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15:42
新時代的音樂「新」在何處?中國音樂在世界藝術格局的塑造中如何有所作為?日前,「時代交響」——新時代音樂創作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滬舉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表示:「中國音樂創作能否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留下像《梁祝》《黃河》的作品,纔是我們這一代音樂人最大的追求。」
創新是根脈延續
新時代的音樂創作當以時代之需為需,以人民之心為心,從宏闊的歷史縱深和鮮活的社會現實中汲取靈感,將個體情感昇華為民族集體記憶的表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副主席、指揮家俞峰認為:「當代音樂創作,應迴歸藝術為民理念,注入更多中國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標識性內容,寫出讓老百姓、指揮家、演奏家都喜歡的作品。」
從《海上生民樂》到《國樂詠中華》,從《雲之上》到《零·壹丨中國色》,上海民族樂團近年來創作了一系列原創作品,在敬畏傳統中尋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度挖掘中華優秀音樂文化的基因密碼,激活其現代生命力,用「新表達」承載「中國價值」。團長羅小慈説:「新時代音樂的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由傳統根脈向上的一種發展。」
新時代的音樂創作須具備鮮明的「中國美學精神」,以獨特的東方意藴講好中國故事,用音樂架起人類共通的情感橋樑,使中國音樂真正成為溝通心靈、凝聚共識的世界語言。曾創作《京劇幻想》等極具標識度的中國交響樂作品的90后作曲家龔天鵬坦言:「科技發展讓世界零距離,各國音樂家都在帶着各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美學理念續寫交響樂的歷史,真誠的創作遠勝於技術,因為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
讓世界聽見中國
「時代交響」不僅是對音樂本體的描繪,更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音樂創作的恢宏主題、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的生動表達。中國音協副主席、哈爾濱音樂學院原院長楊燕迪表示,當今中國音樂創作面臨兩大命題——「留下來」和「走出去」。留下來,就是留存后世,進入經典;走出去,就是讓世界聽見中國。
葉小鋼呼籲中國音樂創作應刷新風格,「不要再是滿篇全是天書一樣的譜子,好看不好聽」。與此同時,他也指出,「國際文化交流、交鋒日益頻繁,我們的音樂創作需要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更有效的文化表達。喜聞樂見、雅俗共賞,不只在教學中,也要體現在藝術實踐中。」
在「走出去」的探索中,交響樂和民族音樂所面臨的課題不同。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談道:「中國民樂往外走,注重的是一個差異性;而對交響樂團來説,強調的恰恰是共振性。」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他們的作品中國各個交響樂團都在演,中國的作品也要努力進入外國交響樂團的曲庫,走入他們的樂季,纔是正道。
近年來,上交無論是舉辦國際小提琴比賽,還是受邀外出巡演,都會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國作品。明年的巡演,樂團也將帶上融入中國文化的交響樂作品《中國廚房》。周平説:「中國作品要真的走出去,就是要多演、反覆演,讓外國觀眾耳熟能詳,讓世界聽見中國。」
本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