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8 05:57
(來源: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許雯斐 通訊員 錢鈺玲
7月18日,南京徵祥醫藥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一類抗流感新葯瑪硒洛沙韋(濟可舒),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而就在半個月前,先聲藥業的一類抗體新葯注射用蘇維西塔單抗(恩澤舒®)剛剛獲批上市。
繼藥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6月在港交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后,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緊隨其后,於7月25日再登港交所主板。
半月兩家企業上新葯,兩月兩家企業接連上市,這「奇蹟」般的故事,正發生在江北新區的南京生物醫藥谷。
20.51平方公里的產業熱土上,200余款一類新葯在研;每年持續有醫藥高端人才從世界知名醫藥城來到這里,開啟新事業;東南大學「大醫科」、中國藥科大學及國內多所醫藥強勢院校在這里落腳,這里是「博士濃度」極高的地方……
「創造奇蹟」背后的吸引力、驅動力來自哪里?走進藥谷,一探究竟。
「研產貫通」新速度——
打破定律,創新葯跑出「江北速度」
徵祥醫藥的濟可舒,適用於成人單純性流感患者的治療,可實現全療程1次用藥。根據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團隊主導的對該藥II/III期臨牀研究,其在起效速度上表現優異:給藥組僅23.6小時即可實現發熱症狀顯著緩解,實現一天退熱。
業界常講,創新葯研發有「三個十」定律:10年研發周期、10億美元投入、低於10%成功率。而濟可舒從立項到獲批僅用6年時間,打破常規。
背后祕訣何在?徵祥醫藥團隊由舊金山灣區歸來的專家領銜,瞄準抗腫瘤、抗感染領域未滿足的臨牀需求,做感染及腫瘤領域的小分子新葯研發。濟可舒於2019年立項,團隊憑藉藥物分子設計的專業能力,在創新的基礎上突破了國外的專利壁壘,高效完成了系統的臨牀前及臨牀研究。
「生物醫藥谷上下全方位、全流程服務新葯管線推進,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助力。」徵祥醫藥相關負責人介紹。就拿濟可舒的註冊申報來説,落地在藥谷的江蘇省藥監局審評覈查江北新區分部,全程給予徵祥醫藥團隊支持與指導。
落地藥谷短短5年時間,徵祥醫藥圍繞感染以及腫瘤領域搭建了6個產品管線,其中4個進入臨牀階段。
截至目前,南京生物醫藥谷上市藥品總數達405款,其中一類新葯6款。南京生物醫藥谷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園區各企業在研一類新葯超過200款。
今年,江北新區深化「四大行動」,聚焦「六大重點」,全面推動揚子江產業科技創新試驗區和江北新主城建設。作為生命健康產業科創基地,生物醫藥谷通過「全員網格化」工作機制、增設拓展企業服務站等舉措,全力保障企業由高「研」值向高「產」值邁進。
上半年,園區聯動省藥監局審評覈查江北新區分部,開展「家門口」服務,服務新上市藥品11件,其中一類新葯2件;新上市二三類醫療器械77件。
在世界創新葯的舞臺,中國藥企力量崛起;在中國創新葯版圖,「南京藥谷」佔據重要一席。
維立志博開發的創新葯LBL-024,作為全球首款進入關鍵臨牀階段的國產PD-L1×4-1BB雙抗,已連續兩年登上全球腫瘤臨牀治療風向標——ASCO(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大會口頭報告。
Ib/II期臨牀數據顯示,LBL-024聯合化療作為肺外神經內分泌癌一線療法,療效遠超傳統化療方案30%—55%的歷史數據,被業界稱為該領域的里程碑。
7月25日,維立志博成功在香港敲鍾上市,成為繼藥捷安康后,藥谷今年上市的第二家企業。
維立志博的快速發展,同樣離不開「從研到產」的加速。其中關鍵一步,正是維立志博中試基地於2020年在生物醫藥谷加速器四期建成投用,能滿足每年8—10次200L或500L的中試研發生產。
目前,維立志博有14款創新候選藥物,6款產品進入臨牀階段,其中4款屬全球臨牀進度領先候選藥物。
專注於腫瘤、炎症及心血管疾病小分子創新療法的藥捷安康,也建立了6款臨牀階段候選產品及1款臨牀前階段候選產品管線,大多具有首創性潛力。
這就意味着,未來幾年,產自「中國南京藥谷」的新葯,將持續閃耀世界舞臺。
「學研產用」新生態——
國家級平臺催化,成果轉化日新月異
維立志博、藥捷安康所在的藥谷產業區,匯聚了眾多行業明星:躋身「中國醫藥工業百強」的先聲藥業、健友股份;入選全國「未來健康領軍企業」榜單的世和基因;實現「南京生產、供應境外」的CAR-T領域龍頭馴鹿生物;登榜中國醫藥CDMO企業20強的藥石科技……
其中不少企業,在藥谷「土生土長」,從一間實驗室起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基地和產業大廈。
面臨「三個十」考驗的生物醫藥企業最需要什麼?在多年的探索中,藥谷的答案越來越清晰——以學研產用一體化的生態體系,全方位託舉企業成長。
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腎內科王彬教授團隊,在醫學研究與實驗領域的百年老牌頂級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表重要論文,首次報道了ATP6V0A4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引起的腎小管鹼中毒病例。
這一重要發現背后,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以下簡稱「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AI製藥平臺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藥物發現過程中,藥物靶點的選擇與驗證是關鍵起始點,卻充滿着不確定性,傳統方法常面臨着時間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失敗率高等問題。AI製藥平臺則融合計算輔助藥物設計與人工智能藥物發現設計技術,依託分中心平臺資源,通過模擬計算縮短新葯研發時間周期、降低成本。此次研究中,AI製藥平臺主要承擔突變蛋白穩定性分析和虛擬篩選的工作。
目前,平臺已與100余家科研院所、醫療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助力發現多個疾病新靶點和新活性分子,整體節約研發成本超千萬元。
基於該研究課題,王彬教授團隊的發明專利已獲得授權,併入庫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科技成果專區,后續將有專業技術經理人推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自去年12月掛牌運營,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的轉化成果案例每天都在刷新。
目前,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打造化學藥研發、生物藥創制、AI製藥等多個高校成果研發與轉化技術平臺。已對接全國高校75所,遴選高校醫藥成果1343項,轉化落地項目36個。同時,組建了包括財政資金、天使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銀行信貸等在內的84億元規模的基金矩陣,支持不同階段的成果轉化項目。
走進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只見緊鄰星火路的一棟大廈已掛上「中國藥科大學」的醒目標識。今年年初,江北新區與中國藥科大學簽約共建中國藥科大學江北創新中心,正落地於此。眼下,在生物醫藥谷和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的保障下,創新中心建設進入尾聲。今年9月,中國藥科大學的生物醫藥卓越工程師學院、現代製藥產業學院、生物藥物學院、智能藥學交叉研究院等四大新型學院將進駐,為藥谷「學研產用」一體化生態再添關鍵動能。
「學研產用」一體化生態的催化下,創新故事不斷上演:臨牀一線團隊的項目,因為資金缺口難以順利轉化,卻在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落腳,併成功匹配融資,順利進入臨牀;高校的研發團隊,在分中心早期項目轉化啟動資金支持下,完成概念驗證實驗后獲超千萬元融資,一步邁向規模化生產;生物醫藥谷還成立了生物醫藥協同創新聯盟,構建了「醫院—企業—政府—服務」共建共治共享平臺,一批項目借力加速轉化應用……
建好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這一國家級平臺,既是崇高使命,更是重大機遇。以分中心為核心載體,生物醫藥谷蓬勃生長的「學研產用」創新生態正加速成型。
「產城融合」新生活——
山水交融間,人才理想城
午休時分,生物醫藥谷活力源商業街的Manner咖啡店門前,站滿了等待的「咖啡達人」。每天中午,想要在這里喝上一杯熱門咖啡,至少要提前一個小時點單。
走出實驗室,營業兩載的活力源,是藥谷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加油站。
這片「活力源」打破園區往日的「嚴肅沉寂」,為生物醫藥谷注入鮮活的生活氣息——咖啡與奶茶不僅是片刻小憩的飲品,更是洽談碰撞的社交空間;商務酒店讓遠道而來的客商得以在企業旁便捷下榻;健身房則成為揮灑汗水的解壓勝地。
中規院項目團隊調研后指出,藥谷有個重要特點:「高端人才密集,博士濃度極高。」有位從波士頓歸來的企業高管也曾向記者感慨:「這里的氛圍跟波士頓很像,這里正生長出全球頂尖醫藥城的基因。」
生物醫藥谷已集聚13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匯聚了各領域全球頂尖人才,曾就職於全球頭部藥企的高管比比皆是。他們熱衷於產業鏈合作,喜歡參與藥谷組織的專業沙龍,跨領域碰撞創新火花。
產業熱土上,企業密集林立,創新生態蓬勃生長。企業高管、科學家與創業者之間的經驗傳遞鏈悄然形成,孕育出獨屬於藥谷的創新文化。
要充分賦予這珍貴的創新文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江北新區的新一輪規劃提出,要將生物醫藥谷打造成為「學研產用」一體化發展的國內領先科技城。
從產業高地邁向科技新城,生物醫藥谷從企業和居民最關注的生活空間和生態網絡入手。今年以來,藥谷對標全球領先科技型地區,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城,以「一客廳兩中心」(即龍王山風景客廳、科創文化廣場、生活居住中心)建設,刷新城市形象,營造高品質生活場景。
一條3公里長的「山頂路」,從龍王山腳直通山頂氣象雷達站處,是附近居民、企業人員、學生最喜愛的徒步路線。
目前,生物醫藥谷正聯合相關部門開展龍王山環境綜合整治,首先便是修繕這條年久失修的山頂路。后續,龍王山風景客廳還將配備全景觀景臺、生態步道,建設科普館、咖啡廳,兼具科普、健身、休閒等多項功能。
更值得期待的是,藥谷轄區內擁有朱家山河、躍進河、南信大天鵝湖等多支水系。未來,這里將構建「山水城交融的綠廳藍環」。
龍王山下,創新活力與自然生態交融共生,輝映着令人神往的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