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百鏡大戰」?早着呢!明星創企揭開智能眼鏡真相

2025-07-27 10:2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實習生鄭子涵 上海報道

  再沒有比智能眼鏡更熱鬧和分裂的領域了。

  2025年WAIC上,一進最熱門展館的大門,就會被XREAL與Rokid排隊的陣仗驚到,短時間內壓根別想上手體驗智能眼鏡,人太多了,好奇心、疑惑和熱烈氛圍一併燃燒。

  (世博中心H3館一進門,人羣擁擠)

  就像是智能眼鏡市場的折射,巨頭紛紛下場,資本熱錢湧入,貌似誰都能在這片海上支起帆就起航。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火是真的,「虛」也是真的。今天這個行業,除了靠補貼的Ray-Ban Meta,還沒有任何單品能做到百萬銷量。國內,連「供應鏈之王」小米1999元的產品,也沒能撕開大家都破不了的銷量局。

  「目前AI眼鏡體驗和產業鏈成熟度,都還不夠。」智能眼鏡明星創企XREAL的創始人兼CEO徐馳,呼籲大家不要只看到渲染「百鏡大戰」的水上繁榮,更應該關注「水下戰爭」: 在芯片、光學、算法等核心技術上進行長期、艱難的投入。

  WAIC期間,徐馳分享了他對智能眼鏡行業的真實感知,關於小米下場、關於硬件難題,試圖釐清狂歡之下的技術真相。

  喧囂背后,是骨感的現實。產品交付難、用户體驗參差不齊、退貨率高企等問題,讓許多智能眼鏡產品在落地時步履維艱。當行業內外都在熱議「AI眼鏡替代手機」這一宏大終局時,一個更基礎的問題擺在所有玩家面前:怎麼讓大家願意佩戴?佩戴體驗能不能做到更好?如何提升有效使用時長?

  徐馳説,所有人對智能眼鏡都是高度看好的,但大家實際下場做之后會發現,把硬件拼湊好了之后,AI還不夠,芯片還不夠,傳感器還不夠……大家還需要回到「水下」再打磨打磨。

  「只有當用户能夠接受智能眼鏡的體驗,當用户説它要是能再輕一點就好了的時候,當重量是它唯一缺點的時候,我們相信,隨着技術的更迭,智能眼鏡一定能做好。」徐馳表示。

  但現在,仍然是智能眼鏡的上半場,甚至是上半場的上半場,什麼時候雷(軍)總親自下場,把70%、80%的時間投入到眼鏡上時,纔是這個行業真正「百鏡大戰」的時候。

  徐馳相信,AI是補完XR體驗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塊拼圖,它將從根本上解決3D交互效率低下的核心痛點。XREAL的表態是,先不做AI眼鏡,先做出個AR眼鏡的爆款。

  而當一個足夠智能的、多模態的AI與一副足夠強大的AR眼鏡相結合時,行業的「iPhone時刻」纔會真正到來。他給出的時間點是:2027年或2028年。

  以下為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的分享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有刪改:

  小米已是供應鏈極致,但行業還需要打磨

  徐馳:今天小米在這個領域絕對是最高峰,它把現在有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優化的最好了,無論是藍牙連接、電池、續航、拍照各個方面做到極致了。如果大家仍然覺得不滿意的話,説明我們需要做的是比現在供應鏈整合還要做得更深一步的創新,可能是在一些AI模塊上、系統模塊上、芯片模塊上,甚至可能是camera模塊上做更新的東西。

  現在要讓眼鏡拍照做得比手機好,這件事壓根做不到,因為今天我們看一下手機的camera有多大,這件事可能本身方向就錯了。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AI眼鏡camera不是給人看的,是給AI看的,因為我們希望的是將來 AI 能在這個視角上去share,我們第一時間能夠知道我們在看什麼東西,那麼它可能不是for人眼的。那如果從這個視角來講會發現拍照鏈路上要做一些創新性的優化。只有AI能夠用一種高效方式看到我們的信息,它纔有可能結合它的能力給到你更主動的、個性化的推送和建議。而這些事兒在芯片端,在Sensor(傳感器)端,在整個鏈路端都要有一些創新的變化,而這些東西從硬件視角來講它不是個算法更替就能解決的,它可能是需要有些漫長的迭代才能達成的。

  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上半場還沒有到價格戰的時候,到下半場纔有價格戰。在iPhone還沒有出來之前,五花八門的手機打價格戰重要嗎?我覺得還可能沒有那麼重要。

  AI眼鏡只有5歲小孩智商,3年后可能到20歲

  徐馳:我們認為今天AI眼鏡的體驗和產業鏈成熟度還不夠。

  現在的AI眼鏡,更像一個5歲小孩的智商,你問它這是什麼,給它講個笑話,逗逗它可以,但它沒有讓你每天持續佩戴的足夠黏性。真正的AI眼鏡,首先AI得強。我們認為很可能要到2027、2028年,大家纔會看到一個成熟度超過20歲的、始終連接互聯網的、超級智能的AI Agent,能夠給生活帶來鉅變。

  之前有一部電影叫《Her》,講男主人公跟一個操作系統談戀愛的故事。我最近在重温,我覺得當這樣一個現實出現的時候,真的有人願意跟AI談戀愛的時候,這個行業的「iPhone時刻」就到來了。

  此外,我們認為AI眼鏡的攝像頭,也許核心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給AI看的。今天國內所有AI眼鏡,你拿本書問它講了什麼,它可能連文字都看不清。如果一個AI的「眼睛」連字都看不清,那這個產品從為AI服務這個基本功能上講,就沒有達標。這需要從相機、芯片到整個鏈路做創新性的優化。

  百鏡大戰?雷軍還沒把80%時間投進來

  徐馳: 我們常講今天仍然是上半場,甚至有可能是上半場的上半場。什麼時候雷總親自下場説把70%時間、80%時間投入到眼鏡上的時候,一定是這個行業真正百鏡大戰的時候。我們也希望現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關把iPhone時刻——上半場標誌性的時刻做出來。所以很明顯今天的「百鏡大戰」更多簡單的狂歡。

  我們經歷過一次VR的火爆,經歷過一次元宇宙的火爆,這次可能是AI這波火爆,説明大家持續對這個賽道有預期。但是火爆之后都沉下去了,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技術、產品體驗沒有達到用户的預期。

  百萬級市場還沒到,這個行業不適合賺快錢

  徐馳:今天單品沒有過百萬的,除了Ray-Ban Meta,但是Ray-Ban Meta其實是靠着補貼,靠着一個時尚單品邏輯的屬性把它衝到僅僅到了200萬。所以我們覺得還是需要打磨的。

  整個市場規模並沒有那麼高,大家對它的預期也先不要先用過億的預期,我們多做十個顏色,多為N種場景做優化,我們先focus在一款產品過百萬,然后再focus在如何讓一個單款產品過千萬。

  我們一直想講的一個邏輯,回望過去十年,這個賽道所有的硅谷巨頭都下場了,包括蘋果、Meta、Google、微軟,最近OpenAI也下場了。過去十年大廠在這兒投入無數,不可能不重視,但是過去十年這個行業只有一家公司賺到了錢,就是高通,賣鏟子的,説明什麼?説明這個行業非常非常難,因為它需要非常多的前期投入,門檻非常高。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用一種耐心的長期主義看待這個行業。我們相信有非常多水下的繁榮、水下的精彩會讓大家在未來一兩年之內、兩三年之內看到這個行業代替手機的希望。只不過大家需要多點長期主義的思維。

  有效使用時長和全天候佩戴,是兩條路線

  我們認為一個全天候佩戴的能代替手機的智能終端可能是最難的,它的難度有點像我想把手機做到手錶里一樣,即便今天,把手機做到手錶里也沒有發生。説明什麼呢?説明當你的體積越小,你想把這些功能集成進來它的難度越大。所以當時退了一步,我們選擇的是能不能把一個非全天候佩戴,但是全天候攜帶的設備功能做得足夠強烈,我們不追求它的實際佩戴時間,我們追求的是有沒有可能AR眼鏡在短期之內有效使用時長是高於一個AI眼鏡的。這樣我們更願意優先把這樣的體驗打磨好,當用户已經能夠接受這樣一個體驗的時候,當用户説它要是能再輕一點就好了的時候,當重量是它唯一的缺點的時候,我們相信隨着技術的更迭,我們一定會慢慢把它給做好。

  我們覺得兩條路都有挑戰,一個是全天候的佩戴眼鏡,但是它只有少數功能,功能慢慢加;我們今天做的是在一個有限的體驗,我們維持住一個體驗的底線,我們努力把體積越做越小。

  這兩個哪個更對,我們今天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們覺得我們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這條路可能積累的經驗更多一些,我們會從這條路先紮下去。我確實覺得眼鏡端一定更難,而且全天候佩戴的眼鏡也一定是終極挑戰的方向,這個我是非常認可的。

  AI是AR缺失的最后一塊拼圖

  徐馳: 九年前我們創業時,認為信息呈現一定會從2D迴歸3D,所以XR是下一代終端。但我當時忽略了一件事,就是2D手機的多點觸控交互實在太高效了。把2D交互移植到3D,即便像蘋果做得那麼精準,交互的「熵值」依然極高,通俗講就是很累。

  我們一直沒有解決如何在3D平臺下做高效交互,而AI恰好補足了最后這塊。為什麼?因為我們第一次不再需要用複雜的手勢去控制機器,而是可以像和人交流一樣,用語音,甚至未來AI住在你的眼鏡里,通過攝像頭看到你所見,主動為你預判和服務。

  沒有AR的AI,像一個非常睿智的盲人,所有信息輸入輸出都靠對話。而AR眼鏡給了AI一雙眼睛,讓它能理解空間化的世界。我們認為AI負責交互,AR負責呈現,這兩者結合,才能真正催生出超越手機的下一代平臺。

  咬牙啃硬骨頭,主動分享生態

  徐馳: 今天這個行業是大家對終局(替代手機)高度共識,但對於通向終局的路徑高度不共識的時代。

  我們很早就發現XREAL自己做生態這件事不現實。全球範圍內,有生態號召力的可能只有蘋果和谷歌。所以在三年前,我們就決定一定要站在全球第一線的技術分工中去,跟最好的企業合作。所以我們有了跟谷歌、高通合作的Project Aura,這是我們「仰望星空」的部分。它會是安卓XR的官方設備,搭載我們升級的X1S芯片,擁有超過70度的AR眼鏡最大視場角。

  另一側是如何「腳踏實地」。我們能不能做產品的減法,不做通用的計算終端,而是去做單一功能但很好用的硬件?這就是我們的便攜大屏產品線,比如最新的One Pro。我們把光學、芯片這些硬技術積累,用來打造一個連接手機、電腦、遊戲機的「體驗天花板」,先把這個百萬級單品市場做好,再想千萬級。

  XREAL一路走得很艱難,所以我們咬着牙做了芯片、光學,我們很慶幸在三四年前我們咬着牙做了這些艱難的決定,這些纔是我們今天根本上能夠讓我們跟這個行業其他廠商有着代際差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深信這個行業今天仍然在上半場,它的供應鏈仍然不足以通過供應鏈整合讓產品變得及格或者得到80分,所以我們不得不像當年的大疆、特斯拉、蘋果那樣做一個Alpha的終端,我們努力在覈心模塊上面做硬研發的投入,然后再牽引這個行業往對的方向走。我們説結果讓市場判斷,但是我們自己篤定的相信這可能是上半場的中國初創企業能夠走向國際,能夠走向全球化的唯一一條路徑。

責任編輯:尉旖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