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盛不裁員了

2025-07-28 17:18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資界;作者:周佳麗

事情變得好起來。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高盛已決定今年不再進行第二輪大規模績效裁員,原因是——投行業務的復甦優於預期,股票交易收入更是刷新華爾街歷史。

梳理下來,由高盛操刀的IPO交易尤其亮眼。年初至今,高盛主導參與的首次公開發行和股票增發交易總額高達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億元),當中不乏寧德時代、蜜雪冰城、古茗、布魯可等明星公司。這也使得高盛重返港股IPO發行承銷排行榜榜首。

高盛歷來被視為投行圈的風向標,此次「停止裁員」也許正如掌門人David Solomon所言,「目前,事態正在積極向前發展。」

業績大漲,高盛不裁員了


説起來,「裁員」幾乎已經成為高盛內部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尤其是疫情后幾年,這家叱吒華爾街的投行巨頭都會在內部進行一年一度的淘汰賽,動輒減員數千人。猶記得2023年初,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市場低迷后,高盛至少裁減3000人的消息甚囂塵上,這是高盛史上又一大規模裁員,主導IPO和併購交易的投行部門則是重災區

今年也不例外。早在一季度便有市場消息稱,高盛正準備進行新一輪裁員,此輪裁員的重點是副總裁級別。當時知情人士透露,高盛CEO David Solomon已向高管們表示,與總體招聘規模相比,公司近年來招聘了太多的副總裁,預計將裁員約3%至5%。該計劃作為優先事項,將影響約1900名員工,預計產生1.5億美元的遣散費。

春天過后,事情有了變化。得益於全球交易市場的復甦,高盛在今年第二季度的交易活動相當活躍,收穫了超乎預期的成績單——營收145.8億美元,淨營收145.8億美元;每股收益10.91美元,同比增長26.57%。

當中最亮眼的是股票交易。高盛第二季度股票交易收入達43億美元,較華爾街分析師預期高出約6億美元,比今年一季度再增長1億美元。高盛官方表示,本季度交易盈利創公司歷史單季最高記錄。

這一季度,高盛的投資銀行部門也十分忙碌。David Solomon在最新財報電話會上表示,今年迄今,高盛已宣佈的併購交易量同比增長30%,比過去五年平均水平高出15%。期間,高盛操刀了能源公司12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Salesforce 80億美元收購數據管理軟件巨頭Informatica等超級deal。

過去三個月,高盛還在全球完成了11個IPO的定價,包括「穩定幣第一股」Circle、金融科技明星股Chime、金融獨角獸eToro等。這些公司IPO上市后,漲幅喜人。

如此種種,助推高盛的投資銀行費用飆升,第二季度漲至21.9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5%,漲幅遠超同行。 

這番景象還將持續。David Solomon透露,在諮詢業務的推動下,高盛儲備的待辦訂單量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第二季度諮詢部門的收入已同比增長70%。而伴隨公司招標和委託正在增多,預計交易還將繼續隨之增加。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高盛宣佈暫停任何與績效相關的大規模裁員計劃。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高盛投行團隊將不會有人被裁。

高盛在香港,IPO忙瘋了


今年,高盛在香港身影活躍。

赴港上市潮歷歷在目。根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香港共完成了42宗首次公開招股發行,合共集資額超過1070億港元,已較去年全年多約22%,位列全球第一。而那些超級IPO的身后都出現了高盛的身影。

先是年初開門紅——布魯可2.15億美元(綠鞋后2.48億美元)港交所首次公開發行。此次IPO,布魯可熱度驚人,認購倍數達約6000倍,國際配售部分獲得了約39倍的認購,按當時記錄是自2021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高盛投資銀行在這宗交易擔任聯席保薦人。

緊接着,茶飲上市潮來了,高盛主導了古茗IPO——2.33億美元(綠鞋后2.61億美元)港交所首次公開發行,國際配售部分在價格區間頂端獲得了約15倍的超額認購,有着主權財富基金、國際及中資長線基金的積極參與,公司得以全額行使15%發售量調整權。

聚焦中國消費零售行業IPO,蜜雪冰城稱得上高盛今年最難忘新股之一。今年3月,雪王港股敲鍾上市,期間香港公開發售認購倍數超過5200倍,凍資約1.8萬億港元創造歷史記錄,非基石國際配售部分也獲得了約70倍認購,主權財富基金和國際長線基金的需求強勁。

雖然在今年最大IPO——寧德時代赴港上市中,高盛錯失了保薦人角色。但據彭博社報道,作為這宗交易的整體協調人,高盛還是將寧德時代26億美元基石融資中的11.5億美元配售給了包括科威特投資局和中石化(香港)等在內的投資者。這幾乎相當於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公司等四家主承銷商的總發行量。

此外,高盛還在小米集團、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交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其實早在去年底,高盛便是首家預判中國市場復甦的國際投行,並提前數月進行內部戰略調整,主動推介中國企業赴港上市。「我們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投資者,這就是我們能夠完成交易的原因。」高盛亞洲(除日本外)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王亞軍在媒體採訪中表示。

一個新的記錄形成——在今年6宗規模超10億美元的IPO發行中,僅高盛一家便主導參與了5宗,是今年以來亞洲(除日本)股票資本市場排名第一的投行,也是香港IPO發行中排名第一的國際投行。可以想象,這些交易將為高盛帶來巨大的收入,説「大賺特賺」都不為過。

回想1983年,高盛在香港建立辦事機構,正式開啟大中華區版圖,后來又於1994年開始在內地的業務經營。見證了中國交易市場的起起伏伏,這家華爾街巨頭始終站在這里。

「我們仍然對中國的長期經濟增長滿懷信心,也將持續發揮我們的力量幫助客户發展業務。」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總裁施南德(Kevin Sneader) 今年表示,中國仍頗具吸引力,是全球資本流動的討論焦點

止跌向好


高盛往往被視為行業風向標。

如其所言,中國市場這邊風景甚好。「今年有個特別明顯的感受——朋友圈里IPO祝賀多了。」覆盤上半年資本市場的種種景象,一位創投大佬分享體感。

先是港股沸騰一幕,儘管全球地緣政治環境仍然複雜,但恆生指數依然領跑全球,上半年上漲超過20%,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同比增長82%至2400億港元。全球投資者也在迴歸,新股IPO絡繹不絕,「港股三姐妹」(泡泡瑪特、老鋪黃金、蜜雪冰城)暴漲一幕令人驚歎。

來到7月,盛況再度拉開,甚至上演一天5個IPO敲鑼的名場面。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近發表網誌表示,目前市場普遍看好港股及新股市場下半年的表現,申請在港IPO的個案正在快速增加,至今已收到約200宗申請。

A股IPO市場也似乎徐徐「開閘」。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上半年共有51家企業成功上市,融資額為370.66億元人民幣,分別同比增長15.9%和14.8%。

印象深刻的是6月影石創新登陸A股,締造「智能影像第一股」,首日開盤大漲285%,最新市值660億元。眼下每一個A股IPO都彌足珍貴,影石創新IPO帶給一級市場的意義不言而喻。

猶記得6月30日,A股三大交易所一夜新增受理41家IPO企業。至此2025上半年A股已受理177家企業,遠超2024年全年受理總數,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沐曦集成電路、摩爾線程等超級獨角獸。與此同時,證監會宣佈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令人期待。

目之所及,今年投資機構收穫的IPO更多了,IPO賬面價值也實現上漲。二級市場的效應漸漸傳導至一級市場,變化開始浮現:募資市場止跌回穩,投資端的數據有所回暖——2025一季度案例數上漲12.2%。這是近三年來第一次翻紅。

經歷過去幾年的低谷,所有人都在期待拐點。而人潮湧動,一個新的周期正在開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