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星與特斯拉簽下千億芯片代工大單,馬斯克發聲

2025-07-28 14:53

在市場份額逐漸下跌之際,韓國科技巨頭三星電子與特斯拉簽下近1200億的大單。

當地時間7月28日,三星電子宣佈,已與一家全球公司達成了一項價值22.8萬億韓元(約合1183.09 億元人民幣)的芯片代工協議,有效期至2033年底。三星表示,合同額相當於公司2024年營收的7.6%。有知情人士透露稱,該客户為特斯拉。

同日晚些時間,美國億萬富翁、知名企業家馬斯克已在社交媒體平臺證實了這一消息。馬斯克還表示,三星方面已「同意特斯拉協助其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效率」。馬斯克還不忘吹捧道,「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我將親自參與。」

此外,馬斯克還透露道,三星在美國得克薩斯新建的工廠將生產特斯拉的下一代AI6芯片,三星目前將生產A14芯片。而臺積電將首先在中國臺灣生產AI5芯片,之后轉到美國亞利桑那州進行生產。

受此消息提振,截至北京時間28日13時14分,三星股價在首爾大漲5.54%,創下近四周來最大盤中漲幅。

2024年6月,三星泰勒工廠 2024年6月,三星泰勒工廠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代工協議簽訂正值三星在芯片製造領域逐漸失去市場份額之際。

據悉,三星不僅自己設計和生產內存芯片,也為客户代工製造半導體,但三星在競爭中正不斷落后於臺積電、海力士等競爭對手。根據臺北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臺積電在全球代工市場的份額達到了67.6%,而三星的市場份額從上一季度的8.1%下滑至7.7%。

有分析人士指出,三星在「吸引客户」方面正遭遇困境——其關鍵客户,包括蘋果、英偉達等正不斷轉向其主要競爭對手臺積電。三星在代工市場的份額持續被臺積電蠶食,凸顯了其在先進芯片製造技術方面面臨的挑戰,而這些技術正是吸引蘋果和英偉達等大客户所必需的。

此前,韓媒7月22日援引供應鏈消息報道稱,三星已啟動「精選和聚焦」戰略,集中資源提升2nm工藝良率,希望通過產量和成本優勢來挑戰臺積電。有觀點認為,此次代工協議簽訂或將被視為是市場對於三星即將推出的新一代製造技術的信心的體現。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該訂單不太可能涉及2nm尖端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所提到的三星在得克薩斯泰勒市的新建工廠説得上是「命運多舛」。

自2022年動工以來,泰勒工廠的建設時間表已多次推迟。根據三星方面5月向韓國金融監管機構提交的文件,其泰勒工廠園區原計劃於去年4月完工,但已推迟至今年10月底。今年4月還有傳言稱,三星泰勒廠將進一步把投產時間推迟到2027年2月。

在本月初,有知情人士向《日經亞洲》透露稱,由於找不到客户,三星電子不得不推迟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泰勒市半導體工廠的竣工,並正延緩採購工廠設備。

報道説,一名熟悉內情的芯片供應鏈高管表示,因為當地對芯片的需求並不強,而三星在得州奧斯汀已有一座芯片廠,所以並不急於在泰勒新廠安裝芯片製造設備。該高管補充,三星幾年前規劃的製程節點現已不再符合當前客户的需求,「但對工廠進行全面改造將耗資巨大」,這也是三星當前「採取觀望態度」的原因。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稱,三星最初計劃在美工廠生產4納米制程芯片組,但后來爲了滿足客户需求,改變了計劃,加入了更先進的2納米制程芯片組。

為尋求芯片製造迴流美國,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臺以來多次以加徵關税威脅半導體企業加大在美投資。觀察者網注意到,除三星外,蘋果、英偉達、臺積電等知名企業均計劃在美國新建工廠。

蘋果於今年2月宣佈未來四年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萬億元),包括在得克薩斯州建造一家大型人工智能服務器工廠,並在四年內在美國增加約2萬個研發工作崗位。3月初,臺積電宣佈在已投資650億美元的基礎上,有意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於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該項擴大投資計劃包括了三座新建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的研發團隊中心。目前,第三座晶圓廠已正式動工。

英偉達也表示,未來四年內,公司將通過與臺積電、富士康、緯創資通、Amkor和SPIL合作,在美國生產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

而此次三星電子與特斯拉簽下大單,或將有助於其推進泰勒工廠落地,但該訂單能否幫助三星挽回業績的「頹勢」仍有待觀察。

三星電子本月初公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初步財報顯示,第二季度銷售額為74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889億元),同比下降0.09%,環比6.49%。

受芯片業務低迷拖累,三星電子二季度營業利潤僅為4.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41.7億元),同比驟降55.94%,環比下滑31.24%,創下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跌破5萬億韓元的紀錄。這一表現遠低於市場預測的6.69萬億韓元,落差達23.4%。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