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16:57
7月25日,由浙江省商務廳、金磚國家特殊經濟區中國合作中心祕書處、杭州市商務局、錢塘區商務局指導,36氪、錢塘建設集團聯合主辦的2025「以「匠心」至「世界」」出海大會將於杭州錢塘君瀾大飯店盛大啟幕。作為36氪全新打造的聚焦全球化與出海領域的IP盛會,大會設立主會場及分會場「投資金磚」-國別合作對接會。大會主會場將分為「不確定中確定」和「在全球做生意」兩大篇章,聚焦消費、科技、電商、金融、新能源等出海熱門領域,涵蓋10余主題演講、5場圓桌對話與East Forward 2025出海全球化創新名冊發佈環節,解碼「產品 - 技術 - 生態」協同增長的確定性邏輯,為企業穿越全球化迷霧、構建可持續出海能力提供可借鑑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當日,全球化智庫(CCG)副祕書長張偉帶來《從智庫視角看中企出海的機遇、挑戰與成功之道》的主題分享。
以下為張偉演講內容,經36氪整理編輯:
各位來賓,下午好!我想從全球化智庫的視角,圍繞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挑戰與成功之道,分享一些思考,核心可以概括為「344陣型」——3大機遇、4重挑戰、4項核心能力。
一、機遇:全球化3.0時代的三大戰略窗口
從1492年大航海開啟第一次全球化,到1800年工業革命推動第二次全球化,再到2000年后互聯網催生的全球化3.0,人類正經歷第三次全球化浪潮。這一時代的核心特徵是數字技術重構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也為中國企業出海創造了獨特機遇。
1. 區域經濟一體化紅利加速釋放
過去,全球化由美國主導,但其邏輯已難以適應各國發展需求——近年來美國頻繁「退羣」「加徵關税」,本質上是霸權國家在衰落期的「任性」。與此同時,更多國家開始尋求新的合作路徑:歐盟領導人密集訪華、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RCEP落地三年來持續釋放便利化紅利……這些都意味着區域協同正成為全球化的新主流。
以RCEP為例,貿易便利化措施讓產品標準更易達成共識,物流與檢疫效率大幅提升。比如馬來西亞榴蓮曾因保鮮難題無法出口中國,如今通過快速物流與免檢政策,哈爾濱的消費者也能吃到新鮮的貓山王。對企業而言,這意味着產品出海的「通關成本」顯著降低,尤其是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正成為佈局重點。
2. 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價值躍升
中國企業已從「貼牌代工」邁向「品牌與技術輸出」,在新能源汽車、電池、高端製造等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比亞迪在匈牙利建立歐洲總部、吉利與沃爾沃聯合開發整車技術、寧德時代佔據全球57%的電池市場份額……這些案例印證了中國企業在價值鏈中高端的突破。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強化了這一優勢:中老鐵路通車后,物流成本降低15%,通關效率提升30%;未來中歐班列的延伸將進一步打通歐亞供應鏈。這種「硬聯通」與「軟聯通」(規則對接)的結合,讓中國企業有機會在產業鏈重構中佔據更核心位置。
3. 數字技術驅動的範式革命
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算力、算法、應用場景)全球領先。SHEIN通過柔性供應鏈每天推出4000款新品,TikTok憑藉獨創算法成為全球現象級應用,這些案例證明:數字技術能讓企業以「小快靈」的方式觸達全球用户,甚至改寫行業規則。
但需警惕的是,技術優勢也引發了國際競爭的加劇——美國為遏制TikTok,甚至專門修訂法律推動強制收購,本質上是用強權邏輯爭奪數字霸權。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數字技術的全球競爭力。
二、挑戰:傳統風險與新型風險的疊加衝擊
機遇背后,挑戰同樣顯著。當前企業出海面臨的是「傳統風險+新型風險」的雙重考驗:
1.地緣政治風險的泛安全化
中美博弈常態化下,「泛安全化」傾向加劇——科技、貿易、投資等領域常被貼上「國家安全」標籤。企業需建立「技術-法律-政治」三位一體的風控體系,避免成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
2. 合規治理的本土化鴻溝
各國法規差異巨大:歐盟的ETS(碳交易體系)、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要求企業全生命周期綠色合規;東南亞的勞工法、數據隱私法與國內差異顯著。一旦觸碰紅線,可能面臨「天價罰款」甚至業務停擺。
3.人才結構性短缺
跨文化管理人才稀缺是普遍痛點。企業難以大規模外派高管,必須依賴本地化團隊,但如何培養既懂業務又通文化的本地人才,仍是長期課題。
4.供應鏈韌性的隱形挑戰
部分企業盲目跟風佈局(如扎堆越南、墨西哥),卻忽視當地產業鏈配套不足、政策波動等問題。供應鏈的「韌性」不僅在於分散佈局,更在於對區域風險的預判與動態調整。
三、成功之道:從機會驅動到能力驅動的轉型
早期出海靠「膽子大」,如今則需「能力強」。結合CCG多年跟蹤的案例(如TCL出海25年、傳音深耕非洲),成功的出海企業需具備四大核心能力:
1. 戰略錨定:從跟隨者到規則共建者
不再被動適應國際規則,而是主動參與制定標準。華為推動5G標準、寧德時代主導電池技術規範,都是「從產品輸出到規則輸出」的典範。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中國企業已具備制定全球標準的實力。
2. 本地化深耕:從市場進入到文化融入
本地化不是簡單的「設廠賣貨」,而是深度融入當地文化。比如傳音手機針對非洲用户優化拍照算法,使其更適配深色皮膚;海爾在東南亞推出應對潮濕氣候的空調,都是「文化共情」的體現。只有讓產品與服務「接地氣」,才能真正紮根市場。
3. 風險防控:構建智能預警體系
藉助AI技術實現合規前置——通過大數據監測各國政策變動、輿情風險,提前制定應對方案。記住:「不出海可能出局,但一出海就出局的案例更多」,風控是出海的「生命線」。
4. 價值共創:打造可持續發展模式
與當地建立「利益共同體」:在非洲建廠時,僱傭本地員工、參與社區公益,讓工廠成為「當地人的飯碗」;在歐洲佈局時,聯合本地企業研發,共享技術紅利。這種「軟實力」能讓企業在動盪中獲得保護。
四、長三角出海:製造業升級與數字經濟的「雙輪驅動」
作為製造業與數字經濟的「雙高地」,長三角企業出海應立足兩大優勢,走出差異化路徑:
- 高端製造出海:依託寧波汽車產業鏈、蘇州智能製造等基礎,推動「製造+研發」一體化佈局,避免「重生產、輕技術」的老路。
- 數字經濟賦能:藉助杭州數字產業優勢(電商、直播、AI),將國內成熟的「數字營銷+供應鏈」模式複製到海外,如通過TikTok直播、AR試裝提升用户體驗。
長三角企業更需注重「三方共贏」——平衡與當地政府、社區、合作伙伴的關係,讓出海成為「多贏」而非「零和」遊戲。
結語
出海不是簡單的「地理遷移」,而是企業戰略、文化包容、制度創新的全面變革。在全球化3.0時代,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或許充滿挑戰,但憑藉供應鏈優勢、數字技術實力與文化韌性,一定能在全球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全球化智庫(CCG)自2008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為企業出海提供政策研究、風險評估等支持。希望與各位一道,在這條充滿機遇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真正實現「與世界共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