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5 23:48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個人投資者,大師們的首要且最強烈的建議是購買並長期持有低成本的寬基指數基金,如標普500指數基金、滬深300指數基金等,這提供了充分的分散化、低成本和市場平均回報。
對於願意並能夠投入大量時間進行深入研究、嚴格自律、有較強風險承受能力的個人投資者,大師們的共識是應該高度集中投資於極少數,通常建議5-15家以內,很多建議少於5家。
對於自己真正理解、確信其長期競爭優勢和成長潛力、且價格合理的卓越公司,段永平、芒格等人的建議最為集中,只持有3-5家甚至更少。
以下是9位投資大師對個人投資者持股數量的建議要點: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建議持股:3-5只
核心觀點: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並能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就選擇5家~10家價格合理且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傳統意義上的多元化(廣義上的活躍有價證券投資)對你就毫無意義了。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簡介:「股神」,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兼CEO。價值投資集大成者,師承格雷厄姆但更注重以合理價格購買優秀公司並長期持有,「用合理的價格買偉大的公司」,強調護城河、管理層誠信和能力、理解業務。
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
建議持股:10只以內(75%資金集中在3~4只)
核心觀點:費雪認為投資者應該極度集中。他曾表示,一生中能真正找到的傑出公司不超過20家,甚至可能只有10家或更少。大部分投資人終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幾隻股票長時間持有,就可為自己或者后代打下成為鉅富的基礎。
簡介: 成長股投資先驅,著有《怎樣選擇成長股》,專注於尋找具有長期巨大增長潛力、擁有卓越管理、強大研發、高利潤率、有效銷售組織的「成長股」。強調「閒聊」調研方式,多與管理層、客户、供應商、競爭對手交流。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建議持股:3只
核心觀點:他認為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里,很少有超過3家企業,本人認為有條件將全部的信心置於其中
簡介:著名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學奠基人之一,著有《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基金經理,他管理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基金,早期是投機者,后期轉向價值投資,強調關注公司內在價值和長期前景,而非市場波動,他的投資哲學對巴菲特等人也有影響。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建議持股:5只
核心觀點:持有股票就像養育孩子,不要超過力所能及的範疇。業余投資人大概有時間追蹤8至12家公司,不要同時擁有5種以上的股票,並強調要了解你所持有的每一家公司,數量上限取決於個人的研究跟蹤能力。
簡介:傳奇基金經理,曾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並創下驚人業績。投資風格靈活務實,善於在生活中發現「Ten bagger」(漲十倍的股票)。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分類(緩慢增長、穩定增長、快速增長、周期型、困境反轉型、資產隱蔽型)及相應投資策略。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
建議持股:4只
核心觀點:
如果是白痴就分散你的投資組合吧,如果投資人是基於他不曉得自己在干什麼,這麼一來分散投資組合就很合理。而且只求標準的市場報酬,那別不好意,但是想要有超額報酬,又想使用分散投資組合,這根本上就很荒謬。
芒格極度推崇集中投資,他認為真正的好機會極其稀少,一旦發現就應該下重注。他有一句名言:「對我們來説,投資就是比較機會成本。當遇到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 因此,他主張將資金集中在極少數理解透徹、確信度極高的傑出公司上。他批評過度分散是「diworsification」(分散惡化)
簡介:巴菲特長期的搭檔和「幕后智囊」,伯克希爾·哈撒韋副董事長。以博學、思維跨學科(「格柵理論」)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稱。強調「坐等投資法」(少做重大決定,耐心等待最佳擊球點)、投資「能力圈」、以及「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比爾·魯安(Bill Ruane)
建議持股:6-10只
核心觀點:魯安更傾向於一種適度集中的策略。他認同深度研究,但也認為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可以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捕捉到足夠多的機會。這反映了他在格雷厄姆的分散原則(安全邊際)和費雪/巴菲特的集中原則之間的一種平衡。因此,他可能建議個人投資者持有比巴菲特/芒格/辛普森建議的更多股票。
簡介:紅杉基金創始人,格雷厄姆的學生,也是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窗好友。早期遵循格雷厄姆的深度價值(菸蒂股)策略,后期風格有所演化,但仍偏價值導向,以長期持有優質公司著稱。巴菲特在1969關掉他的私人合夥公司,並推薦他的合夥人把資金投向比爾·魯安。
盧·辛普森(Lou Simpson)
建議持股:5只
核心觀點:
投資不過於分散。投資者不太可能通過購買市場上的眾多股票來獲得優異的業績,投資越多樣化,業績就越平庸,我們的投資集中於符合我們投資標準的小數幾家公司。當我認為找到了一家時,我們就會大規模地投資。蓋可保險的五大股票佔股票投資組合的比例在50%以上。
簡介:長期擔任伯克希爾旗下保險公司GEICO的首席投資官,業績卓越(長期跑贏標普500)。其投資理念深受巴菲特和芒格影響,注重自下而上選股、長期持有、低換手率、投資於具有持久競爭優勢和優秀管理的公司。
段永平
建議持股:3-5只
核心觀點:他強烈建議個人投資者聚焦於自己真正理解的、最好的公司,數量越少越好。他認為分散是對無知的保護,但如果你真的懂,就不需要過度分散。他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發現我能看懂的公司非常少,看不懂的非常多。看懂的公司就那麼幾隻,那就只做這幾隻就好了。」 他強調深度理解(能看10年)和安全邊際,認為集中投資於少數真正偉大的公司才能獲得最好的長期回報。
簡介:中國著名企業家(小霸王、步步高、OPPO/vivo創始人),后轉型為成功的價值投資者。深受巴菲特和芒格影響,是巴菲特的「午餐門徒」。投資理念高度強調「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能力圈」、「護城河」、「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投資集中於中美少數幾家巨頭公司(如蘋果、茅臺、騰訊)。
李錄
建議持股:不超過5只
核心觀點:李錄在《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中強調:「投資的核心是放棄平庸的機會,等待真正的大機會。」 持倉數量是結果,而非目標——它取決於你發現多少真正卓越且低估的企業。他完全認同巴菲特、芒格的集中投資哲學。他建議投資者只在自己能力圈範圍內,在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於具有強大護城河和優秀管理層的卓越企業。他認為這樣的機會極其難得,因此一旦出現就應該重倉持有。
簡介:美籍華裔投資家,芒格家族資產的主要管理者,喜馬拉雅資本創始人。價值投資的傑出實踐者和佈道者,著有《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一書。投資理念融合東西方智慧,深得巴菲特、芒格精髓,強調長期主義、理性、知識的誠實和能力圈。
結語
最終的選擇取決於投資者自身的知識水平、研究能力、時間精力、風險偏好和情緒控制能力。對於普通散户來説,指數基金是最普適的明智起點。
集中投資是一條潛在回報更高但也要求更高、風險也可能更大的路徑,只適合極少數具備相應能力的投資者。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