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09:49
專題:2025國際貨幣論壇
7月2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南開大學國家創新與金融研究院承辦的「2025國際貨幣論壇」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論壇主題為「地緣經濟風險與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策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圍繞地緣經濟風險、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加密貨幣、數字金融等議題展開研討。本次論壇線下參會者共500余人,線上直播觀看人次超50萬。
上午舉行的「開幕式暨‘人民幣國際化課題成果’發佈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致開幕詞,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王芳發佈2025人民幣國際化課題成果並進行解讀。主旨演講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主持。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長亞辛・安瓦爾,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發表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在開幕致辭中指出,面對地緣衝突升級、保護主義回潮、金融動盪加劇等外部衝擊,全球治理呼喚新方案。中國目前以高水平金融開放和穩慎人民幣國際化,維護多元貨幣體系,已成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堅力量。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期堅實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攜手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開新路、譜新章,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貢獻方案。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正重塑全球經濟發展進程,數字貨幣已成為國際貨幣體系重構的核心變量。他強調,個別國家強推單極化穩定幣將因「背離多極格局、放大傳統金融風險、美債美元震盪外溢、傳統貨幣錯配風險增加新傳導渠道、監管真空」五大隱患而加劇系統性風險。呼籲堅持「價值本真性、系統穩健性、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則,推動央行數字貨幣與合規穩定幣協同發展,共建多邊數字貨幣流動性互助網絡,攜手「全球南方」構建平等互惠的數字絲綢之路,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數字貨幣金融新秩序。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王芳發佈2025人民幣國際化課題成果並進行解讀。2025人民幣國際化課題成果《不斷深化的地緣經濟風險》通過概念辨析、風險溯源和效應分析,對地緣經濟風險開展了系統深入的學理化研究。報告構建了以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變革來有效應對地緣經濟風險衝擊的分析框架,並揭示其內在特徵和影響機制,進而將應對地緣經濟風險衝擊與人民幣國際化鏈接起來。報告遵循「問題—影響—對策」的研究邏輯,指出當前地緣經濟風險源於世界經濟金融格局內部矛盾的集中爆發,並將持續深化;其負面溢出效應已波及我國實體經濟、金融市場及國際貿易投資體系、全球供應鏈與國際金融市場。有鑑於此,報告提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以此帶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緩解地緣經濟風險的重要方向;而數據亦顯示,地緣經濟風險指數上升時,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同步上升,全球支付體系和官方儲備貨幣亦呈現多元化調整。為應對中心國家發起的地緣經濟風險衝擊,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外圍國家應從中美戰略競爭、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視角尋求地緣經濟風險的根本解決之道。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
在隨后進行的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表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暴露出諸多問題,需堅持推進全球金融體系的治理改革。他強調,這包括改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減少貨幣政策負面溢出、改革國際金融組織、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以及反對金融霸權。他指出,面對不斷擴大的地緣經濟風險,要加快推進全球金融體系的治理改革,推進貨幣多元化,發揮二十國集團的作用,促進區域協調合作。
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長亞辛・安瓦爾表示,21世紀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重構,中美將共同驅動變遷,保護主義等加劇不確定性。貿易、技術、資源、氣候風險是四大關鍵影響領域,貿易上,關税有破壞性,區域整合成趨勢;技術方面,中國在多領域領先,可解決普惠問題;資源上,石油和稀土的分佈與爭奪影響深遠;氣候風險需大量投資,中國綠色轉型領先。最后,金融領域協作對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認為,穩定幣具備創新金融便利的作用,但也存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美國希冀捆綁穩定幣與美元,以維繫全球貨幣金融霸權。若美國無法改善雙赤字,或影響其幣值穩定性。香港穩定幣在滿足條件時可放寬境內准入,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有必要跟蹤以美國為代表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場的動態,提升中國在全球貨幣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強調,人民幣國際化是建設金融強國的核心標誌,這需要以市場化、法治化和制度穩定性為基礎。法治完善和信心穩定是根本前提,需通過系統性改革進一步鞏固國家軟實力。人民幣國際化需突破傳統路徑,探索「第三條道路」。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需聚焦三方面:供給端優化資產質量,資金端擴大長期資金入市,制度端強化法治,同時與資本市場開放相輔相成,通過國家戰略協同推進。
主旨演講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莊毓敏主持。
當天下午,四個主題論壇同時舉行。
主題論壇二「數字貨幣對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挑戰」由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李澤廣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實踐教授及副院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HashKeyGroup 董事長兼CEO肖風博士,香港大學副校長、金融學講座教授林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明,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楊長江,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範小云先后發表主題演講,圍繞穩定幣等數字貨幣的底層邏輯與影響和全球貨幣體系調整下中國的應對之策等主題,就數字貨幣對貨幣主權衝擊、對全球金融體系穩定影響及中國應對路徑等內容,展開深入交流探討。
主題論壇三「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歷史、現狀與未來」由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聖林主持。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融資與資金管理局局長金中夏,國際清算銀行(BIS)原高級經濟學家赫伯特·波尼施(Herbert Poenisch)發表主旨演講。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衞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國家一級教授王國剛,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海南國際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博,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鄂志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併購與投資研究所所長、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汪昌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IMI副所長、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塗永紅,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曲鳳傑,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徐德順等嘉賓圍繞「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歷史、現狀與未來」的論壇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廣泛交流。
主題論壇四「金融大模型創新與應用閉門研討會暨《2025金融業大模型應用報告》發佈」,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金融科技50人論壇聯合主辦,騰訊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協辦。會議伊始,邀請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騰訊研究院副院長、金融科技50人青年論壇首席召集人杜曉宇致開場辭,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郭彪擔任主持人。畢馬威變革諮詢數字化轉型業務牽頭人柳曉光代表課題組發佈《2025金融業大模型應用報告》。中國精算師協會會長王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原首席信息官高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執行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宋科對報告做專業點評。稍后的行業交流環節,來自中國信通院規劃所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強,中國人民大學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邱志剛,中金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姚澤宇,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大數據部副總經理田江,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黨支部書記李晶、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楚儀圍繞「金融業正深度擁抱AI普惠,戰略驅動與價值導向的雙輪模式顯著加快大模型應用進程,推動金融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等做分享與交流。
據悉,國際貨幣論壇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設立的國際性年度論壇,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十四屆。論壇發佈《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並對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論壇吸引了來自歐、美、亞、非等地區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國際貨幣論壇自舉辦以來,不僅關注國內金融熱點,更有國際視野的延伸展望,聚焦人民幣國際化,探索國際金融格局變遷。論壇緊跟時代潮流,關注前沿領域發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貫通。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