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淨利潤暴降16%!特斯拉為何突然不賺錢了?

2025-07-28 16:09

(來源:BT財經)

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的發佈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財報顯示,這家曾經高歌猛進的行業領頭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盈利壓力:營收同比下降12%至225億美元,淨利潤下滑16%至11.72億美元,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8%降至17.2%,自由現金流更是從一季度的6.64億美元驟降至1.46億美元。

這一系列數據或反映特斯拉當前面臨的經營困境,同時揭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重大轉折。特斯拉為何「突然不賺錢了」?特斯拉能否在AI與機器人出租車的新賽道上重振雄風?

特斯拉盈利能力的結構性下滑

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交出了一份令投資者憂喜參半的成績單。表面看,11.72億美元的淨利潤略高於市場預期的11.36億美元,每股收益0.40美元也接近預估的0.42美元,但同比16%的利潤下滑與12%的營收萎縮,揭示了這家電動汽車巨頭正面臨的嚴峻挑戰。其財報可以看出,特斯拉的盈利能力下滑具有結構性特徵,而非暫時性波動。

據財報顯示,營收與利潤的雙雙下滑構成了本季財報最顯著的特點。特斯拉總營收從去年同期的255億美元降至225億美元,其中核心的汽車業務收入暴跌16%至166億美元,直接拖累了整體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特斯拉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營收同比下滑,上一季度(2025年Q1)營收同比下降9%至193億美元,淨利潤更是暴跌71%。這種持續性下滑趨勢表明,特斯拉麪臨的問題已超出常規商業周期範疇,而是行業競爭格局與自身商業模式的深層次變化。

毛利率的持續走低同樣令人擔憂。17.2%的整體毛利率雖略高於分析師預期的16.5%,但較去年同期的18%仍有所下滑。細分來看,汽車業務毛利率(剔除碳積分收入)的下降更為明顯。據巴克萊銀行分析,特斯拉不含碳積分的汽車業務毛利率從一季度的12.5%微升至約13%-14%,但仍遠低於往年水平。這種「增量不增利」的現象在特斯拉歷史上頗為罕見,反映出其傳統定價策略與成本結構正面臨嚴峻挑戰。

自由現金流的急劇萎縮則是另一個危險信號。二季度1.46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不僅遠低於一季度的6.64億美元,更與分析師預期的7.60億美元相去甚遠。特斯拉解釋稱,現金流下降主要源於「限制性現金和用於融資活動的現金發生變化」,但市場普遍認為這反映了公司在產能擴張與新技術研發上的鉅額投入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現金及等價物總額從上一季度的370億美元小幅減少至368億美元,雖然仍保持充裕,但下滑趨勢值得警惕710。

從區域市場表現看,特斯拉麪臨高度分化的挑戰。中國市場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上海超級工廠在Q1國內銷量同比增長28%,但這一增長部分源於激進的金融促銷政策,如「5年0息」購車方案和各類補貼。相比之下,歐洲市場堪稱「災難」,Q1交付量同比腰斬49%,德國、荷蘭等核心市場跌幅超50%。美國本土市場同樣不容樂觀,未披露具體數據的14.5萬輛交付量被指存在15%同比下滑。這種區域分化表明,特斯拉的困境並非全球性需求萎縮,而是競爭格局與品牌吸引力的區域性差異所致。

特斯拉的庫存壓力也在持續增加。財報顯示,公司庫存天數從一年前的18天增至24天,部分車型如Model Y在中國的產量與交付量差額達1.2萬輛。庫存周轉放緩既反映了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暗示特斯拉的生產計劃與市場實際之間存在脱節。為消化庫存,特斯拉不得不加大促銷力度,這又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形成惡性循環。

綜合來看,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呈現出的是一幅增長乏力、利潤承壓的圖景。雖然公司在AI與機器人出租車等新領域的佈局為市場提供了敍事空間,但核心汽車業務的疲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接下來,我們需要深入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內外部原因,以及特斯拉將如何應對這場盈利危機。

汽車銷售為何成為利潤「拖累」

作為特斯拉營收與利潤的核心支柱,汽車業務在本季度的表現堪稱近年來最差。數據顯示,特斯拉二季度汽車交付量僅為384,122輛,同比下降13%,創下自2022年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更為嚴峻的是,汽車業務收入同比驟降16%至166億美元,降幅超過整體營收下滑速度,這直接導致公司盈利能力的整體下滑。深入分析這一現象背后,是特斯拉汽車業務面臨的多重結構性挑戰,這些挑戰短期內難以通過常規經營手段化解。

車型老化與產品周期問題是影響特斯拉銷量的首要因素。目前特斯拉主力銷售車型Model 3和Model Y已上市多年,儘管公司不斷進行小改款,但本質上仍屬於同一代產品。相比之下,競爭對手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中國品牌幾乎每年都推出全新車型或重大換代產品。德銀分析報告指出,儘管小米SU7訂單已接近30萬輛且交付周期超過50周,但特斯拉Model 3在中國的銷量「並未受到明顯衝擊」。這一看似樂觀的表述實則反映了更深層的問題——特斯拉產品已無法引領市場潮流,而只能守成。在快速迭代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這種產品策略顯然難以維持長期競爭力。

價格戰的惡性循環是侵蝕特斯拉利潤的又一重要因素。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特斯拉自2023年起在全球範圍內多次降價。在中國市場,公司於2025年4月推出「初夏限時福利」,Model Y全系首次提供「5年0息」金融方案,首付最低7.99萬元,月供低至3060元,疊加各類補貼后消費者總節省金額超5.6萬元。這種激進的價格策略雖然短期內刺激了銷量(中國Q1國內銷量同比增長28%),但卻付出了利潤率大幅縮水的沉重代價。財報顯示,特斯拉汽車業務毛利率從歷史高點的30%左右降至目前的約12.5%-14%(不含碳積分),降價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供應鏈成本上升進一步加劇了特斯拉的盈利壓力。特朗普政府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加徵10%關税的政策直接導致特斯拉單車成本增加約1200美元。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上坦言:「關税已成為低利潤率企業的沉重負擔」。雖然特斯拉北美供應鏈本地化程度已達65%,但仍有大量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特別是用於能源存儲產品的LFP電池全部進口,面臨55%的高額關税。這種地緣政治引發的成本上漲具有長期性特徵,僅靠內部效率提升難以完全抵消。

從產品組合角度看,特斯拉還面臨高端市場乏力、平價車型缺位的結構性問題。目前特斯拉產品線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豪華車型(與奔馳EQS、寶馬i7等競爭),而在更主流的2.5萬-3.5萬美元價格區間,承諾已久的「更經濟車型」(市場俗稱Model 2)又迟迟未能量產。馬斯克在財報中表示「更經濟車型按計劃將於2025年推出」,但德銀報告指出,該車型量產已被推迟,預計2025年僅能在第四季度貢獻2.5萬輛銷量。這種產品斷層使特斯拉在兩大關鍵細分市場都缺乏競爭力,只能依靠已顯老態的Model 3/Y在中端市場苦撐。

綜合來看,特斯拉汽車業務面臨的不是單一市場或短期調整的問題,而是產品、價格、成本、競爭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系統性挑戰。這些問題有些源於外部環境變化,有些則是特斯拉自身戰略選擇的結果。無論如何,這些因素在2025年第二季度集中爆發,導致汽車業務從昔日的利潤引擎變成了拖累整體業績的「包袱」。

作 者 | 元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