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股驚現四大泡沫信號,當心「融漲」變「崩盤」!

2025-07-28 19:40

美股再次出現異常波動。線上房屋買賣公司Opendoor Technologies的股價在過去一個月中飆升了約377%,儘管美國房地產市場停滯不前。

上周二,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是科爾士百貨(Kohl's),這家百貨商店在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競爭對手超越,並且近年來多次更換首席執行官。

上周三,備受追捧的股票是一些不尋常的名字,例如GoPro和Krispy Kreme,這兩家公司——一家是相機公司,一家是甜甜圈製造商——都在上周取得了驚人的漲幅。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些投資者表示,這種現象是市場從去年四月的關税動盪中幾乎狂喜式反彈的最新階段。自從市場暴跌然后回升以來,大量資金湧入高風險資產,例如迷因股、加密貨幣和尚未盈利的小公司股票。

對一些人來説,這就像一個泡沫——一個市場活動和投機狂熱的時期,人為地抬高資產價值,最終導致價格崩潰。

Yardeni Research總裁埃德·亞德尼(Ed Yardeni)表示:「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去年春天的回調與今年一月和二月估值過高有關,然而我們現在又回到了這個境地。這幾乎像是一場慢動作的‘融漲’。」

以下是投資者正在追蹤的泡沫跡象:

迷因股迎來高光

「你只活一次」(YOLO)式押注的迴歸,讓人想起了2021年的狂熱時期,當時線上交易員曾一度將日漸衰落的商場零售商GameStop推高至240億美元的估值,隨后利率上升才終結了那場牛市。

房地產市場陷入停滯,Opendoor的股價本月初曾跌破1美元。上周五收盤時為2.54美元。對科爾士百貨的押注集中在該公司房地產資產的潛在出售上,華爾街已經關注多年。自2022年初以來,該股仍已下跌逾70%。

未能盈利並不是什麼大障礙。Avis和Aeva Technologies兩家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都報告了淨虧損,但它們的股價卻一路高歌猛進。根據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分析,在羅素3000指數中,自去年四月市場觸底以來股價翻了兩番的33只股票中,只有6只在過去一年中實現了盈利。

ARK創新ETF是一隻包含多家虧損投機公司的基金,其股價今年以來已上漲逾36%。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首席市場策略師卡莉·考克斯(Callie Cox)在談到投機性交易的興起時表示:「這本身並非不健康。當你開始感到擔憂時,是經濟開始出現裂痕,但你仍然對投機抱有巨大的胃口。

加密貨幣飆升

以太坊和比特幣的價格近幾周飆升,這得益於特朗普政府的親加密貨幣政策以及主流金融機構日益增長的接受度。

但還有一批新的買家也推高了價格:上市公司囤積比特幣,有效地將其自身股票轉化為對加密貨幣的槓桿押注。

其中包括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該公司上周一宣佈,已根據此前公佈的「比特幣財政策略」,積累了約20億美元的比特幣和比特幣相關證券。

批評人士警告稱,這種做法可能會放大加密貨幣市場的風險,加劇拋售。這些警告並未阻止大約60家公司尋求類似的策略。

股票估值過高

自從股票回到去年四月之前的水平以來,每日波動一直很小。並且漲勢已經從「七巨頭」和其他科技巨頭擴大到金融公司、工業企業和通信服務。KBW納斯達克銀行指數在過去一個月中上漲了逾7%,而通用電氣能源分拆公司GE Vernova和廣告技術公司Trade Desk的股價同期上漲了逾20%。

標普500指數中收盤價高於50日移動平均線的股票數量,正徘徊在去年秋季——也就是選舉后的「特朗普行情」出現之前的水平。分析師通常認為這種廣度的改善是可持續牛市的跡象。

然而,股票估值仍然過高。股票風險溢價,定義為標普500指數的預期收益率與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差距,已接近於零。這意味着擁有股票相對於低風險債券的額外回報幾乎消失,投資者認為這是一個不健康的信號。

就業市場出現裂痕

儘管最初擔心關税可能引發通貨膨脹並拖累經濟增長,但美國經濟仍在持續運行。

雖然出現了一些疲軟跡象:今年六月,隨着關税開始影響消費價格,年通貨膨脹率有所上升。近期一籃子領先經濟指標顯示,下半年經濟增長將放緩。

但到目前為止,消費價格的上漲幅度不大,經濟學家最擔心的問題——勞動力市場急劇放緩——尚未出現。這種轉變可能會切斷美國消費者支出的「水龍頭」,從而有效地停止經濟增長。

私營部門的就業增長已降至八個月來的最低水平。招聘速度已放緩至「涓涓細流」,大學畢業生正努力尋找工作。

考克斯表示:「在就業市場明顯走弱的時候,我們卻看到市場如此樂觀,這很有意思。當就業市場開始放緩時,它不會輕易好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