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創板開市六周年,65家券商分羹IPO,國泰海通、中信、中金保薦項目居前

2025-07-27 21:54

財聯社7月27日訊(記者 陳俊蘭)科創板迎來開市六周年。六年來,科創板在企業培育、制度創新、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22日,科創板已有58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74217.35億元,通過IPO融資9257.28億元,佔同期IPO融資額的40.62%。

從各家投行表現來看,科創板投行業務馬太效應明顯。據Wind數據,65家券商累計實現承銷保薦收入482.07億元。其中,國泰海通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證券以及華泰聯合證券參與的保薦數居前,合計保薦項目佔比超五成,五家投行的累計保薦收入佔比達65.25%。

排名前五券商參與保薦項目佔比超五成

截至7月22日,六年時間內,登陸科創板的上市公司達589家,佔同期IPO公司數量的29.73%;募資總額累計9257.28億元,佔同期IPO發募資總額的40.62%。

從科創板保薦數量來看,國泰海通證券的IPO項目最多,為106家,承銷規模超2100億元,市場佔有率達20%。其次為中信證券99家、中金公司70家、中信建投證券64家,華泰聯合證券56家,這五家券商的累計保薦數量達到395家,累計佔比54.56%。

保薦項目排名第六至第十的券商,分別是國聯民生證券(37家)、招商證券(21家),國信證券(19家),國投證券(16家),申萬宏源證券(14家)。

除此之外,光大證券國金證券興業證券參與的保薦項目分別為13個。保薦項目超過10家券商還有長江證券承銷保薦(12家)、東方證券(11家)、國元證券(10家)、東吳證券(10家)以及中泰證券(10家)。

目前,仍有36家公司的科創板IPO項目排隊在審,募資合計爲710.5億元。在審項目最多的券商為中信證券,為10家;其次國泰海通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在審項目分別為6家和5家,4家在審的有華泰聯合證券和中金公司,2家在審的為廣發證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華源證券、東方證券、興業證券、國投證券、國金證券和申港證券各1家科創板IPO項目在審。

國泰海通、中信承銷保薦收入最高

Wind數據顯示,65家券商實現承銷保薦收入共計482.07億元,其中,前五家券商累計實現承銷保薦收入314.54億元,佔總比65.25%;前十家券商累計實現承銷保薦收入379.32億元,佔比78.77%。

具體以承銷保薦收入排名來看,國泰海通證券依然獨佔鰲頭,以101.17億元的收入穩居行業第一,緊隨其后的是中信證券,實現收入75.91億元,中金公司實現收入53.75億元,排名第三。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國聯民生證券以及招商證券的保薦收入均超過了15億元,分別為44億元、39.01億元、20.73億元、15.35億元。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以及國信證券(10.27億元)和申萬宏源證券(9.9億元)。

儘管頭部券商佔據了主要市場份額,但中小型券商也在積極參與科創板IPO承銷,國金證券、長江證券、國元證券等券商也獲得了超6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

除此之外,在科創板IPO承銷保薦中,也能看到外資券商的身影,如摩根士丹利證券參與了5家科創板公司承銷保薦的項目,累計獲得0.34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瑞銀證券參與了3家科創板公司承銷保薦的項目,累計獲得1.15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券參與了3家科創板公司承銷保薦的項目,累計獲得0.38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如果以首發募集資金口徑計算,科創板589家上市公司中,8家的募集資金超過百億,分別是中芯國際百濟神州-U、華虹公司芯聯集成-U、聯影醫療海光信息中國通號晶科能源。其中,中金公司共參與四個項目,除了獨立保薦中國通號外,中芯國際、百濟神州-U兩項目分別與國泰海通證券、高盛高華證券聯合保薦,聯影醫療與中信證券聯合保薦。

值得一提的是,58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5家企業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超過2億元,其中,中芯國際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最高位6.92億元,其次為百濟神州-U,4.12億元、大全能源,3.44億元。

科創六年呈「發行、投資、資產」三端結構優化

科創板的設立和發展,不僅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也推動了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六年來,科創板以「硬科技」企業的包容性和支持,吸引了眾多具有核心技術和高成長潛力的企業上市。

作為註冊制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構建了一套適配科技企業發展規律的制度體系,2025年推出的「1+6」政策中,「科創成長層」專門服務技術突破顯著的未盈利企業,第五套標準已擴展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前沿領域,並試點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和IPO預先審閲機制。

數據顯示,在589家企業中,共有379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5家成為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截至2025年6月12日,科創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業(上市時)、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通過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以及1家轉板上市企業。

對於科創板六年來的運營成果,廣發證券表示呈現「發行、投資、資產」三端結構優化。

在發行端,IPO「新質」成色優化,「併購潮」啟動IPO。第一,「硬科技」行業結構顯著,截至7月13日,佔科創板全部戰略新興產業市值比重上,電子核心產業(44.07%)、生物產業(15.92%)、智能製造裝備產業(9.15%)為市值前三大行業。第二,科創板IPO累計募資9271.56億元,佔同區間A股44.94%,IPO貢獻度顯著,且細分領域向智能製造裝備等「新質」領域拓展。第三,併購重組政策效應顯著,「科八條」發佈以來累計完成併購交易170單,總金額超620億元。

在投資端,「機構化」穩步提升,「指數體系」不斷完備。第一,投資者結構「機構化」穩步上臺階,公募基金重倉持股佔比不斷提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倉科創板、科創50市值佔比分別達15.18%、7.37%,同比增長5.30、2.13個百分點。第二,科創板指數投資體系不斷豐富,ETF規模持續增長。科創板主題ETF總規模目前已達2848.03億元,其中科創50ETF為核心支柱,規模佔比達59.24%。

在資產端,前沿產業高景氣,研發強度延續高位。第一,科創板景氣度分化,2024年營業收入增速上,電子核心產業(+17.39%)、人工智能產業(+28.44%)和生物醫藥產業(+32.36%)營收企穩回升。第二,受益獨立產業周期啟動,生物醫藥產業盈利預期顯著高增。第三,科創板延續高研發強度。科創板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穩定在11%左右,凸顯「硬科技」企業創新驅動特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