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7 00:15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關鍵詞 | 聚氨酯彈性體市場分析共 3270 字 | 建議閲讀時間 8 分鍾
聚氨酯(PU)彈性體是以二異氰酸酯、多元醇和某些情況下的擴鏈劑為基礎,反應生成的具有彈性體特性的合成材料。常用的聚氨酯彈性體包括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elastomer,簡稱TPU)和澆注型聚氨酯彈性體(casting polyurethane elastomer,簡稱CPU)。
TPU應用領域廣泛,包括管材、膜材、鞋材、手機護套等,各應用領域有很多細分市場,如膜材分為低透吹膜、中透膜、高透膜、普通流延膜、易裁切流延膜、熱熔膠膜等。CPU的耐磨性能和耐油性能優異,在特殊用途領域難以替代。CPU在礦山、冶金領域是最符合要求的非金屬材料之一,可取代部分金屬材料,主要應用有篩板、襯里襯塊等。
在消費增速出現分化的背景下,各大生產企業正積極尋求差異化發展戰略,以適應市場變化。聚氨酯彈性體行業領軍企業動作頻頻,國際巨頭如巴斯夫和科思創在中國市場的佈局持續擴大,國內領軍企業萬華化學和美瑞新材等也在加速推進其聚氨酯彈性體的業務佈局,共同推動國內聚氨酯彈性體市場的快速增長。
1
全球聚氨酯彈性體的供應正在向亞太轉移
全球聚氨酯彈性體主要生產廠商有:巴斯夫、C.O.I.M、科思創、大日本油墨(DIC)、路博潤、東曹等,生產集中度較高。其中,路博潤先后收購了美國諾譽、陶氏化學等聚氨酯彈性體相關部門及公司,成為全球產品線最全也是供應量最大的醫用級聚氨酯彈性體的供應商。
隨着歐洲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全球聚氨酯彈性體的供應正在向亞太轉移。2024年1月,巴斯夫湛江基地第二套TPU裝置投產;9月,科思創啟動在珠海建造其最大的TPU工廠,待2033年全部建成后,最大年產能將高達12萬噸;同時宣佈在中國廣州建立一個新的熱塑性聚氨酯(TPU)亞太應用開發中心,原計劃於2024年底開工建設並於2025年投入運營(目前進展不詳)。10月,朗盛(LANXESS)出售聚氨酯業務給日本宇部(UBE)株式會社。11月,煙臺萬華全球單線產能最大的TPU生產線投產。
2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TPU市場供應充足,
需求放緩,競爭加劇
TPU通常由純MDI(或MDI變體)與多元醇經一步或兩步反應制得,所使用多元醇的性質不同決定了TPU牌號的主要差異。多元醇主要有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己內酯,全球市場佔比分別為25%、65%和10%。
為滿足不同市場應用需要,TPU的常規配方就高達百種以上。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為保證產品質量,部分種類(同系列)的TPU材料可共線生產。一部分特殊的TPU是由對苯二異氰酸酯(PPDI)與聚己內酯為基礎的多元醇反應制成;其他特種TPU可用於彌合剛性塑料和橡膠彈性體之間的差距。例如,TPU/PC共混合金可改善PC的韌性、應力開裂性、缺口敏感性、耐溶劑、耐化學品性,同時可降低PC成型加工温度。
中國TPU產能、產量快速增長,未來仍有新增產能陸續投產,供應趨於寬松; TPU消費增速放緩,薄膜和醫藥領域將會持續發力。整體來看,預計未來幾年中國TPU市場供應充足,需求放緩,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01 | 中國TPU供應高速發展,未來擴張放緩,但供應保持寬松
中國TPU供應高速發展,未來擴張放緩,但供應保持寬松
過去5年中國TPU行業高速擴產,開工率不高。2019-2024年中國TPU產能和產量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0.5%和12.2%。2024年,中國TPU產能達到150萬噸/年,新增產能包括巴斯夫3.2萬噸/年(6月已投產),萬華化學5萬噸/年(11月已中交);中國TPU產量提高到83萬噸。
國內TPU生產企業約35家,產能分佈相對分散,TOP5產能合計佔比50%,分別是萬華化學、華峰化學、美瑞新材、一諾威、保定邦泰等。龍頭企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持續增強,小微企業競爭力不足,行業競爭較為激烈。中國TPU生產集中在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主要來自路博潤、巴斯夫等外企,近幾年美瑞新材和萬華化學的TPU薄膜產品品質開始能夠與外企產品抗衡。
02 | 中國是TPU的淨出口國,預計出口量將進一步增加
2019-2024年,中國TPU進口量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出口量逐年增加。進口方面,進口企業主要以外資為主,國產TPU暫時難以替換部分進口TPU貨源,但進口量的下滑也體現了國內TPU企業逐漸增強的高端市場競爭力。出口方面,歐美地區高速增長的通貨膨脹影響了海外加工成本,外採需求增加,但印度的保護性政策、中美貿易戰和歐盟碳關税的多重疊加下,跨國出貨成本大幅增加,使得中國TPU出口量增長較為有限。未來隨着國內企業產品競爭力增強,淨出口量將會進一步增加。
03 | 中國TPU下游消費增速放緩,薄膜和醫藥領域將會持續發力
2019-2024年,中國TPU消費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0%,製鞋和TPU薄膜是近5年來TPU消費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TPU主要作為鞋材、薄膜、軟管等應用於製鞋、汽車、紡織、醫療等領域。2024年中國TPU消費量提升至72萬噸,同比增長8.1%。主要得益於汽車薄膜對TPU的需求增加,以及膨脹型TPU在高端運動鞋中的流行。製鞋行業仍然是TPU消費的最大來源,佔比29%;薄膜、密封材料、軟管和汽車領域消費量分別佔比20%、17%、15%和10%。
雖然目前中國不再是最大的製鞋生產國,但由於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PVC)等彈性體材料在製鞋生產中逐漸被TPU替代,TPU消費量持續增長。TPU可以用於鞋大底,能提供良好的耐磨、耐折、耐疲勞性;也可用於中底的氣墊部分,提供良好回彈性、減震性。
由於其優異的防水、透濕性、力學性能,TPU作為膜材料廣泛應用於紡織品、充氣式材料中。紡織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包括博鋭斯公司的Breathtex、DingZing公司的Dintex等面料;充氣式材料包括氣脹式救生衣、潛水BC夾克、救生筏、充氣船、充氣帳篷、按摩氣囊、醫療防褥瘡牀墊和專業的防水揹包。近幾年,汽車TPU薄膜的技術實現突破,使用量逐年增加。TPU薄膜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對薄膜的厚度、均勻度、強度等有較高的要求。
TPU因具有耐油耐高温耐高壓、且符合食品級要求的特性,在汽車工業、液壓氣動系統、食品工業、醫療器械中均可以用作密封圈。
採用TPU製得的氣管、插管、導液管等醫用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並且不影響血液成分,被廣泛應用於醫學領域。TPU不存在PVC材料面臨的增塑劑遷移問題,因此在醫療應用中的使用一直在增加。
TPU的耐磨性、耐彎曲疲勞性、高彈性突出,可用於各種汽車零部件,如換檔拉桿手柄、聯軸節的軸套和墊圈、線束的接插件、螺旋伸縮電線、電纜護套等,還可與其他塑料或橡膠複合,用於汽車保險槓、安全氣囊、防塵罩等部件。
2024-2028年,預計TPU下游需求的消費增速將保持在4%左右,主要由薄膜和醫用軟管帶動。隨着户外運動裝備的需求增加,TPU薄膜的消費增速將達到約8%;隨着醫療水平的提升,醫用軟管對TPU的需求增速將在6%左右;其他應用領域的消費增速相對較低。
04 | 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行業毛利率逐漸收窄
從中國TPU細分產品市場價格來看,TPU薄膜價格最高,鞋材、氣動管和手機殼用TPU價格相差不大。2022年中國TPU薄膜市場均價2.3萬元/噸,鞋材、氣動管、手機殼用TPU市場均價1.88萬元/噸,價格相差4200元/噸。2023年TPU市場價格一路下降,TPU薄膜均價1.74萬噸/年,鞋材、氣動管、手機殼用TPU均價1.58萬元/噸,價差縮減到1600元/噸。2024年價格進一步下跌,薄膜和手機殼用TPU均價分別1.61萬元/噸和1.47萬元/噸,同比分別變化下降7.1%和6.3%。
目前國內廠商主要生產中低端的TPU產品,中高端的TPU產品需要從海外進口且價格較高。中低端產品的下游應用較為廣闊且客户分散,總體呈現出市場容量大、競爭激烈的特點。2024年,中國TPU行業平均毛利率在15%左右,低端產品毛利率在10%-15%之間,高端產品毛利率約在25%-35%。
化信觀點
未來聚氨酯彈性體市場需求總體較為平穩,但呈現結構性分化。中低端產品應用較為廣闊、客户分散,市場容量大但供應充足、競爭激烈。中高端市場參與者主要是外資龍頭,以萬華化學和美瑞新材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初步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在細分領域,如線纜保護領域、汽車防抱死系統、風電線纜、醫療導管、植入性產品、汽車車衣、注塑性TPU產品等領域使用的高性能產品,市場仍然被巴斯夫、科思創和路博潤等跨國公司把控。
國內車用TPU薄膜主要進口自巴斯夫、科思創、路博潤等公司,本土企業萬華化學和美瑞新材的產品逐步受到市場認可。萬華化學通過成本優勢壓低產品價格,迅速獲取TPU薄膜市場,同時帶動下游應用的蓬勃發展,例如在汽車領域,TPU車衣膜的貼裝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