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5 18:29
(來源:中國民航報)
夏日的傍晚,一團烏雲突然從偏西方向翻滾過來,路上的人們紛紛加快腳步,想在雷雨到來之前回到家中。
此時,在距離北京大興機場一公里的華北空管局大興空管中心氣象綜合探測場內,氣象觀測員倪震正站在二樓觀測臺上,凝神注視着天空:「這是北京夏天常見的雷陣雨,一般持續時間不長,但短時降雨量不小。今天的航班又早不了。」
話音剛落,一道紫色的閃電劃過天空,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
每年7月,全國各地進入雷雨多發期。當頻發的雷雨遇上火熱的暑運高峰,許多旅客都關心:我的航班能準時起飛嗎?雷雨中如何確保飛行安全?
極端天氣能夠被精準預報嗎?
民航業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飯」。夏季雷雨天氣帶來的強對流、低能見度、雷電等惡劣氣象條件,不僅影響着航班的安全和正常運行,也給旅客出行帶來很多不便。
空管氣象是與雷雨天氣聯繫最緊密的部門,通過觀測和預判天氣,可以為飛行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情報和服務。日前,記者來到全國民航氣象服務的中樞——民航局空管局氣象中心,這里主要負責全國民航氣象服務的運行管理,發佈全國性航空天氣預報產品。
民航局空管局氣象中心預報室副主任梁愛民介紹,總體來看,今年雷雨季節(5月~9月),我國氣温持續偏暖,夏季風偏強,對流天氣偏多,極端天氣頻發。全國降水量分佈較歷史平均水平呈現「北多南少」的特徵。今年登陸我國的颱風有7個~9個,略多於往年,強度總體偏強,而且可能有超強颱風登陸我國。
近年來,極端天氣呈現逐年增多態勢。強對流天氣引起的強風、低空風切變、龍捲風、大冰雹、短時強降水等天氣多發突發,大提前量精準預報難度較大。「熱力性雷雨等局地惡劣天氣的發生,就好比一鍋開水中首先冒上來的氣泡,很難提前預測那個泡從哪里冒出來。為此,我們建立了遞進式的預報和服務模式,從大提前量的‘粗’到臨近時間的‘細’,為航空用户提供遞進預報和服務。同時,我們也在推進建立完善高時空分辨率的探測和預報系統,將機場終端區局部有雷陣雨的預報逐漸精準為某個時刻、某個機場跑道點有雷雨的預報。」梁愛民説。
為加強雷雨季節航空天氣預測,儘早發出針對性的影響提示,氣象中心加強與航空公司的協同,每月兩次協同製作、發佈未來一個月全球/全國航空天氣預測,重點關注重大天氣過程及其對全球/全國飛行的影響。
隨着時間的臨近,發佈的預報周期越來越短、內容越來越精細:每周製作未來一周全球重大天氣過程諮詢信息專報,為國際遠程航線飛行提供決策支持;每周兩次滾動製作未來一周全國航空天氣預報,向所有航空公司、機場共享發佈,輔助提前決策;提前2天~3天發佈重大天氣過程快報和颱風快報,對全國範圍內影響較大的重大天氣過程提前預警;每天滾動製作未來54小時全國千萬級以上機場、主要終端區、主要航路精細化預報。遇有突發重大天氣,氣象中心會及時發佈重大天氣預警信息,對突然發生的重大天氣以及未來幾小時的發展演變進行預報和預警。
如果突遇雷雨、颱風等天氣,旅客的行程會泡湯嗎?實際上,在發佈天氣預報或預警后,民航氣象部門會持續跟蹤天氣變化,空管、航空公司、機場會進行協同決策,在優先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減少對旅客行程的影響。
今年暑運期間,華東空管局構建的精準降雨強度量化觀測體系投入使用,將降雨強度判定從此前「一小時的模糊估算」升級為「一分鍾的精準量化」,被稱為判定降雨強度的精準標尺。這套體系通過設置在機場跑道邊的氣象傳感器實時採集降雨數據,經告警平臺深度分析處理,精準推送至一線運行崗位,讓機場實現60秒內氣象信息的無縫流轉和應用。一氣呵成的高效銜接能幫助飛行機組精準捕捉降雨間隙,優化航班起降方案,同時也能全面提高機場運行效能。
怎樣決策航班能不能飛?何時能飛?
精準預報只是第一步。當複雜天氣來臨時,航班能不能飛?何時能飛?這是廣大旅客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考驗民航各單位各部門協同能力的重要問題。
在雷雨和颱風天氣頻發的夏秋航季,航空公司會根據市場變化、飛機運力安排、天氣影響、流量控制等因素適時調整航班計劃,通常會力爭在航班預計起飛時間72小時前做好調整,方便旅客提早安排行程。在沒有雷雨等複雜天氣或者流量控制等特殊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航班都是按照提前計劃好的時間起飛的。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當雷雨尤其是強雷雨甚至颱風來臨時,航班計劃被打亂了。哪個機場能飛?哪個機場不能飛?哪個機場能飛多少架次航班?這些問題不是一家航空公司或者一個機場可以解決的,需要全局考量。一個全國統一的協同平臺——全國流量管理系統(NTFM)——應運而生。
在民航局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運行指揮大廳,記者看到,除了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外,還有航空公司協調區、機場協調區,全國各大航空公司和機場都在此派駐了工作人員。這種模式方便各個單位第一時間瞭解全國航班運行情況。民航局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飛行流量室副主任魏曉冬介紹:「我們每天都會組織召開協同會,主要是溝通航班情況和改航情況等。有了駐場協同之后,溝通非常高效。」
有了NTFM的全國協調,接下來就是各個機場和航空公司的處置應對。目前,國內的航空公司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大面積航班延誤處置響應機制,明確啟動標準、啟動時機和啟動流程。當惡劣天氣導致航班大量積壓、旅客大批滯留時,各大航空公司將按預案啟動應急響應。民航各單位、各部門會增加一線力量,有序應對各類不正常情況。
風雨中如何保障航班安全?
運行指揮中心作為保障航班運行的「大腦」,通過空管、國家氣象網站等多個渠道收集氣象監測和預報信息,主動監控天氣發展趨勢、範圍以及涉及的機場和航路,並預判對航空公司航班的影響,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及時作出相應的航班調整,併發布預警信息。當轄區內機場遭遇雷雨天氣時,運行指揮中心重點關注空中繞飛、地面保障完畢以及滑行等待起飛的航班,做好統籌協調。在極端天氣消散后,運行指揮中心會提醒各部門按照機場恢復節奏抓緊保障,同時做好旅客保障,爭取航班儘快成行。
機務維修部門作為保障飛機運行安全的堅實后盾,會在雷雨、颱風等天氣預警發佈后,根據風險等級開展轉場—停入機庫—地面繫留等工作,避免飛機產生移位碰擦等風險。一線維修人員直面惡劣天氣挑戰,在風雨中嚴格進行飛機繞機檢查,對機身、航電系統、起落架等關鍵部位進行細緻排查,不放過任何潛在隱患,嚴把飛機放行關,確保每架飛機以安全狀態投入運行。
從地面到空中,從數據研判到實時決策,飛行員全程以專業嚴謹的態度應對複雜天氣的挑戰。記者從東航廣東分公司瞭解到,在航前準備會上,飛行員會藉助EFB(電子飛行包)氣象軟件查看機場天氣、衛星雲圖、雷達圖、閃電定位等信息,精準定位危險天氣和顛簸位置,全面掌握起飛機場、目的地機場以及航路上的天氣狀況,分析雷雨雲的位置、移動方向、強度等要素,據此科學合理地制訂初步繞飛方案。
不僅如此,飛行員還需要與籤派員反覆覈對航班油量、停機位等細節。針對可能出現的特殊天氣評估影響,機組內部會專門演練防雷擊預案,明確各自在應對複雜天氣時的職責和分工,確保在飛行過程中能夠高效協作。
在飛行過程中,飛行員會在飛機進入跑道前開啟雷達觀察起飛航徑,根據雷達顯示的天氣信息,判斷雷雨區域的邊界和危險程度,為繞飛決策提供依據。如果在飛行中發現天氣變化或處於危險區域,飛行員會及時向管制申請改變高度或航向,配合指揮儘快脱離高風險區域,並在繞飛過程中與管制保持密切聯繫,隨時報告飛機的位置和狀態。同時,飛行員也會全力保持平穩操作,確保飛行姿態穩定,給旅客帶來更加平穩舒適的飛行體驗。
複雜天氣響應機制如何發揮作用?
面對雷雨季節的複雜天氣,民航運行單位均建立了分級響應機制,妥善應對不同程度的惡劣天氣造成的影響。以廣州白雲機場為例,其大面積航班延誤處置響應根據延誤情況分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四級,由低到高逐漸升級。
一般來説,在特殊情況發生前三天,機場會根據氣象預報評估運行影響情況,在必要時提前調撥人員、物資,做好應對準備;提前兩天,根據天氣狀況和空管單位發佈的通行能力評估,機場組織協同機制各成員單位會商並制訂調整方案,由航空公司實施航班計劃預調整,通過更早的航班合併、調時操作,在儘量保證旅客成行的同時,方便旅客儘早合理調整出行計劃;提前一天,根據更精準的氣象預報和空管局修訂發佈的預戰術通行能力再次組織會商,開展航班計劃調整工作。
在特殊天氣發生當天,機場會根據天氣狀況,密切跟蹤航班調整情況和運行動態。廣州白雲機場運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李俊頤表示:「我們會嚴密監控航班運行狀態,重點關注長時間延誤的航班或者關閉艙門較久的航班,與空管、航空公司協調,進行重點保障。」
機場飛行區是保證飛行安全的重中之重。機坪上設施設備眾多,在大雨來臨前都要提前進行檢查和固定。以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侵襲廣州為例,6月12日19時47分,廣州白雲機場飛行區管理部接報臺風預警啟動信息。飛行區管理部立即檢查飛行區內航空器、無動力設備地錨以及圍欄等防風設施和飛行區排水溝渠等;組織機務單位預防性回收反光錐等設備,當天22時完成設備回收;次日1時,完成全場防風設備和拴系檢查。
6月13日15時44分,廣州白雲機場颱風藍色預警生效。飛行區管理部立即加強現場巡視檢查和視頻監控巡查,持續關注跑道、滑行道和機坪等飛行區場地適用性,為航空公司和空管等單位提供及時的信息。
直至6月15日11時37分,廣州白雲機場解除颱風藍色預警后,飛行區管理部還要進行飛行區場地、設備檢查。至此,一次完整的雷雨保障過程纔算真正完成。
航延后的這些服務,您瞭解嗎?
雷雨説來就來,航班延誤有時因天氣而無法避免。航班延誤后,旅客最需要的是清晰的信息和高效的服務,這也正是航空公司和機場努力的方向。
近日,受颱風和西南季風影響,深圳的雨下個不停。當發生大面積航班延誤時,深圳機場聯合航空公司第一時間發佈天氣影響和乘機提示信息,各航空公司也通過網站、App、短信等官方渠道及時發佈航班延誤調時信息,方便旅客提前掌握信息,做好出行安排和計劃調整。為緩解旅客焦慮情緒,機場會在航站樓內充分利用各類電子屏滾動發佈航延提示信息和天氣衛星雲圖,方便旅客及時掌握天氣狀況和航班動態。
一旦發生航班延誤,或旅客出於自身原因想要變更行程,往往需要退改簽機票。如今,退改簽機票的手續越來越便捷。例如,廣州白雲機場推出了自助改簽服務,結合實際增開航延籤轉、補班專櫃,提高退改簽效率。廣州白雲機場航空運輸服務分公司服務中轉部副經理花蕾介紹:「在隔離區里,我們協同東航、國航等航空公司,在做好旅客候補改簽機票的基礎上,還打通了跨航企改簽渠道。」
航空公司針對退改簽機票也推出了許多便捷服務。今年暑期,東航在多個樞紐機場推出「隔離區自助改簽‘隨改隨走’」服務。已完成線上值機且無托運行李的旅客,掃描機場內的「東航專屬行程服務專區」二維碼,便能獲取自動推薦的最優改簽方案。通過客艙內的「中轉空中智能服務方案提醒」功能,旅客甚至在空中飛行時就可以通過機艙內的Wi-Fi獲取轉機改簽方案、中轉櫃檯位置等后續航班中轉動態信息,有效避免誤機風險。
航班延誤后,為滯留機場的旅客送水和毛毯,讓他們在等候期間有舒適的候機環境,這是民航航延服務的應有之義。北京首都機場服務品質部旅促會業務負責人介紹,首都機場協同川航、國泰航空共同推出航延券服務功能,乘坐川航、國泰航空航班的旅客在遇到航班延誤時,可以使用航延券在首都機場多家零售和餐飲店面就餐或購物。
雷雨、颱風是天空的考題,航班準點是旅客的期盼。每一年的雷雨季節都恰逢民航運輸生產旺季,許許多多民航人正用不分晝夜的堅守、環環相扣的協作,確保每一次起落安妥。(中國民航報 記者高雅娜 賈璞瑜)
科 普
雷雨季飛行真相大揭祕
雷雨季節來臨,航班延誤、取消的情況增多,旅客難免焦慮。一些常見的誤解可能讓您困惑或者「踩坑」。爲了讓您在雷雨季節出行更安心、更從容,我們梳理了較為常見的五大雷雨天飛行誤解,併爲您一一揭開背后的真相。
誤解一:我這里晴空萬里,航班延誤是航空公司沒效率。
真相:飛行安全取決於全航路的天氣狀況,而非起飛機場或目的地某一點的天氣。
即使您的出發地陽光明媚,但航路上可能正遭遇大片雷暴區,飛機必須等待或繞行以確保飛行安全。同樣,即使目的地機場天氣良好,如果飛機進場必經的航段有強雷雨,飛機也無法降落。此外,雷雨常導致空中交通管制流控,所有航班必須按順序排隊起降,這並非單一環節的效率問題。
誤解二:預計起飛時刻出現跳變,是不是系統出錯了?
真相:雷雨瞬息萬變,流量管理決策需要靈活調整。
航班時刻跳變是多種因素引起的。雖然民航氣象部門不斷提高預報精度,但雷雨生成消散迅速、移動路徑不定,如果突然生成的雷雨雲比預報更快覆蓋「走廊口」,流量管理決策就必然進行相應調整。此時,航班時刻難免有所變動。反之,如果雷雨天氣突然減小或者消散,管制部門會「見縫插針」放行航班,靈活調整流量管理標準。
誤解三:飛機被雷擊會很危險,必須完全避開才行。
真相:現代飛機有抗雷擊能力,繞飛是為躲開復合危險。
現代飛機機身的金屬結構可導走電流,關鍵系統有屏蔽保護,雷擊對飛行安全的直接威脅較小。但飛行員仍會盡量繞開雷雨區,主要是爲了規避雷雨常伴隨的強顛簸、冰雹、低能見度等複合危險,確保飛行安全,而非單純的「飛機怕打雷」。
誤解四:延誤后改簽其他航班,一定能更快起飛。
真相:盲目改簽也許更慢,優先保障有順序。
雷雨季節天氣影響範圍通常較大,改簽的航班可能同樣受限於同一區域的雷雨,或因機場流量管制而面臨更長的等待時間。航空公司和機場在恢復秩序時,會優先安排已延誤航班的放行,盲目改簽反而可能因重新排隊延誤更久。改簽前請務必諮詢工作人員,瞭解航班的實際運行情況。
誤解五:雨都停了還説「流量控制」,分明是藉口。
真相:為避免雨后「空中塞車」,流量控制是安全疏通的必要手段。
流量控制是指通過限制單位時間內進入某空中交通管制節點的航空器數量,維持空中安全的交通流。雷雨天氣導致航班積壓,大量航班需要起飛,但機場跑道每小時可起降的飛機數量是有限的,因此空管部門會對航班進行流量控制,通過多次電話協調和計算,保證后續航班安全運行。所以,流量控制是爲了給各位旅客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
校對|張 彤
審覈|程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