投入佔營收約8%。公司組建了一支55人的精鋭研發團隊,其中包括三名博士和六名碩士。鄭雄峰這位「技術控」掌舵人,創辦內部科技刊物,考覈研發團隊的核心指標直指高水平論文發表數量,營造前沿技術探索氛圍。其創新觸角深入多個關鍵領域,包括無人機高模量低密度材料、新能源汽車高光免噴塗材料、5G通信低介電損耗材料、醫療器械高耐消毒腐蝕材料等。其自主品牌HJUCHEM高分子聚合物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工業機器人、智能家居等十多個行業,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在合聚實驗室里,鄭雄峰舉起一片近乎透明的樣件説:「這是我們為5G通信研發的低介電損耗材料,該材料能使信號穿透損耗降低30%以上。公司正構建「材料基因庫」並啟動人工智能中心,在自研材料性能預測軟件基礎上,攻關AI驅動材料配方生成技術,一旦突破,有望將工程塑料配方開發效率提升1-2個數量級。」
返鄉創業:縣域經濟的強勁動力
監利市位於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臨長江,北襟襄水,東跨洪湖,西接江陵、石首,人口超過150萬,因東吳「令官督辦」「監收魚鹽之利」而得名。改革開放初期,農業大縣無工不富,農民們背井離鄉,扛着大包小包外出打工。多年后,監利市在外打工創業者形成專門從事玻鋁行業的10萬「玻鋁大軍」。湖北南桂鋁業集團(以下簡稱「南桂鋁業」)董事長彭小龍的父親就是這打工潮的一員。彭小龍子承父業,逐漸做大。受監利市招商引資感召和父親之命,彭小龍牽頭,組織一批玻鋁創業企業家返鄉創業——監利市華中生態鋁示範產業園應運而生。目前,園區30萬噸鋁加工產能中,光伏邊框與汽車零部件各佔50%,南桂鋁業與隆基、吉利等企業建立長期合作。2024年帶動就業超5000人,其中76家返鄉創業企業貢獻了80%的新增崗位。「預計2025年年產值將突破百億元,南桂鋁業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綠色鋁產業基地。」監利市委副書記瞿俊森充滿信心地説道。
監利市華中生態鋁示範產業園的中控大屏上,104家企業的實時數據構成一幅動態產業圖譜。作為園區龍頭,南桂鋁業引進世界最先進的立式氧化、熔鑄鋁棒、污水處理等核心加工設施,通過統一環保設施、集中採購原材料,構建起「熔鑄—擠壓—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以前各家企業分散處理鋁灰,既不環保又不經濟。現在通過集中處理中心,回收率從65%提升至92%。」彭小龍指着處理車間介紹,這套自主研發的再生鋁系統,年減少固廢填埋8萬噸,相當於減少土地佔用300畝。
監利市華中生態鋁園區統一污水處理區
在南桂鋁業的熔鑄車間,廢鋁經過預處理、熔鍊、精煉等32道工序,轉化為純度99.7%的鋁棒。「我們的再生鋁可直接用於生產光伏邊框,性能與原生鋁相當,每噸成本降低250元。」彭小龍表示,檢測報告顯示產品力學性能達標率100%。
湖北一半天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半天製藥」)是監利市培育起來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抗腫瘤、兒童用藥及腸外營養製劑、原料藥於一體的生物醫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研發中心地處武漢光谷生物城,現有研發人員51人,其中博士10 人,碩士15人,聘請中組部「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任首席科學家;成立了「院士工作站」。近年來,公司先后投資 3.5 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儀器設備配置和產品研發。公司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衞健委「重大新葯創制」品種四個,其中,創新葯複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V-SF、14AA-SF 品種,屬於全國獨家品種。此外,一半天製藥還是《中國藥典》標準起草研究單位。
爲了創新產品快速生產,公司以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為突破口,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數字化工廠為階段目標,創新集成先進的自動化控制和過程分析技術為手段,加快項目建設。公司引進德國普羅瑪等進口設備及生產線,於2023年5月建成華中地區唯一的多腔袋生產車間,公司於10月完成多個創新葯品種的註冊並投產。2023年11月,公司已完成西區主體廠房15000平方米的建築,完成BFS小水針生產線設備、配套車間設備設施的訂購。公司項目全面建成后,可形成年產多腔袋製劑500萬袋,BFS小水針6億隻的產能。生產的製劑達到美國、歐盟等國際領先標準。
浩宇製衣智能化生產線
監利市浩宇製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浩宇製衣」)董事長郭應平是湖北潛江市人,選擇紮根監利市,他在監利市城東工業園及5個鄉鎮佈局8個生產基地,通過數字系統織就年產600萬件服裝的產業網絡。「總部負責研發設計和訂單統籌,鄉鎮分廠專注生產,實現‘1小時供應鏈圈’。」郭應平介紹,2024年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58億元,其中50%為ODM訂單。「雲端裁縫鋪」則演繹着傳統產業自動化數字化轉型路徑。在浩宇製衣智能裁剪車間,電腦設計的裁剪圖自動傳輸至全自動裁牀,紅外線定位技術使面料利用率提升5%。「以前15個工人一天裁300件,現在機器8小時能裁2000件。」郭應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智能化改造后,用工減少70%,每米麪料成本下降0.15元,訂單交付周期從30天壓縮至15天。
【記者手記】
因地制宜:中部崛起正當時
近日,湖北省2025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火熱出爐,上半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9642.61億元,同比增長6.2%,高於全國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與已公佈的各省份數據比較,湖北上半年生產總值(GDP)增速大省領先、中部領跑。
荊州市,長江經濟帶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重要的支點城市,正抓住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機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塑區位優勢聚鏈成羣。近幾年,荊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居湖北各地市州第一方陣,成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崛起的生動範本。
中部崛起的關鍵,在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製造業強,則經濟強。做大做強制造業,首先體現在「智改數轉」的深度突破。美的樓宇科技的智能生產線每90秒下線一臺設備,菲利華將石英纖維精度控制在3微米,這些令人驚歎的製造精度和效率背后,是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對生產要素的系統性重構。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帶來科技的平權,既可以使老工業基地的傳統企業革故鼎新,脱胎換骨,也可以使中西部地區迅速承接海外和我國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還可以使傳統的農業大縣迅速跨入新型工業化階段。美的集團的智慧家電基地、山東華魯恆升的現代煤化工基地等百億產業的導入,這些基於數字化、智能化的大手筆、高起點、快速度投產,從而在三五年,甚至快到一二年時間內把荊州市工業提升一個能級。
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地方工業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隨着荊州市沙市機場通航,北煤南運大通道浩吉鐵路、焦柳鐵路和江漢運河、許廣二廣高速公路等落成,在荊州市與長江形成了多個黃金「十字交叉」。荊州市加快構建鐵水公空「四網」聯運、人物資信「四流」融合的現代交通運輸和商業經貿體系,先進生產力要素重新在荊州市加快聚集和重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均衡佈局,為中西部地區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如何抓住機遇,築巢引鳳,生態賦能,打造服務型政府、有為型政府,是實現中部崛起的必答題。
記者在調研採訪中,深切感受到內陸省份包括湖北地方政府的服務意識在增強,營商環境日趨改善,企業家創業創新的氛圍越來越濃厚。荊州市推行的產業鏈長制,以「鏈長+鏈主+鏈創」的協同機制,政企協同共促生態培育,對產業鏈補鏈強鏈、區域經濟提質增效起到了關鍵作用。監利市作為勞動力輸出大市,針對外出打工創業的10萬「玻鋁大軍」,開展「返鄉創業」招商,量身定製監利市華中生態鋁示範產業園,成功孵化出產值百億的鋁材加工產業,説明外出打工創業者中有人才,也是內陸省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資源。
荊州市的實踐有力啟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歸根結底,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部崛起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