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只做中老年生意,靠銀發康養年入8000萬

2025-07-25 18:30

(來源:診鎖界)

來源:AgeTravel銀發文娛旅遊

編輯:櫺星

封面來源:pixabay

本文來源公眾號:AgeClub(官網地址:www.ageclub.net)

原標題:美國版「新東方文旅」:只做中老年生意,靠銀發遊學年入8000萬

2023年,新東方曾豪擲10億試水銀發旅遊賽道,2年過去,如今這一業務推進節奏正趨於放緩。

究其原因,由於新東方的核心資源和品牌調性與銀發文旅市場存在天然錯位,加之這一市場本就競爭激烈,傳統旅行社、OTA平臺手握大量用户以及成熟且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作為新入局者的新東方,儘管心懷「詩和遠方」,但始終未能在該項業務上找到有效突破口。

銀發文旅市場體量大、需求高、前景廣闊,但並非所有掘金者皆能分得紅利。真正能持續獲客、長期盈利的玩家,往往既要深諳中老年羣體的消費心理,又能在產品設計、服務體驗和渠道運營上做出差異化佈局。

隸屬於美國史密森尼集團的旅行品牌Smithsonian Journeys,針對銀發人羣推出一系列以「學習+文化沉浸」為特色的旅行線路。

背靠集團核心資產「史密森尼學會」的教育與專家學者資源,Smithsonian Journeys主打「教育+旅遊」的深度體驗,由專業導師帶隊,為終身學習者量身打造旅行產品。根據集團2024年度財報顯示,Smithsonian Journeys年收入約1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600萬)。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從品牌定位到產品特色,Smithsonian Journeys都與新東方文旅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以「文化+教育」為核心賣點,試圖打破傳統旅遊的淺嘗輒止,打開中高端銀發客羣市場。

本文,AgeTravel將聚焦Smithsonian Journeys的發展歷史、核心特色以及其在銀發文旅市場中的獨特定位,解析其如何藉助母品牌的教育資源,打造邊學邊玩的沉浸式旅遊體驗。

背靠教育文化資源 

 錨定中老年「學習+旅行」雙重需求

目前國內針對銀發人羣的遊學產品稀缺、服務滯后,但中老年對於文化、教育的需求一直都在。

灼識諮詢與量子之歌聯合發佈的《2024年中國銀齡旅遊專題報告》指出,中老年羣體在旅遊過程中更注重健康與文化體驗,超過67%的用户傾向於選擇「遊+學」或「遊+學+養」一類的旅行產品,「教育+旅遊」的研學模式早已受到了中老年人羣的歡迎。

2023年,爲了將品牌原有的知識服務能力與日益增長的銀發文旅需求相結合,新東方正式入局老年旅遊賽道,打造涵蓋文化講解、教學互動、精品路線等內容的中高端銀發旅遊產品。

(圖源:新東方文旅) (圖源:新東方文旅)

新東方進軍老年旅遊市場,邏輯上有其合理性,試圖將「文化+教育」的品牌基因遷移至文旅賽道,搶佔銀發經濟風口。然而,品牌錯位、運營短板、平臺競爭激烈等現實因素,使其未能構建可持續的業務模型。

新東方文旅的經驗也提示后來者:銀發文旅雖是藍海,但絕非快生意,企業若想脫穎而出,要麼需在內容上深耕差異化價值,要麼在供應鏈與服務體驗上打磨硬實力。

就在新東方文旅的銀發業務趨於低調的同時,在大洋彼岸的另一邊,與新東方文旅基因相似的Smithsonian Journeys,憑藉半世紀的運營積澱和深厚的教育資源,在銀發旅遊市場持續擴張。

Smithsonian Journeys背后的母品牌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是美國一家半官方性質的研究機構和教育綜合體,旗下擁有研究中心、博物館、畫廊等眾多文化藝術機構,除了接受官方撥款外,集團同時佈局旅遊、電商購物、圖書出版等業務,拓寬營收渠道。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而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銀發教育旅行品牌之一,Smithsonian Journeys延續品牌調性,以傳播知識為使命,以「教育旅行」作為核心標籤,自1970年創立以來,已為數十萬名銀發消費者提供涵蓋全球七大洲的深度文化行程。

在全球旅遊市場轉向深度化、小團化的背景下,Smithsonian Journeys也不斷擴展產品線,推出更具多元化和定製化的產品服務,持續吸引渴望精神滿足與知識滋養的銀發用户。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與常規旅行產品相比,Smithsonian Journeys具有以下特點與優勢:

• 背靠史密森尼學會179年所積累的口碑與教育資源,Smithsonian Journeys的旅行項目延續了其優良的教育傳統,融合品牌旗下龐大的文化資源、前沿研究與活躍社羣。

• 每條線路都由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專家參與設計,深入挖掘目的地的文化歷史、藝術內涵,每次旅行聚集喜好相同、熱愛探索的銀發人羣,幫助志同道合的用户建立社交聯繫。

• 55年的運營經驗,每年發團超過350次,具備優質服務與獨家供應商資源,更重要的是,所有旅行產品都強調「教育性」,行程中為用户提供由專家、職業領隊提供的深度講解,帶來沉浸式體驗。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深耕銀發遊學的關鍵:

豐富產品庫+深度文化體驗

相比傳統觀光旅遊產品,新一代銀發族對旅途內容深度與豐富度的關注正在不斷上升。隨着這部分用户結構逐步向有知識背景、有審美追求、有精神需求的活力老人傾斜,旅遊產品本身被賦予了更多教育性、文化性與社交延展性的新內涵。

換言之,行程是否合理、風景是否好看已不再是唯一的標準,對旅遊產品的選擇逐漸轉向是否能提供啓發性的學習體驗、文化薰陶,由此激發情感共鳴。

當前的中老年客羣,對旅行的需求愈發趨向於既要走出去,也要學回來。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在這一背景下,遊學逐漸成為銀發旅遊的新增長點。與青少年研學市場不同,面對具備人生閱歷和判斷力的老年用户,產品設計不僅要具備知識廣度,更要在文化解讀、場景沉浸和互動體驗上做升級。既要有系統性講解,也要兼顧行程的舒適度,還要保障精神的愉悦感。

這一點上,Smithsonian Journeys的實踐提供了寶貴參考。

1. 豐富的產品矩陣

在旅行產品打造上,Smithsonian Journeys旗下包含跟團遊、自由行(僅含住宿)、興趣旅行、定製小團、徒步探險、列車遊、郵輪遊等市場上常見的旅行形式,每一類型均圍繞「深度學習」進行打造,且與市場上常規產品形成差異化。

以佔比最高的核心產品線跟團遊為例,Smithsonian Journeys的產品均採取一價全包形式,每團人數在16-20人左右,行程安排不以景點數量為主,而是圍繞文化脈絡展開。

除了配備導遊領隊外,Smithsonian Journeys每個旅行團都會有相應領域的專家同行,涵蓋大學講授、講師、自然人文領域學者、教育家、考古學家等,並在旅途中不定期進行講座與小型沙龍活動,以及實地考古探訪、手工藝體驗等、與當地學者、藝術家對話,在參觀的基礎上更加註重文化交流。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此外,Smithsonian Journeys的產品還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銀發客户進行設計。如針對50-60歲的活力銀發人羣開發了主動探索類旅程,囊括徒步、登山等輕探險活動,單團人數更少,體驗感更強。針對喜愛慢體驗的高齡客羣,則開發出「文化駐留」產品,這類產品通常在一個目的地駐留7–14天,免去頻繁換乘或轉場。

另一方面,一些銀發客羣對某一類文化、藝術尤其感興趣,針對於此,Smithsonian Journeys推出了「特別興趣」線路,如考古主題遊、音樂主題遊等,常配備垂直領域專家,滿足垂直用户的細分需求。

2. 深度文化體驗

在泛文旅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當下,Smithsonian Journeys 之所以能受到銀發人羣的青睞,關鍵在於其構建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體驗體系,圍繞每一個目的地,重構一套知識驅動、體驗豐富的文化遊路徑。

  • 從景點打卡到文化解碼

Smithsonian Journeys 的每一條路線,都由歷史學者、考古專家、藝術策展人等組成的團隊進行內容策劃。團隊關注的不只是地理路徑的串聯,更是文化脈絡的梳理與講解。例如在其提供的「馬丘比丘14日遊」路線中,安排了當地博物館館長、遺址負責人進行實景講解,解讀該地區的文明淵源、在全球歷史、地理中的地位等。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 與當地溝通,真實對話

文化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交流。Smithsonian Journeys 在每段行程中,會安排旅客與當地藝術家、民俗匠人面對面互動,參與當地傳統民俗活動、手工體驗等,在產品中儘可能多嵌入互動式、參與式的體驗,讓遊客真正走進一座城市、一個文明的日常。

  • 提供系統性課程講解

在部分行程中,Smithsonian Journeys會圍繞當地藝術、美食、民俗提供更系統深度的課程體驗。例如在「牛津7日遊」路線中,每天的行程都由「上午上課+下午遊覽/自由探索」組成,為期一周的課程中,來自牛津大學的教授講師將向用户系統性講解歷史學、文學、考古學等知識,營造「學在旅途、知行合一」的沉浸式體驗。這種模式尤其受到對文化知識要求較高的銀發用户青睞。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Smithsonian Journeys的獲客邏輯:

精準圈層與內容驅動

在以「教育+文化」為核心定位的中高端文旅領域,如何高效、可持續地觸達目標用户並實現高質量轉化,一直是企業運營的關鍵。

作為一家提供銀發遊學產品的平臺,Smithsonian Journeys在業內認可度高、競品較少,而爲了進一步打開品牌知名度、提升產品復購率,Smithsonian Journeys並未採用大眾化和鋪量的營銷路徑,而是依託其母品牌史密森尼學會深厚的用户基礎與文化傳播能力,構建起一套「內容為核、圈層精準、信任轉化」的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獲客邏輯。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首先,史密森尼龐大的會員體系是其獲客的第一入口。

作為一家擁有百年曆史的國家級教育機構,史密森尼學會長期積累了一批對文化、教育、歷史感興趣的高淨值用户。這些人羣大多為退休知識分子、中產家庭與藝術愛好者,是典型的學習型旅客畫像。

針對於此,Smithsonian Journeys 每年會通過目錄冊、印刷手冊、定向郵件等方式,藉助線上線下渠道向會員推送最新旅行產品,據Travel Weekly報道,這一傳統渠道至今仍是Smithsonian Journeys最核心的轉化來源之一,尤其受到銀發羣體的認可。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其次,以內容為抓手的教育型營銷策略成為其轉化引擎。

無論是官網、郵件還是旗下的《Smithsonian Magazine》雜誌,Smithsonian Journeys始終堅持用有深度的文化內容與目的地背景介紹構建品牌專業感。

藉助這一系列傳播渠道,用户所接觸到的不僅限於「去哪里玩」,還包括「去哪里瞭解文化、跟誰學習」等,聚焦目的地背后的文明邏輯與人文價值,吸引潛在客户。

在Smithsonian Journeys的認知中,旅行線路不只是一個產品,而是被包裝成一場意義深遠的學習機會,這種內容驅動型營銷模式,極大提升了品牌在高知用户心中的信任度。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此外,高復購與口碑推薦則構成了另一條重要獲客路徑。

得益於小團制、高互動性和強社羣氛圍,Smithsonian Journeys在回頭客和老用户推薦上的表現尤為突出。據官方數據披露,旗下部分線路的復購率可達30%以上。品牌也通過專屬優惠、推薦激勵機制等方式,鼓勵用户帶着親友組團再次出發,進一步強化了用户黏性和裂變能力。

與此同時,Smithsonian Journeys還會與旅行社、教育機構合作,在線下開展文化沙龍、説明會等形式的推廣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幫助用户在購買前建立對產品的理解與信任,更與品牌本身傳播知識、宣揚文化的調性天然契合。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圖源:Smithsonian Journeys)

從整個營銷方法論來看,Smithsonian Journeys的獲客路徑極具針對性:不做廣撒網、不追求大眾曝光,而是深耕細分圈層,講求文化含金量,堅持做信任沉澱。

這種不單純依賴價格競爭和渠道投放,而以興趣偏好和內容吸引力為第一要素的用户運營模式,或許正是未來以「教育+旅遊」為代表的中高端銀發文旅市場可持

續增長的關鍵。

Smithsonian Journeys 用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文化價值不是附加項,而是文旅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其通過豐富的產品矩陣、權威的內容支撐、精細化的用户運營,成功打造出一種以文化學習、深度體驗為核心的旅行方式。

對國內市場而言,龐大的銀發人羣數量決定了文旅市場未來的增長潛力,對於正在積極佈局銀發文旅賽道的企業平臺而言,未來如何有效搭建產品梯度、提升文化轉譯能力,將成為推動銀發遊學業務實現規模化與復購率提升的突破口。

本文轉載平臺簡介:AgeClub中國銀發經濟領先的產業創新服務平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