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5 19:39
2025年07月25日 19:39:50
一件衝鋒衣抽籤搶購,一雙越野鞋溢價135%轉售,當「中產三寶」成為社交硬通貨,資本正以真金白銀押注專業户外賽道最后的紅利窗口期。
7月,專業運動户外品牌SURPINE松野湃宣佈完成數千萬級Pre-A輪融資,由杭州解百消費基金領投。該品牌成立於2018年,以「運動體感科技」為核心,從滑雪貼身層切入市場。
三個月前,另一本土户外品牌Pelliot伯希和,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以「中國高性能户外第一股」身份登陸資本市場,其業績堪稱爆發式增長。
2022-2024年,Pelliot伯希和營收從3.79億飆升至17.6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 115.86%,衝鋒衣累計銷量380萬件,貢獻超80%收入,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單品」。騰訊以10.7%持股成為最大外部股東,為其IPO估值28億元背書。
雖然户外消費迅猛崛起已經不再是新鮮亮點,但在一級市場多年寒冬唱衰的節奏下,尤其是熱錢不再湧動的消費領域,資本對户外賽道的蜂擁而至,則讓市場面臨終極拷問:究竟是烈火烹油,還是曇花一現?
01
千億户外夢
在國內,做户外的消費品牌,都希望成為下一個安踏,至少在規模上試圖向安踏看齊。
根據財報數據,安踏去年營收是708.26億,如果加上旗下亞瑪芬體育的372.6億,安踏系年營收已經破千億。
原本做跑步鞋起家的安踏,之所以會被貼上户外標籤,則在於其收購的始祖鳥、薩洛蒙、可隆、迪桑特等品牌,以及即將收購的德國狼爪,都是各專業户外運動垂直領域的「單項冠軍」。
其中,始祖鳥一件衝鋒衣賣到近萬元,薩洛蒙一雙登山鞋號召「薩門」粉絲文化,佔據「中產三寶」兩個席位,剩余一寶是Lululemon。
從去年的銷售數據來看,薩洛蒙鞋類產品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整體收入超過1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93億;始祖鳥全球銷售額21.9億美元,摺合人幣約156.82億,其中中國區營收同比增長53%,是各大板塊增速最突出的。
按照品牌定位,始祖鳥、薩洛蒙、北面屬於第一梯隊;即將IPO的伯希和,以及打造過億級單品的凱樂石、探路者、蕉下等,是本土技術品牌,屬於第二梯隊;至於大眾親民的國民品牌駱駝、迪卡儂,則屬於第三梯隊。
這里面,除了海外尖子生和國民品牌,尤其值得分析的是,從岌岌無名的小眾專業賽道,衝到大眾視野的本土技術品牌。
它們有的成立於上個世紀,有的已經默默經營近20年,在《户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政策東風之后,它們是如何抓住機會,迅速提升銷量和知名度的。
一方面,肯定是全民户外運動熱情水漲船高所致。根據小紅書《2023户外生活趨勢報告》,2021年底中國户外運動參與人數達4億人,精緻露營、城市騎行、登山徒步等户外場景迅速普及,其中登山、攀巖等細分領域參與人數約達4.5億人次。
可以説,不論是社交需求還是健康需要,户外運動已徹底突破專業圈層,成為大眾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市場整體成熟爆發,相互帶動户外產業鏈發展。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3年中國户外運動產業報告》,2022年中國户外運動市場規模已達2480億元,同比增長15.8%,並預計將在2025年突破4000億元大關。
以上均是市場客觀環境因素,屬於同一起跑線,而回到品牌或者説企業本身,則各憑本事。
02
大單品的經濟賬
伯希和的衝鋒衣、蕉下的防曬品、凱樂石的登山鞋、松野湃的滑雪速乾衣、牧高迪的露營帳篷、探路者的極地裝備,幾乎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主打大單品。
這些本土技術品牌,有「一技傍身」,在各自專業垂直領域,產品質量都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其中,以探路者智能服飾、芯片定位動能為代表。
技術之外,聚焦場景深耕也是共同策略之一。
如牧高笛專注露營場景,冷山2UL帳篷僅重1.8kg卻可承載雙人空間,成為專業露營者首選。黑冰聚焦羽絨領域,其天樞系列羽絨服僅重380g,蓬松度達900+,性價比超國際品牌30%;探野者則定位都市輕户外場景,其「蟬羽」衝鋒衣僅重80g,2025年在都市輕徒步場景市佔率超25%。
然而,要想打造一個户外大單品或者説在某個垂直領域高度佔領用户心智,僅靠技術和場景,還遠遠不夠。
此前,根據剁椒Spicy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Top級梯隊的一線明星,如劉亦菲在市場上報價在1500萬元左右,具有類似國民度和好感度的藝人代言費用也不低。除了明星本人的代言費部分,與之配套的媒介宣傳至少佔總費用的60%。因此有業內人士透露,「如果1500萬請代言人,甚至要配一億左右的預算。」
高昂的明星代言費用,如周杰倫、楊冪、王一博等已成為營收體量普遍不足15億元的本土新消費品牌的沉重負擔。
衝擊IPO失敗的蕉下在其招股書中透露,2019至2021年,營銷開支從1.25億元激增至11.04億元,佔營收比例從32%飆升至46%。儘管同期毛利率高達50%-59%,但鉅額營銷吞噬利潤,導致公司三年間兩度分別虧損-0.23億元、-54.73億元,僅一年勉強持平。
伯希和的招股書也顯示,公司廣告及推廣費用,從2022年的6871萬元飆升至2024年的3.59億元,佔營收比例超過20%。
沒有國際高端的高品牌溢價,本土技術品牌想要實現户外夢,似乎還十分遙遠。
03
未來只能陪跑?
户外市場現狀是,即便是億級大單品,仍無法擺脫國產平替標籤。
為此,近年來,國產户外品牌在定價上集體「向上」。
據魔鏡數據顯示,TOP30的國產品牌中,伯希和、凱樂石、探路者、駱駝等品牌,近一年來的均價同比上漲幅度在25%至65%不等。
這似乎和國產美粧品牌一個邏輯,但凡爆品,隨即漲價,花西子、毛戈平、彩棠莫不如是。
除了漲價,還有一條不夠普世的道路,那就是如安踏系般,靠資本買買買,把一眾國際高端户外品牌收入囊下,現在户外圈內提起安踏,再也不是當年的味道,手握可隆、始祖鳥、薩洛蒙、迪桑特,即將拿下狼爪,還有幾分從前國產影子?
好在市場還留有足夠的想象,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户外運動行業尚處於初級階段。華西證券的研報顯示,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户外市場,行業滲透率分別達到55%、62%和2%。
更有意思的是,國產户外品牌,擁有自己的「消費國情」。
與西方户外運動強調挑戰和競技不同,「中國式户外」逐漸走向輕量化和可玩性高的發展路徑。
不追求極限、不追求高危,而追求參與和體驗,比如徒步、騎行、露營等。不同的地區、不同羣體以及季節,都有不同户外項目可以選擇,這些活動不需要過於複雜的裝備和專業技能。
對於這些消費者而言,户外裝備不再是追求簡單功能性,而是成為自我表達、生活態度以及個人穿搭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設計風格和時尚創新,提到了和實用功能同樣的重要程度,這是國產户外品牌突破口之一。
最后,如果要從市場前輩的發展歷史中,提取經驗與教訓的話,那麼依賴代工型企業,經歷市場波動,更容易被淘汰。
以品牌成立近百年(1930年始)的駱駝為例,雖然是親民品牌,定位不高端,但營收穩健增長,風來了趕上紅利,風停了也能生存,穩定地穿越市場周期,核心原因就在於自己有廠。
就2022這一年,駱駝建了5家衝鋒衣生產工廠、2家鞋廠、1家帳篷廠。而后兩年時間,駱駝在黃岡、紹興、佛山、清遠等地建起超50萬平米的產研中心。
目前,駱駝的大單品幾乎都是自產,而自產的駱駝衝鋒衣約能減少10%的成本,這就為利潤留足了空間。
或許,中國户外經濟的終局,不在於「替代國際巨頭」,而在於實現國產自身創新與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