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布鞋首富」爭產風波將這家銀行推上風口浪尖

2025-07-28 16:29

(來源:華銀戰略觀察家)

近期,娃哈哈宗氏家族遺產糾紛轟動全國。「布鞋首富」宗慶后的子女鬧上香港法庭,要求凍結一個約18億美元(129億人民幣)信託賬户,以追索宗慶后生前承諾的每人7億美元信託權益。

除了爭產事件本身,這也讓開設該信託賬户的銀行——匯豐銀行,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方面,"布鞋首富"的朴素形象深入人心,其家族爭產涉及的21億美元資金,與公眾對民族企業的道德期待形成強烈反差。而匯豐銀行作為跨國金融機構,為其開設信託賬户、轉移資金提供了便利,被部分輿論視為"助長家族私利"。

另一方面,爭產案件涉及香港與內地的司法管轄權衝突,匯豐銀行作為連接兩地金融系統的樞紐,其賬户信息調取、資金凍結等程序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特別是美國籍子女通過香港法院發起訴訟,凸顯離岸金融架構的複雜性。

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中排名第三的國際大銀行,匯豐銀行和中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匯豐銀行的全名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是國際大型銀行中唯一用中國城市命名的銀行。

160年前,一位格蘭人在香港創辦了匯豐銀行。至今,匯豐銀行仍是港幣的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另外兩家是中國銀行和渣打銀行)。

據說,匯豐銀行的非中國籍高管都有起中文名的傳統,這被視為一種尊重和融入亞洲市場文化的方式。

比如,現任高管中,杜嘉祺 (Mark Tucker):集團主席,艾橋智 (Georges Elhedery):集團CEO,鮑哲鈺(Geraldine Buckingham):獨立非執行董事 ,郭佩瑛(Pam Kaur):首位女性財務總監,戴愛蘭(Aileen Taylor):公司祕書長,等。 

前任高管中,祈耀年 (Noel Quinn):前任集團CEO,歐智華 (Stuart Gulliver):前任集團CEO,龐思奮 (John Bond):前任集團主席,等。

這些中文名字通常都是精心選擇的,不僅發音上與英文名相似,而且寓意吉祥,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習慣。

在2600余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匯豐銀行排名第5位(股票簡稱「匯豐控股」,股票代碼0005.HK)。

曾幾何時,「聖誕鍾,買匯豐」,一度是香港——這座亞洲金融中心的民間共識。聖誕前后,年終花紅到手,立即買入0005.HK。投資這隻老牌港股,股價平穩、分紅穩定,安全且有利可圖。

當然,今日不同往時。匯豐股票的神話已是一個傳説。但最近這輪港股行情中,匯豐股價也已從2024年8月的60元港幣以下,上漲到目前的近100元港幣,總市值更是超過1.7萬億港幣——比中國銀行高出2000多億。

股價的奇蹟背后是業績的支撐。香港現如今已成為匯豐最大的利潤中心。因此在全球瘦身,同時將資源聚焦在最賺錢的區域,比如香港等,正是匯豐近來的戰略重點。

2024年到現在,匯豐出售經營性資產就包括: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銀行業務,法國零售銀行和人壽保險業務,德國私人銀行業務,南非業務。而且,至今仍在持續。

同時,在印度、香港等地保持擴張。2025年初,匯豐獲批在印度20個新城市開設分⾏。再早之前的2024年10月,印度現代汽車在孟買證交所上市,募資33億美元——這場印度歷史上最大IPO,主承銷商也是匯豐。

2024年財報顯示,香港匯豐全年税前利潤204.7億美元,佔整個匯豐税前總利潤323.09億美元(約2536億港幣)的63.4%。

英國匯豐的效益也不錯,税前利潤98.58億美元,但不及香港匯豐的一半。

2025年一季度,匯豐94.84億美元的税前利潤中,香港匯豐的佔比更高,達64.6%。再加上英國匯豐,這這地合計貢獻了匯豐税前總利潤的93.3%。同期其他大區,包括中東、北美的匯豐銀行和其他實體,合併貢獻税前利潤只有14.24億美元。

最掙錢的區域是香港和英國,最掙錢的業務則是財富管理和投資銀行。

2024年財報顯示,匯豐的財富管理板塊的營業利潤為121.35億美元,利潤率44.4%;而投資銀行板塊的營業利潤為70.63億美元,利潤率40.8%。

因此,2025年,匯豐調整了組織架構,將原先的財富管理、企業金融、投資銀行三大板塊拆分重組為四大板塊:香港、英國(以地理區域為界,擁有全業務),企業及機構理財板塊(中國香港、英國之外的企業金融和投資銀行業務)、國際財富管理及卓越理財板塊(中國香港、英國之外的零售業務)。

2024年財報顯示,匯豐最大股東是持股9%的全球最大的資管公司貝萊德,第二大股東是持股8.37%的平安資管。

近年來,中國平安與匯豐銀行高管層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雙方在公司治理、戰略方向及股東權利等方面存在深層分歧。

自2022年起,中國平安多次建議匯豐將其盈利能力最強的亞洲業務分拆,在香港單獨上市,認為此舉有助於聚焦增長、釋放估值、提高股東回報。

然而,匯豐董事會以破壞全球業務協同、帶來執行風險為由,堅決反對分拆提案。

此后,中國平安與匯豐管理層進行了多輪高層溝通,但成效甚微。2023年,平安罕見地在股東大會上投票反對集團CEO祈耀年連任董事,表達對管理層戰略方向及治理透明度的不滿。同年,中國平安減持匯豐股份,儘管仍表態為「長期投資者」,但這一操作被市場解讀為施加壓力的信號。

此外,中國平安長期要求進入匯豐董事會以行使更大影響力,始終未被接受,進一步激化了雙方關係。

雖然匯豐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成功否決了相關結構性改革提案,但中國平安與匯豐高層之間的信任基礎已明顯動搖,雙方在是否應調整傳統「全球銀行」模式與如何更好服務亞洲市場的核心問題上,仍存根本性分歧。

2025年5月,杜嘉祺宣佈將於年底前退任。與此同時,總部在香港的友邦保險宣佈,10月1日起杜嘉祺將出任其獨立非執行主席。

至今,杜嘉祺的繼任人選迟迟難產。包括蘇黎世保險CEO,麥肯錫前全球總裁,高盛副董事長等在內的100位候選人,「匯豐已經評估了100多位候選人,包括現任或前任金融機構高管、董事會成員,以及在亞洲有經驗的跨國公司領導人。但沒有一位在‘能力、意願和可用性’三方面都同時滿足條件。」 

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職位要求極為複雜,尤其強調「亞洲經驗」和「財富管理背景」,導致符合條件的高質量候選人非常稀缺。

匯豐大部分利潤來自亞洲市場(尤其是香港和中國內地),董事長必須深入理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的監管環境、市場文化與政治風險。此要求直接排除大量僅有歐美背景的候選人。

匯豐近年來持續轉向高淨值客户服務與財富管理主導戰略,希望新任主席能與 CEO 配合,加強這一方向。市場中同時具備銀行、財富管理、亞洲運營經驗的高級人才極為稀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