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6 22:07
(來源:上觀新聞)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首日,會場外同樣傳來好消息。
7月26日,由上海機電和香港德昌電機共同出資設立的動界智控(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長寧「上海硅巷」科創街區,將在位於愚園路的企業總部深耕人形機器人關鍵硬件模組及系統集成產品的研發、技術服務與銷售,目標成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核心零部件的重要供應平臺。
藉此契機,長寧區也將以「上海硅巷」為核心技術突破的策源地,吸引更多企業將研發核心業務落地長寧,目標打造「東張江,西硅巷」的科技產業新地標。
企業紛紛尋找「第二曲線」
7月新成立的動界智控,主營業務聚焦人形機器人(含泛人形機器人)上肢、下肢、關節模組、靈巧手模組等關鍵硬件模組及系統集成產品。
細究動界智控背后的兩家合資方,無論是上海國企中的製造業領軍者上海機電,還是香港老牌製造業企業德昌電機,此刻都在尋求產業升級的「第二曲線」。
從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看,這家1992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是上海電氣集團工業裝備及工業基礎件領域重要的支柱企業,核心業務涵蓋智慧電梯、綠色空調、高效電機、精密液壓、數字印刷等機電一體化、工業自動化、智能製造產品領域,多年來與三菱電機、開利、納博特斯克、ABB、德昌、雷戈伯勞伊特等世界知名企業均有合資合作,共同組建經營國際企業在華業務。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上海電氣最新發布的自研人形機器人「溯元」已達到穩定行走和靈巧操作能力,可覆蓋工業場景中的精細操作以及場景定製化需求,可勝任多種高強度的工作任務。
成立於1959年的德昌電機,是在香港上市的大型跨國製造企業集團。公司是高品質精密電機、驅動子系統及相關機電零件的全球領先供應商,目前市值約170億港元。德昌電機專注於汽車及工商用微型電機領域,研發團隊規模逾1600人,客户覆蓋保時捷、瑪莎拉蒂、阿斯頓·馬丁等400余家汽車行業企業,還有通用電氣、西門子、戴森等1100余家工商用企業。
德昌電機主席、行政總裁汪穗中介紹,目前,德昌電機日均生產微型電機及相關產品超400萬個,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樓宇自動化、家電、醫療器械等多個行業。企業的汽車微型電機全球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二,正依託中國市場加速電氣化佈局,同時加速拓展人形機器人業務。
上海機電黨委書記丁宇清表示,上海電氣正致力於建設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供應體系。動界智控的成立,標誌着上海電氣集團在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產業化突破,也是開闢企業第二成長曲線的重要抓手。
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全球首款全尺寸開源公版人形機器人「青龍」亮相。針對「青龍」的量產需求,機電股份與德昌電機聯合組建了攻關團隊,共同研發全套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涵蓋旋轉關節、直線關節和靈巧手關節等多種零部件,成功破解掉電、過熱等制約人形機器人發展的異常現象。
梧桐樹下落子高能級平臺
佈局機器人產業,長寧區是認真的。
長寧區科委主任楊建安介紹,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維度看,傳統產業已紛紛着手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企業新的高速發展。
因此,當下長寧區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領域已集聚了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區內的西井科技、嬴徹科技分別聚焦封閉的物流口岸以及開放的高速路段,提供自動駕駛的智能解決方案。
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產業智能化領域,長寧區內的新微集團與禾賽科技分別聚焦芯片製造與激光雷達製造,在「上海硅巷」輻射區域內形成了創新策源的「朋友圈」。眼下,伴隨上海市電子材料協會的落户,長寧區將在人工智能上游產業鏈不斷形成集聚效應。
從產業落地看,今年落户長寧臨空園區的虹橋國際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現已入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堅科技,構建集人形機器人、足式機器人、園林機器人等產品集羣。在面積達3200平方米的機器人產業園,中堅科技及其產業鏈相關企業正陸續進駐,聚焦輪式機器人、雙輪式機器人等領域展開自主研發。
去年,長寧區GDP接近2800億元,「十四五」以來形成近千億規模的增量。其中,人工智能作為長寧區近年來着力培育的重點新興產業,全區已集聚關聯企業近700家,形成了梯度發展的格局。
近期,長寧區明確了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區、數據價值化應用先行區以及應用場景落地示範區的戰略定位,已基本形成軟信服務業、航空服務業、時尚消費等千億級產業集羣,正積極搶抓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機遇,加快培育新賽道。
與此同時,長寧區正全力以赴推動城市更新。區委書記張偉表示,當前,都市科創有着「分佈式、小規模、無邊界」等新特點,需要更多的便利交流場景、思想火花碰撞的搖籃和人才創新創業相遇的契機。藉助動界智控落子「上海硅巷」的機遇,長寧區將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首試首用提供便利服務和適配場景,打造「梧桐樹下寫代碼、風貌區內搞科研、咖啡館里開晨會、煙火氣中聊創新」的立體化科創空間。
原標題:《長寧新設人工智能合資企業,上海國企與香港老牌製造商紛紛尋找「第二曲線」》
欄目主編:茅冠雋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