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7 16:1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上游新聞)
重慶兩江新區金山大道的千里科技大樓里,一場靜悄悄的變革正在重塑這家昔日破產重組的汽車企業,而遠在杭州的阿里系卻另有棋局。
2025年7月8日,重慶千里智駕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註冊資本2億元正式到位。這家由重慶千里科技主導的智能駕駛企業,在成立僅四個月后,就宣佈了雄心勃勃的產品路線圖:從L2+級輔助駕駛起步,六個月內推出L3級系統,2026年下半年進軍L4級Robotaxi領域。
當千里科技在6月發佈首款L2+級智駕系統時,董事長印奇宣稱要打造「智能駕駛時代的開放平臺」。
這句話的背后,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佈局已然就位:天眼查最新數據顯示,阿里系正通過多層股權架構深度介入這家重慶企業的智能駕駛轉型。市場不禁疑問:阿里系是否正在下一盤大棋?
轉型:從破產重組到智駕新鋭
千里科技的前身力帆汽車,曾經歷中國汽車行業最戲劇性的生死輪迴。這家曾經的摩托車霸主在轉型汽車製造后陷入困境,2020年8月因供應商申請破產,最終進入破產重整階段。
生死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12月。在重慶市政府與吉利集團主導下,力帆完成破產重整。吉利成為實際控制方后,公司更名為力帆科技,2021年成功扭虧為盈。
真正的蜕變始於2024年。當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印奇旗下的重慶江河順遂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24.3億元受讓吉利科技集團持有的力帆科技19.91%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同年10月,印奇正式出任董事長。
2025年2月,公司完成更名——重慶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亮相,宣告聚焦「AI+車」戰略。公司業務被明確劃分爲「終端業務」與「科技業務」兩大板塊,智能駕駛成為核心戰場。
2024年財報數據印證了轉型成效:全年營收70.35億元,同比增長3.94%;歸母淨利潤0.4億元,同比大增65.28%。尤為亮眼的是,汽車業務全年銷量達5.78萬台,同比增長36.7%,創下三年新高。
佈局:千里智駕的進擊之路
2025年3月,千里科技聯手吉利、邁馳智行等合作伙伴,共同投資設立重慶千里智駕科技有限公司,標誌着其正式進軍智能駕駛領域。這家承載厚望的合資企業,目標直指「打造面向第三方整車企業的開放平臺」。
產品落地速度驚人:6月23日,千里科技發佈了面向L2+級的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千里智駕1.0。該方案已率先與吉利達成合作,支持后者在3月發佈的千里浩瀚智駕解決方案。
更引人矚目的是其技術路線圖:未來六個月內發佈L3級智駕方案——千里智駕2.0;2026年下半年推出面向Robotaxi場景的L4級方案——千里智駕3.0。如此激進的演進速度,在傳統車企背景公司中實屬罕見。
人才佈局同樣亮眼,2025年6月,原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任總裁王軍加盟千里科技,出任聯席總裁,全面負責科技業務板塊。王軍的履歷堪稱中國智能汽車發展縮影:從國家級研究所工程師,到華為3G/4G技術負責人,再到創建華為車BU。
技術團隊構建呈現「三叉戟」格局:印奇主導AI算法(清華大學天才班出身的第一代AI創業者),陳奇負責硬件(前華為智駕硬件負責人),王軍統領整體業務。這種配置讓市場對千里智駕的技術前景充滿期待。
融合:阿里生態深度加持
根據天眼查7月25日更新的穿透信息,阿里系對千里科技的介入遠超市場預期:邁馳智行(重慶)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大股東,持有千里科技19.91%股權;原力聚合(重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持有邁馳智行80%股權,原力聚合的前兩大股東名單中,上海雲玡企業管理(34.5%)與杭州灝月企業管理(30.2%)均由螞蟻集團、淘寶、天貓、阿里巴巴全資控股。千里智駕公司的組建方案經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審批,雖然阿里系未直接出現在股東名冊,公司也未公開股東投票細節,但阿里系通過這樣的控股架構,仍然對千里科技具備關鍵決策影響力。
這種股權設計也正加速技術資源的流動。
作為阿里生態企業,高德地圖在2025年雲棲大會宣佈「向合作伙伴開放釐米級高精地圖」。目前,高德地圖已將西南地區釐米級高精地圖數據接入千里智駕1.0系統,千里智駕1.0發佈會披露「接入高精地圖后,在重慶複雜路況的接管率下降35%」。中國汽研2025年7月發佈的《智能駕駛系統測評報告》顯示,搭載千里智駕1.0的睿藍7車型在「全世界最複雜的立交橋」重慶黃桷灣立交的全程通過率為82%(行業平均67%),實際提升15%。
阿里雲還在西南節點部署了英偉達H100集羣,為包括L3級自動駕駛在內的AI訓練提供算力支持,日均可處理PB級路測數據。此外,菜鳥也計劃2025年在全國投運2000台自研L4無人車,成都天府新區是重點覆蓋區域之一,將採用「裸車購買+FSD訂閲」的輕資產模式。
困境:無人知曉的阿里汽車
儘管協同效應初顯,但千里科技目前對比華為的成熟模式,仍存在明顯差別。
華為HI模式的成功,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其核心架構包含三大支柱:全棧技術能力(芯片、OS、算法)、品牌協同機制(問界、智界等聯合品牌)、渠道複用體系(華為門店銷售汽車)。
千里科技的戰略方向與華為有顯著差異:其科技業務聚焦提供汽車AI化解決方案,而非直接定義整車產品。董事長印奇明確表示:「打造面向第三方整車企業的開放平臺」,這一定位更接近技術供應商角色。
千里科技2024年研發支出僅5.3億元,不及華為車BU同期投入(214億元)的零頭。速騰聚創高管曾透露:「2025年激光雷達開模成本仍佔車企L3研發投入的15%~20%。」據此推算,千里科技L3系統的激光雷達選型預算面臨壓力,其規模難以覆蓋頭部廠商單款傳感器的前期開發投入。
在生態建設方面,千里科技雖有吉利作為戰略合作伙伴,但缺乏自有終端消費生態支撐。相較之下,阿里系則擁有高德地圖(出行場景)、阿里雲(算力支持)、斑馬智行(車載系統)、菜鳥網絡(物流場景),這些生態資源若能有效整合,理論上可構建完整智能出行閉環。但當前這些能力尚未與千里科技產生協同。
在渠道方面,華為通過1800家門店三個月售出17萬輛智選車,而搭載千里智駕的睿藍汽車至今未能登陸淘寶、天貓汽車頻道。有媒體曾經做過調查,在重慶街頭隨機詢問時,10位受訪者中有7人將睿藍汽車誤認為「吉利新出的網約車品牌」。這種認知誤差並非言之無物,睿藍2024年銷量59094輛中,B端網約車/出租車佔比超60%(如曹操60車型),個人用戶佔比不足40%。「用户知道問界是華為車,但沒人覺得睿藍和阿里有關係。」千里科技營銷總監坦言。這也是目前阿里進軍智能駕駛和新能源汽車面臨的難題:問界由華為深度參與研發、渠道及營銷,消費者自然建立強關聯,但睿藍的阿里角色僅限於資本層面,還沒有任何技術或品牌協同。
展望:生態整合的可能性
從產業格局看,中國智能駕駛領域正呈現三種發展路徑:華為HI模式(全棧技術輸出);比亞迪模式(垂直整合);第三方開放平臺(如千里智駕、百度Apollo)。
在2025年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吉林長春)的演講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指出:「當前智能駕駛競賽已進入‘數據規模×算力密度×商業閉環’的三維對抗階段。」「股權紐帶解決了資源流動問題,但真正的勝負手在於誰能率先構建技術—產品—用户的飛輪。」張永偉總結道。
儘管當前阿里系與千里科技分屬不同賽道,產業變革的浪潮可能推動雙方走向協同。潛在結合點清晰可見:千里智駕的技術研發需要海量道路數據訓練;阿里雲強大的算力基礎,可有效支持自動駕駛算法的訓練迭代;更為重要的是,螞蟻集團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領域的技術積累,能解決智能汽車數據安全與合規痛點——這正是千里科技SWOT分析中明確的戰略威脅。
重慶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在2024年年報中展望:「整個行業正處於從‘車+AI’到‘AI+車’的關鍵轉折期。」這一洞見揭示了智能駕駛的終局競爭——AI能力將成為定義汽車的核心要素。而真正的贏家,可能是那些能率先實現「技術研發+場景數據+商業閉環」三位一體的玩家。華為用問界系列的成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現在,輪到阿里系與千里科技給出自己的答案了。
上游新聞記者 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