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08:10
(來源:儲能早知道)
編者按:新關税與政策不確定性重創美國能源轉型關鍵領域,21GWh電池生產項目永久取消,19.2GWh項目延期,近30億美元投資蒸發。
根據清潔能源協會(CEA)最新報告,2025年迄今,美國已有21GWh規劃中的儲能系統(ESS)電池產能被取消,同時另有19.2GWh項目遭遇延期,導致2028年全球儲能系統規劃產能出現重大缺口。
這一挫折主要源於美國新增關税、政策不確定性以及融資困境的三重打擊。受影響最嚴重的是FREYR、KORE Power和iM3NY三家企業,它們分別取消了在佐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和紐約州的工廠計劃。
01 關税重壓下的產能撤退
CEA在第二季度《ESS供應、技術與政策報告》中明確指出,新關税和税費是導致21GWh產能取消的主因。美國對來自多國的能源儲存系統電池、組件實施的多項新關税政策,徹底改變了投資經濟性計算。
其中最具破壞性的是針對中國陽極活性材料的93.5%反傾銷税,疊加其他關稅后,總税率飆升至驚人的160%。如此高的貿易壁壘使得依賴中國電池材料(佔比超60%)的美國本土製造項目幾乎無法盈利。
「關税成本已超出企業承受範圍,產能規劃被迫擱置。」CEA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這一現實迫使企業做出艱難抉擇——取消已經規劃的製造能力,尋求其他生存路徑。
被取消的具體項目包括:FREYR在佐治亞州的10.2GWh電池工廠、KORE Power在亞利桑那州的9.6GWh工廠,以及iM3NY的800MWh生產設施。這些項目的消失不僅代表着產能損失,更意味着近30億美元潛在投資的蒸發。
02 政策搖擺與資金凍結
除關税外,政策不確定性成為壓垮儲能製造項目的另一根稻草。美國聯邦政府政策的多變,特別是對清潔能源項目資金的凍結,對依賴政府支持的電池初創企業造成了致命打擊。
以KORE Power為例,該項目曾於2023年獲得美國能源部8.5億美元的附條件貸款承諾,但由於資金最終未能到位,加上清潔能源項目資助被凍結,項目被迫終止。
美國中西部和東南地區的一些1GWh至5GWh的年度生產項目也因同樣的政策不確定性和融資問題出現延誤。這些地區性項目的延期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儲能製造版圖的碎片化。
融資環境收緊同樣不容忽視。隨着利率上升和投資者對清潔技術領域風險的重新評估,初創電池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顯著增加。在資本市場,儲能製造項目被視為高風險投資,特別是在當前政策環境下。
03 美國能源轉型的連鎖反應
產能取消對美國清潔能源目標構成了直接挑戰。如果2028年美國年需求達到預測的100GWh目標,那麼21GWh的產能缺失將對行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可能導致供應緊張。
分析師警告,這一產能缺口可能導致公用事業規模儲能項目成本增加15-20%,這一影響將持續至2026年。成本上升將延緩美國能源轉型步伐,削弱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
國內生產目標面臨風險。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設定的本土化目標本已面臨挑戰,此次產能取消更是雪上加霜。目前,12個公用事業規模儲能項目正重新考慮其技術採購策略。
美國儲能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優勝劣汰」的洗牌過程。一些技術和資金實力較弱的項目被淘汰,行業集中度提高。長期看,這可能促使行業更健康發展,但短期陣痛不可避免。
04 行業應對策略與新方向
面對挑戰,儲能企業正加速「產能與市場共置」策略。多家集成商和原始設備製造商(OEM)開始將製造能力與終端市場進行區域性整合,以規避關税風險。
得克薩斯州已建成10GWh儲能工廠,其本土集成系統溢價控制在15%-20%之間,為行業提供了可行模板。CEA分析認為,考慮到製造成本后,美國和歐盟本土集成的儲能系統價格「相當合理」。
非鋰離子技術在政策倒逼下迎來發展機遇。美國Form Energy等四家企業加速液流電池、鐵-空氣電池量產,試圖擺脫對鋰資源的依賴。
供應鏈多元化成為關鍵戰略。CEA建議企業探索韓國、東南亞等多元供應渠道,通過混合採購策略平衡成本與政策風險。東南亞憑藉低成本優勢,儲能產能可能複製太陽能產業的擴張路徑。
05 全球供應鏈重構進行時
北美產能收縮之際,全球儲能產業呈現「供應鏈雙向遷移」特徵。
一方面,東南亞地區憑藉低成本優勢加速佈局,其電動汽車電池產能正逐步向ESS領域延伸。CEA預計「未來幾個月該地區將宣佈許多合資企業、擴建項目和生產加速計劃」。
另一方面,歐盟憑藉東歐低成本勞動力及北歐廉價電力,吸引投資者加碼本土製造。2025年上半年,東歐儲能項目投資同比增長40%。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巨頭採取了不同策略。當許多企業取消或推迟項目時,LG新能源卻在密歇根州開始生產ESS電池,並計劃到年底將年產能擴大至17GWh,到2026年達到30GWh。
特斯拉能源存儲業務2024年收入增長67%至40億美元,展示了儲能業務在EV市場放緩背景下的抗周期性。
---
供應鏈深層依賴問題依然懸而未決:美國本土電池廠所需的正極、負極材料70%來自中國。即便部分產能轉向東南亞或歐盟,全球儲能產業已從技術競爭升級為 「政策-成本-供應鏈」的多維博弈。
正如行業觀察人士所言:「本土化不是選擇題,而是風險對衝的必選項。」 隨着21GWh產能的消失和19.2GWh的延期,美國儲能製造業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其選擇將決定未來能源獨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