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15:36
文|富充
編輯|蘇建勛
當一部分聲音開始唱衰具身智能,「落地場景不清晰」「泡沫即將破裂」的言論甚囂塵上,王光熙用耐心投資表達自己的判斷。
王光熙是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管理合夥人,早在2011年就投資過提供自動化機器人工業場景解決方案的曠視科技,而在具身熱潮之后,又押注星動紀元、逐際動力。
7月21日,在2025聯想創投CVC創投周,我們和王光熙聊了聊他對於具身智能的看法。
在他看來,有關智能機器人長遠技術方向的預判,所謂爭執雙方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非共識主要集中在如何操作才能獲得投資收益最大化。
他説話速度不快,語氣剋制,但對於具身智能的發展,保持着一種技術樂觀主義。根據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提供的經驗,王光熙判斷具身智能行業的下行期大概率會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投到那些具備穿越周期潛質的企業。
當下的具身智能行業處於百花齊放的階段,在2025聯想創投CVC創投周也可見一斑。從人形機器人到複合形態機器人,從遙操手術臂到植發機器人等等,現場集結了基於不同技術、場景的項目與產品。
聯想創投被投企業磅策醫療研發的植發機器人 圖片:採訪人提供
不過,即使觀點並不收斂,聯想創投投資的具身智能公司仍然有兩類存在其清晰特質。
一種是在具身智能概念興起之前已經在做機器人相關業務的存量公司,例如艾利特、雲跡科技等。這類公司有客户基本盤,增加AI能力后能更快在原有場景兑現價值。
另一種則是挑戰邊界的AI時代原生新公司,例如飛馬機器人、跨維智能、星動紀元、逐際動力等。它們往往有較強的科研團隊,具備技術動態調整的能力,追求仰望星空的風險更大,但上限也可能更高。
有關具身智能行業的種種非共識與未來預判,王光熙向《智能涌現》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內容來自專訪對話,由作者整理: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管理合夥人王光熙 圖片:採訪人提供
智能涌現:你在投具身智能的時候風格偏松還是偏緊?
王光熙:這要看階段,以及對技術的預判。我們在2022年的時候開始關注具身智能,但觀察了半年沒有出手。當時是比較謹慎的,猶豫的點在於不確定泛化能力能否突破。
直到2023年四五月,我們在海外參加了具身智能領域的學術頂會,見了不少專家。
雖然那時候美國的具身智能創業和融資都還沒起來,但我們在瞭解技術路徑之后認為,Transformer的框架有非常大可能性改善模型在物理世界的泛化能力。所以我們就在2023年下半年連續投了好幾家。
智能涌現:在你看來,在兩三年后的近未來,具身智能主要會在哪些場景涌現機會?大概會達到什麼量級?
王光熙:之前已經被四足或者雙足機器人印證過的教育、科研賽道,依然非常有規模擴大的潛力。大模型或者世界模型等新技術會繼續驅動跟硬件、具身智能相關的研究。
目前憑藉教育場景,四足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達到幾十億元左右。未來該領域的規模將是今天的好幾倍,達到百億級別。
智能涌現:工業是具身智能落地的好場景嗎?
王光熙:剛纔説教育、科研賽道會達到百億級別,但在很多人看來規模還不夠巨大。具身智能以后將進入垂直行業,工業肯定是其中之一,但到底工業場景能以多快的速度達到很大的規模,還不好説。
我們過去投過的企業中,已經有一些從工業、物流、商業、商用領域中的特定場景切入,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不過,具身智能最后可以覆蓋工業多少百分比還言之過早,畢竟這需要非常高的穩定性。
但是在已經進入的場景和環節中,具身智能、複合機器人可以通過為項目降本增效,在現有基礎上實現銷售量一兩倍、兩三倍的增加。這個機會就很大。
智能涌現:所以哪些工業場景可能會被驗真?
王光熙:在過去自動化做得不太完全的領域會存在機會。比如説過去的AGV、AMR、無人叉車等,雖然可以自主完成運輸,但仍在裝卸、接駁等環節需要人的輔助。
具身智能就可以去掉銜接環節,從移動,上料、取料,到把成品搬運到目的地,包裝,獨立完成閉環工作。在這類具身智能已經開始覆蓋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大機會打通端到端。
同時,過去的機器人很難通過對話理解客户意圖,就會出現任務的發起、調度、分發和各個環節的銜接做不好的情況。
現在,具備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語言模型)能力的機器人可以在對話后更清楚地理解、推理用户訴求,並生成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裝上手臂之后,它可以實現無人取送物。
也就是説,在工業中找到閉環場景,就會提升智能機器人的價值。儘管這還只能替代很小比例的工人數量,但它將會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規模增長好幾倍。
比如,現在我們被投公司中有幾家無人叉車企業做得很好,但是無人叉車在叉車行業的滲透率不足百分之五,如果能達到百分之十幾的滲透率,就會形成三四倍的增長。
聯想創投的被投企業雲跡科技,是一家俱身智能概念興起之前就已開展機器人相關業務的存量公司 圖片:採訪人提供
智能涌現:當前具身智能領域充滿非共識,你怎麼看?
王光熙:現在正處於百花齊放的階段,技術、對未來演進方向的預判等,都沒有收斂,還處於變數多、非常動態的階段。
即便有些觀點可能會形成共識,但這不解決什麼問題。比如數據的獲取是個瓶頸,這是有共識的客觀現實,但每個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一樣。再比如説,很多人認為VLA是共識,但不同團隊訓練出的VLA模型差異也很大。
有共識不代表能在技術實現上達到一樣的能力、進展、水準。
智能涌現:所以你傾向於投怎樣的團隊?
王光熙:現在,科研方法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比過去幾個時代的革新還要快好幾倍。在這樣的節奏中,一旦某個方法得到了印證或者一定程度的收斂,作為創業公司,不管這和自己原來做的方法是否一樣,都必須有快速追上的能力。
現階段不可能説某個技術路徑一定是最佳、最合理的,必須非常動態。所以具體的方向並不是最重要的。
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投資了一些有科學家背景的團隊。這一批AI領域的原生科學家,雖然在不同路徑上各有所長,但有能力互相理解、吸收彼此的技術特長。相當強的學術技術和產業化功底,使他們有能力快速跟上最前沿的變化。
智能涌現:從團隊組合的角度來講,哪種類型的團隊更好一些?
王光熙:不同輪次涌現出來的企業在畫像上有所不同。目前會有幾種類型的具身智能創業者,有年輕教授團隊,有自動駕駛背景團隊,還有大廠、大疆等企業出來的團隊。
這些人的基因和成功的長板不太一樣。我一直認為,投早期的的科技企業一定要找到長板足夠長的。
當然他們也要有能彌補短板的能力,比如通過聯創、搭檔等補足,或者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開放度,願意配合投資人把短板補上。具有以上特質的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創業者。
回到具身智能領域,可以看到不同的團隊所具有的長板並不一樣,但都很有價值。比如有的是AI算法能力很強;有的是做過製造,擅長本體研發;或者是在自動駕駛領域摸爬滾打過,積累了對具身大賽道有一定借鑑意義的創業經驗和人脈資源。
所以,這個賽道不像過去的互聯網一樣贏者通吃的,各個方面排在前列的團隊或許都有屬於自己的機會。對於這種比較多元的領域來説,不太能夠只賭一家或者一個類型的企業,押中萬里挑一的機率很難。
智能涌現:目前並不是每家俱身智能公司都擅長做大腦,你認為這部分需要「補課」嗎?
王光熙:每個人都要補課,總要補自己的短板,尤其是存量公司需要考慮如何把AI賦能做好。比如我們投的一家公司,原來做核心部件增長非常快,機器人也展現了非常強本體的能力,但是以前的長板並不在大腦。
不過,什麼時候補、以什麼方式補,不同團隊有不同的判斷。
在這個問題上,一部分人認為,等技術到一定成熟度的時候再把大腦的能力加上;另一些人則堅持站在大腦發展的最前沿。
而且所謂「把大腦補上」,也跟不同產品本身的方向和場景相關。我們的被投公司維他動力在研發陪伴機器人,很可能不需要手部操作,也就不需要特別強的「大腦」能力。
我覺得先要把自主導航、自主行動、自主交互這些事做得很好,至於不同的場景下,對於泛化大腦要怎麼補會有不同策略。
在王光熙看來,具身智能領域將是百花齊放的,會涌現不同形態的機器人 圖片:採訪人提供
智能涌現:在具身智能這個領域,你認為今年會有哪些比較重要的節點型事件或者現象?
王光熙:也許今年或者明年會發生一些IPO。上市是一個很好的節點,企業作為二級市場公司,確實可以獲得很多額外的競爭優勢。
我們的被投企業里,除了做人形機器人的AI原生新公司,也有在具身智能概念興起之前,已經在做機器人相關業務的存量公司。存量公司在增加AI能力之后,通過做複合形態機器人,可能比純人形機器人更快登陸資本市場。
總體而言,未來一兩年,不管新公司還是老公司,會有一些通過IPO達到做具身智能的新起點,這會對產業格局有一定影響。
智能涌現:在具身智能領域,你投過存量企業,現在也投增量企業(新的具身智能公司),我相信你的Benchmark(對項目的判斷標準/評估門檻)一定非常高。現在你如何去評定投不投一家企業?
王光熙:在這個賽道,我們現在已經有30多家被投企業,不同類型的都已經有佈局。
后面再出手會考慮兩種情況。一是目前已經投的30多家企業,后面還是會持續關注。這個邏輯很簡單,本身就看好的企業如果在融資上很活躍,我們也考慮參與。
但是作為老股東,會判斷這些企業真實的進展,比如我們對企業真實進展的預估和市場對企業發展的預估相比是更快還是更慢。如果我們認為真實進展是更快的、超市場平均預期的,且估值在合理水平,那我們就可能加註。
另外,如果涉及新企業的投資,我們確實就會比較謹慎。
儘管具身智能行業現在還處於早期,但也不要低估融資狀態和市場狀態對不同階段企業的影響。說白了,新企業如果后發很多,在資金、市場資源、產業背書和人才的爭奪上都吃虧。
所以,如果一家做人形具身智能的新公司沒有顯現出更前沿、更可行的技術傾向,就會承擔很大的追趕風險。我們在評估的時候就會比較謹慎。
但是,我認為這個市場還很大,在具身智能的上下游,包括做垂類、上游核心部件等領域,仍然有空間。因為大家生產都還沒有上量,這方面還存在充分的機會。
智能涌現:有的投資人覺得具身智能現在的發展沒有期待中的那麼順利,您怎麼看?
王光熙:這其實是對於「拐點在哪」的判斷。
從馬斯克做自動駕駛的例子來看,雖然有十多年的佈局,但真正技術層面有所突破並形成大規模的拓展,也就在后面兩三年的時間。
一些投資人剛投完具身智能兩三年,發現拐點的到來沒有想象的那麼快,覺得之前的時間點投得有點早。
但實際上現在大模型的能力有所突破之后,很多人更傾向於認為原來遠期的信仰變得更清晰了。所以能看到近期在具身智能上的投資又變大了。
智能涌現:一些投資人認為具身智能賽道當前有很大泡沫,並且也有泡沫馬上就要破了的説法,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王光熙:Gartner諮詢公司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在1995年就提出了,可以看到很多技術的發展情況都有一個形狀類似的換位期。過程大概是一開始人們會很樂觀,但在過了期望值最高點時大家發現新技術的兑現並沒有那麼容易,於是預期下行,來到低點。
但是拉長時間線來看,在短期的起伏過后,一些技術方向的價值最終是可以被驗證的,然后認知迴歸成熟。
這是人性和社會性的曲線,但是對於長遠技術方向的預判,所謂爭執雙方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
只是有些投資人願意炒波段,一些很成功的投資人會從投資角度不帶感情地低買高賣。短期的市場泡沫破裂后,剩下的都是更靠譜的公司,估值也更合理。所以這部分投資人傾向於在這個確定性更高、風險釋放的時間點入局。
但也有一些投資人,認為看好就應該長線持有。
類似的情況大概率也會具身智能領域發生。
「泡沫破裂」存在兩種風險。一種是整個具身智能行業整體向好,但是部分公司因為估值過高存在「泡沫」。 這些公司如何靠自己業務實現商業落地,是比較大的挑戰。
另一種情況是,技術最終兑現了,但周期過長。比如30年后具身智能領域大爆發,但是因為時間太久,基金也沒了,基金的GP也退休了。
我相信會有一批企業最后會在這個「泡沫破裂」期中存活下來,尤其在下行階段穿越周期,持續地進步、迭代和發展。
從聯想創投自身的投資情況來看,我們既投資了存量公司,也有增量公司。
存量公司有營收基本盤。新公司雖然要靠融資,但有一些也很「接地氣」,關注真實場景的需求,比如,我們投資的星動紀元,雖然研發雙足機器人,但也會研發輪盤機器人,從而更快實現商業落地。
以上兩者的路徑不同,但簡而言之,即使有泡沫周期,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的企業也很可能順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