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經濟觀察)中國加碼為科技型企業引入金融「活水」

2025-07-25 17:02

中新社宜賓7月25日電 (單鵬)截至6月末,中國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8.7%;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增至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上半年新上市的51家企業中,46家為製造業企業……中國工信部財務司副司長雷文近日在四川宜賓透露的一組數據,顯示出當下「科技—產業—金融」的良好循環。

24日至25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2025(第二屆)產融合作大會在四川宜賓舉行。產融合作是2016年以來中國工信部會同財政、金融監管等部門開展的一項創新性工作,通過聚焦中國新型工業化關鍵任務,服務地方經濟,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產業在變革,金融要適配。」雷文表示,縱觀世界工業史,金融資本是產業革命的「加速器」,每一次產業革命始於科技創新,成於金融創新,興於產業創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同時賦予金融業新的價值和新的歷史使命」。

據瞭解,為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賦能科技型企業發展,中國官方近年來持續優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環境:2021年,國家產融合作平臺運行,現已累計入庫企業超39萬家,入駐金融和投資機構3000多家,助企融資突破1.2萬億元,支持科技型企業逾8500億元;2022年以來,「科產金一體化」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相關路演支持124個項目實現股權融資,累計超113億元;建設產融試點城市,每年通過各類路演活動,為試點城市的重點企業融資授信超過1萬億元。

金融機構也在主動創新服務模式,將信貸資源向「輕資產、重智產」的科技型企業傾斜。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長侯建國接受採訪時談道,圍繞科技型企業需求,中國銀行從總行到省分行再到基層網點,設立了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專門機構,成立了專業團隊和專門審批綠色通道,並同步推出算力、知識產權、專精特新等專屬產品,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中國產融合作持續深化。此次大會發布了「支持新型工業化創新金融產品矩陣」,涵蓋15款金融產品。中國銀行與中國人保聯合發佈的「中試保融通」金融服務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旨在解決企業「不敢試」「融資難」的問題。四川省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信息系統也在大會期間發佈,該系統是全國首個此類平臺,有助於四川優質企業高效對接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在科技型企業看來,產融合作將為新型工業化帶來更多可能性。成都辰顯光電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付超凡認為,眼下產融合作的「興奮點」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需求,正在推動資本轉向此前被其「忽視」的領域。

6月17日,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工作人員向媒體介紹Q/V頻段饋電載荷。 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6月17日,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工作人員向媒體介紹Q/V頻段饋電載荷。 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徐鳴表示,前沿技術驅動着智能製造、商業航天等產業的深刻變革,多層次科創金融體系為這場變革注入了強大動能。「當前中國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持續完善,金融‘活水’不斷流向科技創新。」他説,「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領域需要長期主義,在產融聯動賦能下,‘太空科創時代’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